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欠钱不还”,“宝能系”保险公司距离走出阴霾还有多远?

邦立看商业 2024-06-05 07:52:45

根据最新一期的偿付能力报告,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财险”)的风险综合评级仍为C类,公司已连续八个季度偿付能力不达标。今年一季度,前海财险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24.15%。

股东明细显示,前海财险目前并没有实际控制人,五位股东分别为深圳钜盛华、深粤控股、粤商物流、凯信恒以及深圳建业工程集团,各持有20%股份。

前海财险股权分布,来源:天眼查

其中钜盛华是宝能集团旗下的公司,所以前海财险也被业界视为是宝能系公司。

与近几年混乱的宝能系一样,前海财险在经营上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包括股东股权被冻结,高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公司自身偿付能力持续走低、与宝能系相关公司关联业务无法正常回收保费等,而前海财险的兄弟公司前海人寿更是已经连续七个季度风险评级被评为C,且自2022年一季度后,前海人寿就再也没有发布过偿付能力报告,很显然,这两家前海系的保险公司经营都出现了问题。

1

偿付能力逼近红线,内部交易混乱,

前海财险隐忧不断

今年一季度,前海财险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4.15%,尽管二者都没有触及监管红线,但综合偿付能力为124.15%,实际上已经与100%的监管红线非常接近了。

此外,前海财险已经八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根据监管规定,只要在核心偿付能力50%,综合偿付能力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低于B三项中符合一项,即为偿付能力不达标,所以尽管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但由于其风险低于B,前海财险整体偿付能力依旧未达到监管要求。

前海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为,在现有业务规模和经营情况下资本占用较高。未来,如果公司业务快速增长、投资资产扩大和调整配置及应收账款账期发展带来的最低资本增加,可能会面临偿付能力进一步下降的风险。前海财险亦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表示,2023年四季度,公司综合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11.26%,较2022年末同比下降12.16个百分点。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下降是由于承保利润亏损导致实际资本的消耗。

当然,前海财险的烦恼远不仅于此。此外,在与股东相关公司的关联交易中,前海财险遇到了“收不到钱”的尴尬局面,根据前海财险在今年4月披露的重大关联交易报告显示,公司股东及其相关方(包括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237个公司,以下简称“投保人”)因其流动性问题,短期内无法足额缴纳拖欠前海财险的保费,故制订了股东及其相关方合计应收保费1.28亿元的重组方案。

尽管前海财险表示有关于公司股东及相关方欠付保费的历史问题,已经通过2023年四季度与2024年上半年的两次应收保费重组基本解决,但其内部经营之混乱,特别是与股东方的关联交易所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让市场警觉。

尽管前海财险经营问题不少,但至少还在定期公布偿付能力报告,而前海人寿则是自从2022年一季度后再也没有公布过偿付能力报告,接近“摆烂”。

2

前海人寿高开低走,宝万之争成重大转折

最近一次在市场到听到前海人寿的声音是在上月,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显示其在参与深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询价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包括内控制度制定和执行不完备、估值研究不深入、定价依据不充分。

据中国保险业协会2023年4月公布的《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情况通报》,前海人寿具备信用风险管理、股票投资、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四项投资管理能力。但在今年4月的通报中,前海人寿已无一项投资管理能力上榜。

很明显,这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相较于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前海财险,前海人寿在多年前可谓是市场上的“明星”险企,不论是其自身爆炸式的保费增速,还是其股东宝能系利用前海人寿资金在资本市场买买买,那几年的前海人寿可谓是挣足了眼球。

2015年,成立仅仅三年的前海人寿净利润就已经高达30.98亿元,2016年则进一步增至40.99亿元,总资产则高达2441.06亿元,跻身人身险前十,投资收益则在100亿元以上。

前海人寿成立以来历年保费,保观整理

更让我们吃惊的其实是当时前海人寿的吸金能力,在成立之初,前海人寿每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都能实现超高增长。2013年前海人寿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09.3亿元,2014年增至291.25亿元,而到了2015年,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飙涨至652.59亿元。

前海人寿经营现金流超高增长的背后则是万能险在发挥作用,由于万能险种刚好契合了当时宏观经济下的投资需求,中国的险资市场异化为理财市场,纯消费型的保险不如返本还息的保险有吸引力,因而分红险、万能险大行其道。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保险业的险种结构上,分红险、万能险合计占比近70%。万能险为前海人寿贡献的源源不断的保费。

但由于彼时的分红险、万能险承诺了用户较高的回报率,按照一般的投资模式很难达到这样的收益率,于是前海人寿采用了在资本市场买买买的模式,通过买卖上市公司股权来取得超额收益。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足以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史册的宝万之争,有关于这场“大战”的过程有太多媒体做过详细的叙述,我们这里不再做阐述,这场“大战”的结果是宝能系从万科身上拿走了近百亿的收益,但也让自己走向了落寞。

宝能系在资本市场上肆意妄为的买买买直接引起了当时监管的警觉,保监会开始对前海人寿进行调查,并公告其六项违规行为,其中有关于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的内容最受市场关注,监管表示2015年和2016年,前海人寿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超过总资产30%后,投资了多支非蓝筹股,而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时任前海人寿董事长姚振华也受到了撤销任职资格并禁入保险业10年的处罚。

2016年12月,由于整改不到位,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被监管叫停,至此,前海人寿开始走向衰落,到2021年其净利润已缩水至2.46亿元。

同时,根据前海人寿发布的最后一份偿付能力报告,2022年一季度前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109.55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510.14亿元大减78.53%,净亏损高达23.23亿元,投资收益率仅为0.17%,综合投资收益率则为-0.83%。

3

麻烦不断,宝能系保司欲重回正轨,难!

一定程度上,宝能系保险公司的发展其实是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一面镜子,他们所暴露出来的太多问题都是行业的共性问题,如大股东资金占用问题,关联交易数额巨大且账目不清晰,过度参与资本市场甚至违反监管相关要求等。

过去很长时间,不少保险公司通过在特定时期利用一些监管虽未明确禁止但实际并不合规的方式在短期内获取了巨大的保费收入,但随着监管的趋严以及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样的模式注定无法长久。并且如果放任这些公司无序的发展,将会给行业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所以监管对于这些公司及时的“出手”完全在市场的预期之中,行业也确实需要强监管。

回到宝能系保险公司,前海人寿和前海财险目前都遭遇了不小的经营困难,并且在短期内似乎都没有看到解决的希望。

此外,宝能系近年来也是麻烦不断,在巅峰时期,宝能系曾是南玻A、韶能股份、南宁百货、中炬高新等A股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近年来,宝能系在债务危机下不断“割肉”,在上述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渐降低,有些已经直接丧失控制权。

2017年3月,宝能集团以10亿元注册资金成立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并斥资近600亿元在昆明、杭州、广州等各地兴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2017年,宝能集团斥资66.3亿元收购观致汽车51%的股份。彼时宝能集团曾承诺,在未来五年内每年投入100亿元用于新品研发,到2022年预计推出26款新车型。

但巨额的投入并没有给宝能带来相应的回报,尽管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显然宝能没能分到一杯羹,如今宝能汽车整体业务已经处于停滞状态,欠债等负面消息不断。

所以在未来,我们认为宝能系的这两家保险公司已很难从大股东方获得帮助,想要走出困境,还要自己更努力一些。

0 阅读:3

邦立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