看过这几本书,才能公正客观的评价张学良和东北军

凡人看青山 2024-04-07 15:20:57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学良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人,因为在义务教育的历史书上称他是爱国将领,但在大多数老百姓都叫他不抵抗将军和废材公子哥。

我因为看过关于张学良的几本书,所以结合自己的看法对其进行了一些正面的评价,于是有些人就直接将这说成了洗白,对此我是不认可的,历史事实就在那摆着,这不是洗白而是诉说真相。但问题是很多人都以自己的主观看法直接进行评价,根本不看各种资料,反正和自己看法不一致的就是洗白,这个看法有失偏颇。

关于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一些看法,首先推荐大家看一本《戢翼翘先生口述历史》。戢翼翘是奉军高级将领,虽然名气不如张学良等人,但也是历史留名的名人,且与诸多民国大佬(如蔡锷、唐继尧、何应钦)都有所关联,此人在张学良掌权后退出奉军核心层,在国民政府中也仅是挂参议职,在国民党败退后随之到台定居。此人的回忆录主要是关于其生平概述,其在奉军中时间较长,但对于张学良父子的描述和评价不太多(大概2-3页左右),除了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以及夸耀外,其对奉军人物和史实的评价颇为公正,尤其是对张作霖、张学良、杨宇霆、郭松龄等历史名人,虽是只言片语,但立场客观,建议大家看看。

要想细谈张学良,必须要看一看唐德刚版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虽然市面上有多个版本的张学良回忆录或者张学良传,又或者其他关于张学良,但哥伦比亚大学唐立刚这个版本的回忆录,张学良的会议内容基本上属实,尤其是张学良的口述内容一口的东北普通话,很多人初看觉得有点语句不通,但只有东北人才能一下子get到那个点,而其内容也是设身处地的回忆当时的想法和立场,而不是以几十年之后的想法来解读自己当时的行为,这很关键。因此我说这个版本的回忆录最真实,因为不是东北人,不是亲历者也说不出来。

如果张学良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那这就是历史。但如果他说的不是真话,又或者对某些事情避而不谈呢?譬如对他不利又或者他不喜欢的事情,那怎么办呢?当然是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了,完全可以再对照其他人的一些回忆录和文章资料进行比照着完善。

如果说资料齐全,当然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撰的《文史资料》,因为建国初期能进入全国政协的都是经历过民国时代的历史名人,他们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回忆录和资料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立场,处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对于人和事物的看法也不一致。

譬如说《何柱国回忆录》,虽然何柱国是张学良嫡系,也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但他的回忆录文字太过书面化,明显是经过加工,而且是完全是站在建国之后的立场上对所有人和那段历史进行点评,这中评价不算客观,因此我不建议大家以他的回忆录为依据,但可以进行参考。

与《何柱国回忆录》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魏益三、高纪毅、溥杰等人,魏益三是郭松龄的爱将,对郭松龄相当的尊崇,因此在关于郭松龄反奉一事上称郭完全是爱国行为,避而不谈郭心胸狭隘和欲取张代之的心思,对郭松龄多强调其好的方面,这不客观。而高纪毅也和魏益三差不多,是郭松龄的嫡系,因为郭松龄反张对杨宇霆多有忌恨,因此片面强调杨宇霆无能且擅权,也是杀杨、常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其评价立场也不客观。溥杰也是如此,毕竟张学良在其口述中说了一些与溥杰的特殊关系,相信溥杰无论如何也难以正常客观评价张学良的。

还有一个人所写的关于张学良和东北军的文史资料,大家可以重点看一下,就是刘鸣九关于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一些材料,因为刘鸣九最早从1920年就认识张学良,并跟随张学良的亲信,且其从部队文书到张学良的秘书处长,始终都是张学良的心腹,接触的是张学良的核心又不涉及奉军新老派系利益,因此其立场较为客观公正,他所编写的张学良和东北军历史资料交为可信。

如果大家不愿因一本一本看这些书,大家也可以看一看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写的《会回忆张学良和东北军》一书,虽然方向上较为单一,但对于张学良和东北军大事件的回忆内容确更为集中,方便对比和参考。

很多人骂张学良丧权辱国,这是事实,但不是过程和全部,只有多看看很多人对那一段历史的描述才会发现,为什么历史书会将张学良定义为爱国将领,绝对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