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饭店包房,当年曾是抗日地下联络站,辽菜第一人曾在此执厨

万小琦漫游记 2024-01-11 17:02:17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诗经》之《小雅·鹿鸣》篇中家喻户晓的一句,“鹿鸣”在我国古代通常用来表现盛宴佳肴、笙瑟萦绕的宴席场景。在小琦的家乡辽宁沈阳,就有一家以此而命名的老字号饭店。这家饭店在沈阳乃至全东北的影响力可谓家喻户晓,想当年店里的厨师都是业界响当当的大师,这其中就包括“辽菜第一人”中国特一级烹饪大师、国际烹饪艺术大师刘敬贤先生。除此之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家店的一间包房,还是革命工作的地下联络站,这家店便是——“鹿鸣春”。

当年老沈阳餐饮界有“三春、六楼、七十二饭店”,其中“鹿鸣春”则是“三春”(指鹿鸣春、洞庭春、明湖春)之首,但要论起号时间,“鹿鸣春”却是最晚的一个。

1929年的一天,在沈阳南市场商埠地,一座青砖黛瓦的二层小楼粉刷一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沈阳第三家“春”字号的饭店“鹿鸣春”风风火火地开张了。

饭店的老板(鹿鸣春的创始人)王星垣,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小庄村人。早年从老家来到奉天(今沈阳),进入洞庭春饭店做杂工,由于他精明能干,深得洞庭春老板吉谦阶的赏识,很快便在洞庭春做起了堂头(近似前台经理)。34岁那年,他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于是,王星垣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42000元的现大洋,以股份制的形式创办了鹿鸣春饭店。在入股的人当中,不乏当时的沈阳名流,如志诚银行经理巩天民、东北救亡七杰之一高崇民等。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王星垣打工的饭店“洞庭春”的老板吉谦阶是一个大度之人,也是一位风流才子。当王星垣把自己想要自立门户、开办新店一事告诉给吉谦阶时,吉谦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热心相助,而且还为王星垣的饭店取名。由于吉谦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之人,善诗词书画,他建议王星垣说“前有二春,不如再添一春,三春争艳,浓郁芳菲,岂不甚好?”,王星垣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吉谦阶便从《诗经》之《小雅.鹿鸣》篇中取“鹿鸣”二字,得名“鹿鸣春”。这便是鹿鸣春饭店名字的由来。

鹿鸣春开张后,王星垣还邀请到了少帅张学良和于凤至夫妇到店内品尝指导。饭后,张学良还专门为鹿鸣春题写了“店要随事、菜要精烹、人要和善”十二个大字,作为对鹿鸣春的忠告。

后来,在王星垣的精心经营下,鹿鸣春很快便在沈阳乃至辽宁名声大噪,成为了“三春”之首。当时沈阳的很多达官显贵,都愿意来鹿鸣春办酒席宴请宾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东北沦陷,鹿鸣春的生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艰难前行。1932年,马占山率军在齐齐哈尔重创日军,人心大振。东北各地抗日救亡运动也在暗中积极进行,被誉为东北救亡七杰之一的高崇民,也在为抗日救亡运动奔忙着。为了缓解抗日义勇军经费紧张问题,高崇民决定将自己在鹿鸣春的股息约一千现大洋交给马占山,他将这个艰难而又危险的任务交给了王星垣,果然王星垣没有让他失望,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想尽办法出资接济抗日将士。

不仅如此,当年鹿鸣春的1号包房,还曾是抗日地下组织与东北抗联之间的秘密联络站,也是用来揭露“九一八”事变真相的资料中转站,因这间包房紧邻大街,临窗便可以观察各类人员的走动,易于发现异常情况,也利于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鹿鸣春饭店曾遇到经营困难停业,后改为沈阳市厨师进修班,由身怀绝技的王星垣的堂弟、鲁菜大师王甫亭执教。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鹿鸣春饭店经精心装修改造,重新营业,王甫亭主任经理,其徒弟“辽菜第一人”刘敬贤出任副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刘敬贤先生和团队代表辽宁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烹饪大赛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在赛上,刘敬贤先生以“兰花熊掌”、“游龙戏凤”、“红梅鱼肚”、“凤腿鲜鲍”四道名菜,夺得比赛冠军,使辽菜发扬光大,因此刘敬贤先生也被誉为“弘扬辽菜第一人”。(特别提醒:自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熊已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范畴,猎杀野生动物已属于违法行为)

2008年,经过改制后的鹿鸣春饭店重新营业,再度成为辽沈餐饮业的一颗明珠,2016年6月,鹿鸣春作为辽菜的传承保护单位,获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家老字号饭店也是辽宁的一张美食文化名片。

今年冬天东北旅游火爆出圈,各位南方的小金豆们来沈阳旅游,不妨也来鹿鸣春感受一下我们辽菜的魅力!

0 阅读:347

万小琦漫游记

简介:一个酷爱自驾旅行的85后,自驾周游中国,分享精彩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