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村子竟有400多座古墓,里面有大量珍宝,葬的都是被虐待的异乡人

万小琦漫游记 2023-12-20 22:23:40

在今年9月,我们床车自驾山西、陕西的旅途中,途经辽宁省朝阳市。在朝阳,我们探访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南北双塔。其中位于双塔区慕容街北端的朝阳北塔,被誉为是“东北第一塔”,是东北佛教的典型代表,因具有“五代基因”,又被称为“五世佛塔”,其塔基为三燕宫殿的台基。

说到“三燕”,便勾起了我对慕容鲜卑族的浓厚兴趣,使我联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传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辽宁朝阳北票的八家子乡四板村喇嘛洞村民组的村民,在西山南坡上挖土时,经常一锄头下去就能刨出“黄金”来。

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朝阳市博物馆副馆长的田立坤到现场勘查后发现,此地有重大考古价值,于是立即向省里汇报。1993~1998年间,考古专家先后对这里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共计清理出古墓葬435座,其中有420座为三燕文化墓葬。

与此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各类文物,还包括铁马鞍具、成套铜鎏金镂空带具、酱釉陶羊尊等首次见于三燕文化墓葬,其中成套的甲骑具装,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实物。1996年辽宁朝阳北票的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然而在这个考古挖掘项目出土的遗骨中,存在着大量骨创、骨折的现象,令人困惑不解。经过对尸骨的进一步研究,学者们发现这些死者生前普遍存在严重的牙病,进而可以推断出他们当年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并很可能受到了折磨和虐待。

我们都知道朝阳是三燕都城,如果说这些古墓是鲜卑人的墓葬,那么能征善战的慕容鲜卑族,一直靠掠夺财富和兼并人口使燕国不断壮大,如此豪横的他们怎么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谁又敢欺负他们呢?

经验丰富的田立坤先生在对这些墓葬仔细观察和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墓中埋葬的大多都是来自于外乡的夫余人,而只有少数是慕容鲜卑人!因为从这些墓葬的朝向、棺椁的形状和出土的文物综合来看,与慕容鲜卑族的葬俗和三燕文化特征大不相同,尤其是喇嘛洞墓地大多墓葬只有椁没有棺,而鲜卑人的墓葬是有棺的,且棺均为头部高而宽大,尾部低而窄小,并且要有头龛,这明显与鲜卑人的墓葬特征不符,而根据史书的明确记载,夫余的墓葬“有椁无棺”,正与喇嘛洞墓地的墓葬形态相符。为了进一步验证田立坤先生的猜测,专家对喇嘛洞遗骨做了DNA检测。检测数据显示,田先生的猜测是准确的!

正如上文所述,慕容鲜卑由其先祖莫护跋由草原带入辽西后,他们便开始不断以掠夺兼并的方式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其所建的燕国日益壮大。与慕容鲜卑相邻的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国富民殷的古国,也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第一个政权国家,又称“凫臾(fú yú)”或“扶余”,地处如今的吉林松原和黑龙江大庆一带,黑土肥沃、物产丰盛,且畜牧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可谓衣食无忧,富足多金。

夫余国有一个弱点就是他们不善军备、疏于防范,正因为如此,给自己带来了亡国之祸!慕容皇族盯上夫余国的财富,加之他们掠夺的天性,对其秋毫无犯的夫余国就成了他们下手的目标。太康六年,慕容廆(guī)在夫余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举兵突袭,使夫余国王·依虑措手不及,兵败自杀,其子依罗逃亡。慕容氏开始对夫余国大肆掠夺,并贩卖夫余国人口。后来,逃亡在外依虑的儿子依罗在晋武帝的帮助下,回到故土,重建夫余,然而不久百济国又来侵,使得夫余被迫撤离至前燕(慕容氏所建)。东晋永和二年(即公元346年),夫余国再次遭到慕容氏的侵袭,包括夫余王·玄在内的五万多夫余人均被慕容氏所俘,从此夫余国灭亡。

这些被俘虏的夫余人被强行带到了辽西一带。昔日过着富足安逸日子的夫余人饱受欺辱和折磨,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所以在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尸骨多见骨折、骨创,且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死者生前大多患有营养不良、贫血、口腔疾病等,可见当年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饮食不良。

经学者研究,后来这些夫余人,逐渐被鲜卑人所同化,随着前燕的灭亡,他们又并入其他的民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便是朝阳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背后的故事,小琦床车环游中国的新旅程即将开启,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1 阅读:456

万小琦漫游记

简介:一个酷爱自驾旅行的85后,自驾周游中国,分享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