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面对生命终点的抉择:并非拔管那么简单

五台山便有美景 2024-05-30 10:16:52

生死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生死学并不是专门讲死亡,其涵盖的领域是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这篇文章是2009年11月28日圣凯教授受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雷泉邀请,于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发表的题为“生死的探索与生命的尊严——佛教生死学序说”的演讲,内容不仅涉及临终关怀、了脱生死、生命入胎投生的过程,还探讨了关于堕胎、自杀等的生命重大问题,以让更多的学者与现代人了解佛教的生命观,启发大家对生命更深入的思考,从而珍惜、尊重我们当下的生命。觉悟号编发演讲第一部分,以飨读者。

文/圣凯教授

人生如旅行,旅行之后,终究是要回老家,要死亡的。你在人间作客,行李无须贪得太多,简单够用即可。轻便才是愉快旅行的真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的问题是生活。生活的品质必须包含死亡的品质,即是死亡的尊严;生命的质量不但包括现在生命的质量,还要包括未来生命的质量。

生死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生死学并不是专门讲死亡,其涵盖的领域是人的一生——从生到死的过程。寺院的早晨最先响起是敲板的声音,然后再敲钟、打鼓,即所谓的晨钟暮鼓。敲板是有口诀的,即“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快速念佛”,学习佛法、实践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了生死”。

什么是“了生死”?

有两个含义:第一、了彻生死,即是明白生死。人有烦恼、痛苦是因为不明白,所以先要了彻生死;第二、了脱生死、了结生死,即从生死的痛苦中脱离出来。在从生至死的过程之中,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不单单是自己的死亡,还有我们周边亲属、朋友的死亡。

今年七月份,我从洛杉矶回北京的飞机上,有人向我请教一个生死问题:他的父亲是一位即将临终的老人,现在许多临终者经常处于一种被机器架着的“活死人”状态——如果把机器拿掉了,这个人就会死。对于一个儿子来说,最大的痛苦是如何面对那些冷冰冰的机器?如果拔掉那些支撑生命的机器,父亲很快就死亡了,那么儿子是不是一个弑父的杀手?这确实是一种道德的拷问;但是,一个靠机器支撑的生命能坚持多久,亲属又能坚持多久?这又处于一种现实两难的境遇之中。所以,生死问题不仅仅是伦理、宗教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生命的疑惑与死亡的威胁

所以,生死学关注的对象不单单是人的死亡,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

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有一个对生命的疑惑期,这时候他会关注“我是从哪里来?”,天下的母亲都会回答:“是从我肚子里面来”,孩子就继续追问:“我这么大,怎么是从你肚子里跑出来呢?”母亲往往会陷入语塞。其实,小朋友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存在论的生命来源问题。

另一方面,活着也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对于一个临终者而言,往往要追问“我死后要到哪里去”问题。

我遇到的例子是我们南京大学的一个物理学教授,他在死亡前一整天都不闭上眼睛,那天我正在学校上课,后来去省中医院为他讲法,为他开示无常等真理,要放下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平静地接受死亡,结果三分钟后,果然安详而逝。佛法的临终关怀,就是帮助一个临终者宁静地走完人生最后的过程,安静地接受死亡。这是因为死亡的威胁根本不是要死亡,而是没有办法去面对死亡以及对世间的贪恋。

未知死,焉知生?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其实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也是同样的重要。如果一个人对死亡一点都不了解,他也很难好好地生活着。

当我们讲到生命质量、生活品质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年轻时候如何好好地生活。可是,老年阶段如何好好生活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对于子女来说,也要好好想自己年迈父母的这个问题。而死亡的品质也是生活品质中重要构成部分。《庄子·知北游》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生与死都是生命之流中无法分割的部分,是生命的一体两面。

生死的自觉——与生命对话

生死的探索是集经验、经历、体验与觉悟的学问,而非只是知识的学问。佛法的实践就是生命个体在生死之中的探索,是对生死的自觉和对生命的对话。

这样的对话当中包含着每个生命个体的经验和经历、体验和觉悟。所以,禅宗常说要“参究”,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即是生死的大事,只有不断地、深入地“参究”生死大事,才能酝酿出“悟道”的契机。

3 阅读:218
评论列表
  • 2024-05-30 21:11

    阿弥陀佛[祈祷]

  • 2024-06-12 18:18

    想学哲学,你要学会辨认真正的哲学和伪哲学。真正的哲学,比如道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伪哲学比如佛家佛教阴阳教。那真正的哲学是追求真理真相和科学方向是一致的。那伪哲学那纯粹是为了骗人是为了搞宗教迷信的

  • 2024-06-15 16:30

    生死假象,为何老在相中?

五台山便有美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