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叫好不叫座长期亏损怎么办?国氢科技跑出国有独角兽

怀蕾国企改革 2024-05-14 01:54:42

导 读

近期,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国家电投集团国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氢科技”)此前挂牌的1.8621%股权交易结果,广东南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控集团”)以24209.1621万元的成交价接盘。

国氢科技是由央企国家电投集团培养的氢能行业独角兽企业,2022年B轮融资估值高达130亿元。这么好的一家企业,老股东为什么要退出呢?

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同步发展,通过市场化融资解决资金需求

国氢科技凭什么能成为国有独角兽企业,在氢能行业如此极端残酷的内卷环境下脱颖而出,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值得我们研究。

(一)氢能行业竞争激烈,国氢科技长期投入不能盈利

氢能行业发展空间充满想象,资本市场一致看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氢能公司无一例外都是亏损的,无非是巨亏还是少亏而已。因此,氢能公司不可能靠盈利实现持续的发展壮大,完成资金循环,只能靠融资,依靠股东投入或银行贷款。

对国有企业而言,常规的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无法培养出这样的独角兽。在过往的创新过程中,国有公司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国氢科技作为国家电投集团培育的氢能产业平台,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走自主研发、技术可控的路线,不仅掌握了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这项关键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自主化的材料、零部件研发和生产体系,致力于打造系列化的氢燃料电池和制氢装备。

这样的定位不可谓不宏大,但是再宏大的理想和目标都要考虑眼前的生存问题。这就是国有企业如今面临的问题,国有企业虽然不差钱,但国有资本考核、预算等众多条条框框都严格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有利润,要有效益。

长期亏损,往往视为僵尸企业或者属于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很多央企一般要求限期整改,整改无效就要清理退出。这样一刀切的僵化做法,难以培养创新产业,更难以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

(二)市场化融资支撑国氢科技发展壮大

国氢科技成立于2017年,最早是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孵化氢能技术所成立的一家三级公司,只拥有34名员工,注册资本区区5000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出资还是知识产权。

类似的公司在众多国资央企中当年有很多,大多数公司干着干着就销声匿迹了。国氢科技成立以后,在催化剂、膜电极等氢燃料电池卡脖子技术方面持续研发投入,取得了众多成果,但距离科技成果转化、氢能产业商业化还遥遥无期,并且5000万元已经花光。接下来何去何从是摆在国氢科技面前的生死考验。

幸运的是,2018年国家电投集团就已经意识到发展氢能产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了除在传统能源行业发展壮大,更要在新兴产业尤其是氢能领域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集团成立了氢能工程领导小组,由集团领导亲自挂帅,把氢能发展在集团战略层面进行布局、优化和调整,这在当年众多国资央企中独此一家。

确定氢能产业地位之后,集团公司将国氢科技提级为集团二级公司进行管理,定位为氢能高端装备、科技研发和制造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把集团内与氢能相关的研发、装备制造、市场推广都放在国氢科技。

并且,没有走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老路,而是将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发展作为并行发展的路线。在做科技创新的同时,利用资本运营支撑科技创新,保障产业创新、产业发展。也就意味着,国氢科技必须摆脱传统国有资本的投入方式,不依赖于国有资本的输血,而是靠市场化融资来支撑自身发展壮大。

实际上,国氢科技一路走来,除了公司成立时5000万元的国有资本投入,包括集团后续的增资入股,整个国有资本的投入不超过1亿元,市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都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化融资来解决的,为国氢科技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国氢科技没有依靠国有资本投入,更没有靠所谓科技攻关的课题经费,完全靠市场融资无疑给其他国资央企发展创新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研究国氢科技,重点关注国有独角兽如何在氢能这样一个到现在还没有成熟商业模式、没有盈利前景、极其内卷的领域,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

国氢科技成立以后,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充分利用市场化融资,利用资本运营助力科技创新,助力创新产业发展壮大。国氢科技将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同等对待,同等重视,甚至资本运营的重要性在特定阶段放在了创新和产品技术的前面。

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没有回报、产品缺乏足够应用场景和转化收入的情况下,通过资本运营不仅解决了资金的来源问题,而且实现了国有公司股权的增值保值,国有资本大幅溢价。

对一家每年都在亏损,且随着业务发展壮大亏损金额也越来越高的创新公司而言,考核评价公司以及公司经营层的经营业绩,显然都需要选择新的指标,用新的考核方式实现精准考核,只有这样才能跑出一匹国有独角兽。

1 阅读:5

怀蕾国企改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