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钦学生反对中国收回江心坡,堵住总理抗议,愤怒成立克钦独立军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4-05-13 03:57:49

这段时间,缅甸的克钦独立军成了网红,大部分网友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一般认为,克钦独立军与二战时期美国训练的克钦游击队有很深渊源,再加上整个民族信奉基督教,因此在意识形态上是亲西方的。

也有个别人说,克钦独立军与二战时期的克钦游击队没有关系,是亲华武装。但他们很难洗白两个公开事实:克钦军反对中国收回固有领土,反对中国建设密松水电站。

很多自媒体文章都提到克钦独立军与克钦游击队的关系,但大多未能说清两者详细的渊源。也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克钦独立军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反对中国收回江心坡。

笔者之前已经有文章讲过二战时期美军与克钦游击队的关联,这篇文章从二战结束后克钦独立军成立的来龙去脉讲起,介绍他们与缅共的恩怨,详细探究克钦独立军是亲华还是亲西方。

克钦独立军

克钦独立军的灵魂人物来自克钦游击队

据美国史料描述,克钦游击队高峰期有1万多人。英国殖民时期就大量招募克钦士兵,二战时期英缅军队败退印度,也有部分克钦士兵跟随到印度。

后来英国组建负责敌后情报的136特别部队,也招募了大量克钦人。另外还有亲盟军获得美国支持的一些地方武装。

这些部队总数加起来有2万多人,以当时克钦邦的人口来计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当兵的。日军战败后,克钦游击队就地解散。大部分人回家继续种地或者打猎,少部分人加入英缅殖民军。

不过老美并没有亏待他们,后来还定时发放养老金。试想一下,一个地区大多数家庭都能收到美国的养老金,他们心里到底亲谁?

二战结束后,英国允许缅甸独立。从殖民军和克钦游击队中抽调出部分精兵编成的两个克钦营,也加入缅甸政府军,受新组建的缅甸政府统一指挥。

众所周知,缅甸联邦是以《彬龙协议》为基础组建的。但克伦族始终不愿加入缅甸,尽管当时缅甸联邦军队的总司令是克伦族人,且部队中也有两个克伦族营。克伦邦的代表还是没有签署《彬龙协议》,也未出席联邦成立庆典。

与此同时,缅共因为治国理念与当局不同,双方产生了严重矛盾。果然,《彬龙协议》墨迹未干,缅共便联合克伦族发动起义。

缅甸政府下令,要求克钦营在三个月内荡平缅共。为了防止缅共获得村民的支持,老缅的手段非常残暴,对普通村民整村地屠杀、驱赶,并烧毁村庄。据克钦方面的史书中称,缅甸军情部要求他们抓捕缅共据点所在地的所有男性,并用长矛处决他们,不准用枪。

如此残忍的手段,让士兵们极为反感。他们认为这是缅甸高层,有意挑起克钦人跟缅族以及克伦族之间的矛盾。克钦营与缅共打了半年,丝毫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他们非常疲惫,不愿再屠杀平民,士气非常低落。

克钦游击队

克钦第一营有一位叫罗相的连长,此人出身贫穷家庭,为了糊口加入了英缅殖民军。他没读过什么书,但非常聪明,自学了缅语和英语,后来还被送去军校学习。

二战期间,罗相留在克钦邦加入了美军训练的克钦游击队。罗相英勇善战,英国总共发放了200多枚缅甸英勇勋章,他独占两枚。

罗相也不忍再屠杀平民,他向缅族上级报告了前线的情况,建议不要再打了。但上级怀疑他与缅共勾结,准备将其逮捕。罗相提前得到消息,连夜跑路,拉着自己的部队去投靠了克伦族反抗军。

与克钦族一样,克伦族上层人士也大多信奉基督教,二战时期也得到盟军大力支持,双方的意识形态以及目标几乎一致。

罗相带领的部队在缅北贵概、腊戍一带活动,当时克钦邦的领袖人物是支持缅甸政府的,并不欢迎他们回克钦邦。不过罗相的部队很快就发展到一千多人,并攻占多座城镇。

由于叛乱武装越来越多,政府军节节败退,被打到仅剩仰光的一点地盘,差点土崩瓦解。

关键时刻,克伦军与缅共因为抢地盘发生矛盾。这两个组织因为信仰不同,基因里就决定了他们不是一条路上的人,分裂只是迟早的事。

另外,英国为了维持自己在缅甸的利益,并不愿意看到缅甸政府灭亡,开始转头支持缅甸政府。于是大批武器从印度运到仰光,克钦邦紧急成立了第三营,空运至仰光。

接下来缅甸政府军的反攻势如破竹,很快便扫清了反抗势力。在缅北,支持政府的克钦军开始向罗相带领的克钦反抗军进攻,手足相残,罗相难以立足,于1950年带着残部300多人退入北方。

此时罗相部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叫赵相(也翻译成昭相、昭塞,先记住他)的人拒绝退入北方。他曾加入克钦游击队队员,是一名初级情报官,也获得过缅甸英勇勋章。他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从小耳濡目染,天生自带反共基因。赵相带着部分人前往克伦邦,在克伦军中活动,等待时机。

笔者反复查阅英文和缅文资料,均表明赵相曾加入过克钦游击队。但中文百科词条上说,罗相起义时赵相还在上高中,这个说法显然不对。赵相1928年出生,罗相1949年起义,当时他已经21岁了,不可能还在读高中。

赵相

借中国收回江心坡煽动群众

整个50年代,中缅两国关系亲密,高层经常互访,开始讨论处理边界问题。历史上,英国殖民者侵吞我国大片土地,尤其是侵占江心坡地区,至今让许多网友耿耿于怀。

所谓江心坡,也就是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合流的中间部分,从地图上看就像大江中心的一个小岛。南起密支那以北的两江合流处,北起西藏察隅,西连藏南地区。

事实上江心坡北半部分从未形成过边界,即尖高山以北、西藏察隅以南、高黎贡山以西、印度阿萨姆以东的广大区域。

历史上,这里大部分时间属于中国管辖。英国殖民时期也未染指这些地区,缅甸政府更是从未在这些地方建立过有效管制。

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访华,谈到了北部“未定界”以及“麦克马洪”线问题。中方明确表示不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应按照传统习惯线化界,即尖高山以北、恩梅开江以东。言外之意江心坡北半部分应归中国。

消息传出后,缅甸舆论纷纷表示反对,尤其是以克钦人最激烈。在仰光的克钦大学生,甚至组织人去机场堵从中国回去的吴努总理。无奈之下,吴努组织学生领袖召开了一次会议,但并未让学生们发言,大多数时间是在训斥他们。

仰光的克钦大学生非常恼火,认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尊重,吴努只对那些听命于他的克钦族政治领导人表现出善意。主持学生与吴努对话的有三名领袖,其中一人叫赵督(也翻译成昭督、昭图),他就是前文提到的赵相的亲弟弟。

这些学生一气之下决定革命,组织了一个7人领导小组,并推举赵督为领导人,准备建立武装组织。据说这个团体成立于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所以又叫做7星团体。

建立组织后,他们决定找一名有丰富武装斗争经验的人来领导大家开展武装斗争。当时克钦人中最有名的反抗领袖是罗相,但他已经躲去北方。剩下的便只有赵督的哥哥赵相。

于是赵督跑到克伦邦找到哥哥赵相,要他出来领导革命。一开始赵相不愿干,因为在罗相时期他们就得不到克钦邦的政治人物就支持,他认为老百姓还没有觉醒,没有老乡的支持,工作很难做。

赵督告诉哥哥,密支那教会高中的校长布朗森(后来成为克钦军领导)已经加入组织,他将动员群众和政治人物。布朗森虽然只是个校长,但家族势力很强大,他的叔叔曾作为克钦人代表参与《彬龙协议》的签订,在克钦政治领袖中有一定影响力。

而赵相等人只需要负责组织武装部队,其他人将潜回克钦邦以及掸邦的克钦人聚居区开展地下活动。此时,他们仍未获得克钦邦主流民意支持。接下来缅甸发生了几件大事。

布朗森,妻子是大理汉人后裔

1958年,奈温将军通过政变上台,为了挽救分崩离析的国家,他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废除土司制度,并收回各邦的自治权。另外,缅甸政府还宣布以佛教作为国教,这让信奉基督教的克钦人大受刺激,他们普遍害怕以后宗教信仰受到限制。

还有一件更大的事,1960年10月初,中缅正式签订边界条约,原在克钦邦境内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回归中国。这引起克钦邦民众极大的不满。

1960年8月,赵相兄弟们回到密支那开展政治活动,当时他们的政治观点仍未被克钦的头人们认可。

但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后不久,10月25日,赵相在腊戍与克钦族的头人和青年人会谈,决定成立克钦独立组织(简称KIO),由赵相担任主席。4个月后,克钦人再次在腊戍开会,正式成立克钦独立军(简称KIA)。

克钦独立军成立后,获得很多克钦人的支持,原先参加过克钦游击队的老兵纷纷加入。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指挥官恩乔·唐少校( N'Chyaw Tan),他后来成为克钦中央委员。由缅甸政府指挥的克钦营后来也陆续叛变,如今缅军中已经没有克钦营。

很显然,克钦最初的政治组织是以大学生为基础,而军事组织则是以二战时期美军培训的克钦游击队为骨干。他们成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反对中国收回固有领土。

接下来,赵相的反共基因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位创始人:赵相、赵督、赵丹

克钦军与缅共的分分合合

60年代,缅甸国内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奈温将军的高压政策导致少数民族不断反抗。同时对华人的迫害也惹怒了邻国。1968年初,在北方避难的罗相和彭家声经协调后愿意接受缅共统一领导,重新杀回缅北。

缅共也想拉拢克钦独立军,在杀回缅甸前夕约克钦人到北方会谈。克钦方面派代表布朗森出面打探消息。作为见面礼,北方送了布朗森480支56式冲锋枪,这在当时属于枪王。

不久克钦独立组织副主席赵督再次率代表团访问北方,但好说歹说,克钦人就是不愿接受缅共领导,而是想独挑大梁。这也很正常,因为双方信仰不同,曾经还打得死去活来。最终双方只签订了统战协议。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活动,克钦领导人赵相没有出面?因为1967年他就去了泰国,在泰北的唐窝设立了一个总部。熟悉历史的朋友听到唐窝这个名字估计很熟悉,这里就是国民党残军第三军总部所在地。

赵相南下泰国,一方面是因为克钦太苦,一方面是前往泰国寻求援助。他将克钦邦的玉石矿卖到泰国,从泰国买武器送回克钦。泰国当时非常亲美,国民党残军和许多少数民族武装都通过泰国获得外部援助。

赵相不仅与国民党残军建立了联系,还曾赴西贡、台湾参加过世界反共联盟大会。国民党也建立了滇康情报处,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和八莫建立工作站。

当时国民党残军正在与克伦族反抗武装筹划一个惊天计划,他们计划打通从泰缅边境经克伦邦南下出海的通道,由台湾方面利用轮船运输补给物资。不过毕竟是偷鸡摸狗的事,实施时由于接应人员迟到几个小时没出现,轮船停在缅甸领海怕被缅军发现便返航了。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再也没有尝试。

如今的克钦独立军

正是有这层关系,克钦军的代表团回去后就撕毁了与缅共的统战协议。克钦独立组织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形成4点决议:

第一、应搞好与北方大国的关系,尽量争取援助,对于服从缅共领导的问题,采取两面手法,以获得大国谅解。

第二、目前缅共还很弱小,应尽快抢占边境地区,限制其发展。

第三、应与国民党残军、掸族武装等搞好关系,联合打击缅共。

第四、由布朗森与北方保持联系,试探态度。

掸邦的贵概地区历史上被划给克钦邦作为专属区,有很多克钦人在此居住,克钦独立军也在此活动。但贵概也是缅北南下腊戌的重要通道,缅共也在此发展。双方因为地盘问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当时克钦军南部军区的负责人叫赵丹,他是克钦独立军3号人物,对缅共还是有一些好感。爆发冲突后,很快便会通过谈判调解。但不巧的是,在南帕嘎的一次冲突中,缅共人民军发射的一枚迫击炮弹将赵丹炸死了。

剩下两个领导人赵相和赵督都坚决反对缅共,此后克钦独立军策划了多次针对缅共的报复行动,甚至不惜与缅甸政府军达成妥协,共同对付缅共。不过缅军太抠门,不愿援助克钦独立军武器,双方停战了一段时间又爆发冲突。

时间来到1975年,克钦军内部发生一件大事。二号人物赵督率一众核心干部南下泰国与老大赵相开会,警卫营长向缅军告密。缅甸情报部门突袭其总部,一举将克钦军一众核心领导全部消灭,此后布朗森上位。

关于赵相和赵督的死,有传言称是内部权力斗争。因为赵相一直避居泰国,且坚决与缅共对抗,导致部队两面受敌,一些人对其不满,故意将情报泄露给缅军。克钦军方面对赵相和赵督的死一直讳莫如深,直到近些年才设立了烈士日公开纪念他们。

布朗森上位后不久,克钦军又伏击了一次缅共,但遭到猛烈反击,40多人被击毙,60多人受伤。此战之后,克钦军高层也想明白了,双方内耗只会让缅军得利。于是再次前往北方会谈,达成统战协议。缅共答应援助10个连的武器。这次双方的合作持续到缅共瓦解。

缅共人民军

尾声

梳理克钦独立军成立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基因就决定了他们立场亲西方,内部并没有什么亲华派,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只有实用派。

布朗森上位后,如果不亲中,将会遭到缅军和缅共双重打击,用不了多久就会灭亡。另外克钦邦所处的位置非常微妙,处于多方包夹之中,外部的物资很难运进去。他们只能与北方邻国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否则连吃的粮食都买不到,更别说跟老缅做斗争了。

布朗森与缅共合作,基本上处于吃喝不愁的状态。后来缅共瓦解,克亲独立军也扛不住缅军的进攻,于1994年被迫签订停战协议。

跟大国搞好关系,既能买到物资,还能收点过路费。所以,给他几根骨头吃,他就跟你亲,但没有这几根骨头的时候,立马翻脸不认人。比如密松水电站的建设,虽然能大幅提升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但由于没有直接给克钦军领导人经济利益,他们就极力阻扰。

0 阅读:21

历史向来有温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