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郭富城的“艺术家”被嘲事件,艺人与记者,究竟谁是笑话?

腾高唐泪 2024-06-07 06:32:19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郭富城的“艺术家”被嘲事件。

记性稍微好点的影迷,应该都还记得这一幕。

昔年,郭富城携《白银帝国》至上海电影节,主持人介绍的时候,将他与张铁林一起,称作“表演艺术家”,台下的记者哄堂大笑。

其后,更有记者故意发问,“主持人说您是一位表演艺术家,你觉得是吗?”

一群记者憋笑鼓噪。

郭富城并不傻,但仍直面这柄飞过来的“刀”,“我真的就是个艺术家。”

现场瞬间被引燃,台下的记者们,发出一阵难以抑制的哄笑。

一晃多年。

艺人与记者,究竟谁是笑话?

关于这件事。

无论当时还是后来,郭富城都做出过一以贯之的表述。

他认为,要热爱工作,热爱并尊重你的演艺事业,才能真真正正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天分。

这与中国传统的“艺术家”概念,或并不相符。

在固有的观念里,所谓“艺术家”,几乎是必须与“德高望重”和“著作等身”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而且,绝对不可以“自称”,甚至如若有人当众称你为“艺术家”,也一定要坚决否认,不可“顺杆子爬”。

文化的差异,概念的各自解读,其实都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本文想以此为引,结合电影作品,彻谈一下,郭富城在表演方面的探索、各个阶段的成败,乃及当下所抵达的层境。

仅个人浅见,未必符合那些“喜欢”和“不喜欢”他的影迷群体的感受。

但力求客观。

首先应谈一个问题。

郭富城此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

大略概括,他或应该是一个,善思、善变和拟态的演员,兼有入戏极深、情感丰沛、细节突出、表演细腻且层次感、共情与爆发能力极强等特点。

可能有人会表示反对,因为在他们眼里,郭富城没那么强。

而一直以来,笔者都秉持这么一个观点,想要去评价一个演员没有错,但必须先做大量阅片,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连人家的作品都不了解,又哪来评论的资格?

比如个人来讲,评价过的所有演员,都起码看过其九成以上的电影作品。

所以,以上对郭富城的定义,就来自大量阅片的结果,包括其自出道迄今,所有冷门、热门,好的、坏的,成功、失败的作品,兼及其自信、迷茫、认真与敷衍等林林总总的表现,无一遗漏。

在这个基调下,我们就可以跨越了三十年的岁月,去做一个复盘。

然限于篇幅,本文将止步于第一阶段。

1989年,新人入场。

从此刻开始,到1994年为止,不考虑那部群星串烧的《豪门夜宴》,郭富城在六年时间里,一共拍了十七部电影。

其中有十一部,则都在1992年和1993年上映,这也可以反推他昔年人气的恐怖。

这个六年,可以称为郭富城的“常规商业片”时代。

什么叫“常规商业片”?

剧情简单、粗暴,节奏推进较快,主要元素不外乎江湖、动作、恩仇或轻喜剧等种种,对表演不做严格要求,以“不出戏”为基本要求。

我们翻看一下片单,无论是配角的《飞越危墙》、《赌后》、《九一神雕侠侣》,还是主角电影《伴我纵横》、《危险情人》、《千面天王》和《笑侠楚留香》、《天若有情Ⅱ之天长地久》等等,都不外如是。

但郭富城自1995年开始,就开始远离了这种类型电影。

这是福是祸?

而这种类型片,又能不能锤炼演员的演技?

当然可以。

从成龙、周润发、周星驰,到刘德华、梁朝伟、梁家辉、任达华、吴镇宇和刘青云、郑伊健、张家辉、古天乐等等,但凡你能想得出名字的香港演员,其实都是在常规商业片里面“杀”出来的。

在今天而言,这种类型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烂片”。

而一部分被归类演技派的演员,甚至有过这样的见解,烂片不烂角色。

观点见仁见智。

但我们似乎可以,从中总结一个规律。

或可如是形容,整个香港影坛,“本我派”演员极多,也即以个人特质为基础,进而就形成某种固定印象,或者是戏路风格。

比如插科打诨的成龙、江湖气的周润发、不羁的张国荣、内敛的梁朝伟、神经质的吴镇宇、温吞水的刘青云、练达的任达华、斗狠的张家辉等等,一人一格,条目清晰。

这种现象,与昔年的港片风格,关系匪浅。

如果要说例外,可能就一个梁家辉,然后再加上一个郭富城。

不过他们二人,路径完全不同。

恰如《寒战》双雄。

说回郭富城。

常规港式商业电影,其实有一个特别的优势。

因为大多数并无额外要求的缘故,所以在叙事上,都倾向于简洁明快,从来不拖泥带水,故而演员的表演也是如此,不深挖人物,不做作扭捏,当然也通常就不会有“做作”之嫌。

缺点当然也很明显,无深度、少铺垫,直来直去。

这个阶段的郭富城也不例外。

从表演角度来讲,这早期的十来部作品,或称不上惊才绝艳,但也绝对不能说他哪里就差了,只是因为类型芜杂,个人风格尚不明显。

所以有一部分人,反而比较喜欢他在这个阶段的作品。

但他说过,在那个年代里,只有一部《赤脚小子》,自己感觉还不错,这说明他对电影的审美,还是有一定标尺的。

而说到《赤脚小子》。

有不少影迷,表示这部电影中的郭富城,让他们惊为天人。

其实彼时的郭富城,尚是一块璞玉,这部《赤脚小子》,除了贴合角色的真挚、跃动与纯良秉性,也初步展露了他的共情能力,以及悲情演绎方面的天赋。

但若问他,电影是什么,表演是什么?

他未必答得上来。

至此,或可结论陈词。

踏足影坛的前六年,郭富城本应和他的前辈、同行者一样,也即在常规港式商业电影的熏陶下,寻找到一条独属自己的“本我”戏路,进而不断重复、固化这种风格印象。

然倏忽六年过后。

郭富城其实仍尚未找准自己的戏路。

所以这个阶段对他的意义,则或仅在于,表演熟练度的叠加。

而这个时候,因乐坛“天王之争”的日趋激烈,作为四大天王阵营的最后一环,他须得调用几乎全部精力,全力以赴。

故自1994年开始,他干脆在电影上大幅减产。

待得腾出手来,却就踏上了,与此前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

命运当真有趣。

0 阅读:1

腾高唐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