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底层百态,藏在那句北贫南贱里

志在未来 2024-06-12 08:27:00

京城百年沧桑,一句顺口溜道尽沧桑

"东富西贵,北贫南贱",这八个字在老北京流传已久,饱经历史沉淀。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不仅是一段城市记忆,更折射出Beijing繁华背后的生存百态。

先说"东富西贵"四字。东城富户云集,恰如其分。那些豪宅大院儿,住着养号人家和财主土豪。有几户人家祖上是做了生意发了横财,有些则世代衣钵传家。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闲逸生活,与世无争。西城则集中了皇族贵胄,他们虽已家道中落,但仍自命不凡,故作威仪。往日的尊荣已是过眼云烟,但他们依旧对着那满门圈钱的先人照片虔诚叩拜。

相比之下,"北贫南贱"四字就显得格外熏染了些老北京市井气息。其中的"北贫",用一个生动的场景就可说尽:每当夜幕降临,德胜门一带就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穷汉,他们或是拉着马车待雇佣,或是端着盆盘等着打水,亦或是簸箕背着在街头游荡着捡些破烂。德胜门附近有个永远人头攒动的瓜果批发市场,那里的小贩摊贩都是把这儿当成了出口。

可"南贱"二字就更令人解颜难书了。前门以南曾是个"红灯区",放荡不羁的"五子"横行其中。"五子"何许人也?分别是当年被斥之为下流的厨师、戏子、娼妓、澡堂子和理发师。每逢夜色阑珊,繁灯把那些大户人家的门楣也照得通红,街头叫卖的各色嚷嚷却不绝于耳。那些高门阔院中也偶有女主人偷偷寻那纸醉金迷的乐子,同时街头男儿也难掩贪杯好赌的旧习。

这八个字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沧桑岁月的刻痕。清朝时期的"满汉分隔"制度将北京一分为二,内城只容纳旗人,外城则是汉人的容身之所。这就造就了贵贱贫富的天壤之别。直到民国年间,这种隔离被推翻,但阶层固化的影子依旧挥之不去。

一方面,王公贵族虽已家道中落,但骨子里仍有些许"旧贵"的味道。他们视自己为"天之骄子",对那些世代挨饿受冻的穷汉们趾高气扬,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一些新起的有钱人也在模仿"上等人"的生活作风,与社会底层拉开距离,让"贫穷"二字在舌尖上打了个旋儿,化作了贬义词。

这种习气久而久之,便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阶级偏见和歧视。"北贫南贱"的说法由此而来,那些被冠以"贱"字的行当老百姓就更加叩首受气、自卑惭愧了。其实仔细想想,他们所做的只是最平凡的事:为他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美味佳肴;在戏台上抒怀演绎一出精彩绝伦的戏码;为人们打理头面容光煦癫;为劳作一天的人洗去疲惫...这本就是最体面、最光荣的事业。

时代变迁,旧社会已然远去,但那些封建思想遗毒却久久不能祛除。直到新中国成立,平等这个观念才得以扎根民心。在今天的北京大都市里,再也看不到昔日贫富贵贱的明确界限。大家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在这里平等的生存、工作、学习和生活。当然,阶层分化和贫富悬殊的问题也客观存在,但至少人人生而平等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回首当年那句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不由唏嘘感慨。历史总是难以避免地留下一些遗留问题,但我们理应从中汲取教训,让"贫富平等,尊卑均泰"的理念真正扎根,推动社会更加文明有序、公平正义。只有这样,京城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辉煌。

0 阅读:0

志在未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