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死后被抄家,17年后才下葬,他是罪魁祸首还是民族英雄?

彼岸紫竹 2024-05-26 10:47:44

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最高指挥官丁汝昌吞鸦片自杀。

丁汝昌死后,等来的不是朝廷的表彰与追封,而是一道圣旨,先是抄家,不放过活着的人,接着命令丁汝昌尸身穿上黑色囚服入棺,棺材漆成黑色,外面还打上三道铜箍。

棺材送回老家,让当地地方官看着,棺材不能入土。

丁汝昌的子孙后代因此流浪在外,无颜回乡。

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丁汝昌?简直是恨丁汝昌入骨,即便死都难以赎罪。

甲午战争,不但朝廷花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中国崛起的势头也被打断。

必须有一个替罪羊,不能是慈禧,不能是光绪,不能是李鸿章,不能是翁同龢,虽然他们其实难逃其咎。

只能委屈你丁汝昌了。

丁汝昌究竟是爱国将领还是民族罪人?为什么围绕他的争议这么大?

丁汝昌

丁汝昌的一生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 原名先达,字禹廷、雨亭。安徽庐江人,后迁巢县(今安徽巢湖)。中国晚清北洋海军统帅, 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家庭贫苦,咸丰初年,父母双亡,从小外出帮工。 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叛投湘军,不久改投淮军,官至北洋海军提督。黄海海战中,丁汝昌因指挥失误被革职留任。

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坚持抵抗日军的围攻,并严词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美国人马格禄等的逼降,后见援兵无望,服毒自尽。

对丁汝昌的指责一共有以下几条,我们一一来看。

一、 生活腐化、爱抽大烟

甲午战争爆发前,大清朝廷的政治局面特别复杂,慈禧说是归政,但你说是不放心也好,放不下权力也好,事实上对光绪的执政并没有完全放手。

光绪名义上亲政,却要事事看太后的脸色。

朝廷大臣,派系林立,各怀鬼胎,虽然朝廷自咸丰皇帝开始重用汉臣,但汉人大臣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无处不在。

朝廷里就有很多人看李鸿章不爽,但又拿他没办法,因为此时的李鸿章还受慈禧太后“恩宠正隆”。

李鸿章

这些人就把目标盯上了丁汝昌,北洋水师在这些人的眼中就是李鸿章的私人军队,丁汝昌这个李鸿章的淮军旧部自然是李鸿章的人,那就杀鸡给猴看。

旅顺战败后,有人向朝廷举报,说之所以守不住旅顺,让日本人登陆成功,是因为丁汝昌根本不在军中,这位北洋水师的最高指挥官去了一个叫“蓬莱阁”的地方, 他“安然晏坐于蓬莱阁重帷密室之中,姬妾满前,纵酒呼卢,视如无事也”。

啥意思?

就是说丁汝昌在大敌当前的时候,躲在蓬莱阁的密室之中,沉迷于美色、美酒跟赌博。

那他们有没有证据呢?不好意思,没有,这些御史言官继承了明朝前辈“风闻言事”的优良传统,只要大老爷我听到了,我就可以上奏朝廷,不需要证据。

这点简直是不值一驳,如果这是真的,这么贪图享乐的人,绝无可能在刘公岛自杀,早就率众投降了。

就像明将洪承畴那样,仅仅掸了一下衣服上的灰,就被多尔衮看出此人绝不想死。

那么丁汝昌是否是个大烟鬼,在战场上也不忘吞云吐雾,抽上几口呢?

这个说法流传甚广,笔者在好多文章、视频中都看到过。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丁汝昌,包括刘步蟾等很多北洋水师高级军官都是吞鸦片自杀的。如果不是平时抽鸦片,哪来的鸦片烟自杀呢?

事实如何呢?

其实军中是有鸦片的,因为鸦片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麻醉剂和止痛药,当时丁汝昌跟几个军官商议决定自尽后,确实是派人去医院取的鸦片烟。

所以,这第一条生活腐化、爱抽大烟根本不存在。

二、 李鸿章任人唯亲,丁汝昌不通海战

不得不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这要从丁汝昌的经历说起。

首先来说任人唯亲,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的时候,为这个提督的位置很是发愁。

有人说这有什么难的,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方伯谦、邓世昌,都是留洋英国的高级海军将领,能讲英文,平时穿西装、喝咖啡,怎么就不能当这个提督?

真是这样吗?

没那么简单,北洋水师提督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岗位,往大了说,是国之重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往小了说,是李鸿章全部的政治资本,李鸿章在朝堂上说话,声音大小就全看北洋水师。

这个重要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当时毕竟还没有开战,所以军事才能不是排第一的,反而是在复杂政治环境下长袖善舞,沟通协调的能力。

对上,要取得李鸿章的信任;对下,要能指挥得动刘步蟾、邓世昌这些留过洋的骄兵悍将。

这个一把手,不好干。

丁汝昌是不是最佳的人选?显然不是,李鸿章曾经与当时的两江总督、福州船政学堂创始人沈葆桢商量人选,沈葆桢直言当时的大清,并没有这样一个合适的海军帅才,只能先选一个信任的,干起来再说,日后再慢慢培养。

另外,要说任人唯亲,其实也不那么确切,丁汝昌虽然确实是淮军旧部,但其实跟李鸿章并没有太亲近的关系。

首先丁汝昌跟李鸿章之间,还隔着刘铭传,要说李鸿章心腹,那也应该是刘铭传才对;

其次,缴捻结束之后,丁汝昌已经与李鸿章多年不通音讯,就像《西游记》里的“明白人”沙僧说的,三年不走动,亲戚也不亲,哪有常年不联系的心腹呢?

接下来说说不通海战。

第一,很多人只知道丁汝昌是个骑兵将领,但事实上,丁汝昌是在缴捻军的时候才做的骑兵将领,在刘铭传手下的时候,他是水师提督,所以丁汝昌其实熟悉水战。

当然,这个水战跟海战那完全不一样,但至少比骑兵将领强得多吧。我想,这也是李鸿章任用丁汝昌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丁汝昌知道自己的不熟悉海战的短板,因此一直在加强学习。

从丁汝昌留下的大量亲笔文件和电报可以看出,他一直在认真学习现代化海军的知识,而且对舰队的日常管理、士兵操练和轮船修理这些细节都非常熟悉。

有一次,运到舰队的煤炭少了10吨,丁汝昌不仅明察秋毫,还一直盯到补齐为止。

他对于北洋海军的日常管理、教育训练、舰船的维护维修以及后勤保障等事务了然于胸,与官兵及洋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融洽和睦。

就连当时一向傲慢的洋员琅威理都对丁汝昌赞许有加:"中国海军提督丁军门(汝昌),韬略素娴,倘使诸将领均如军门,则军士可保无虑,即余藐躬自顾,亦愿执鞭弭以从也。"

第三,李鸿章对丁汝昌的任用,并不是一步到位,还是经过层层考验,就像乔峰,要经过“三大难题,七大功劳”的考验,才能当上丐帮帮主。

丁汝昌要当上水师提督,也是一样的。

他最初只是被李鸿章派到一艘新买的"蚊子船"上随同学习,职位只是"督操"。

1881年,丁汝昌带着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前往英国,接"超勇"号和"扬威"号巡洋舰回国,一路顺风顺水,处理得当,回来后才被授予"统领"职务。

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日本人借机出兵朝鲜,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军舰开赴朝鲜,当机立断,一举打破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丁汝昌为此还被授黄马褂。

1885年,丁汝昌率"定远"和"镇远"两艘当时的超级铁甲舰,前往日本长崎港访问(其实是去保养,中国当时尚无能容纳这两艘军舰的船坞),其间,中国水兵在岸上与日本警察和民众发生大规模械斗。

丁汝昌制止了部下要求"开炮开战"的要求,加以斡旋,最终让日本向中国赔款5万元终结,被认为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外交胜利"。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年52岁的丁汝昌在经历了9年的海军生涯之后,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

那么,那些喝过洋墨水的海军将领服不服丁汝昌呢?一开始应该说是有点不服的,毕竟丁汝昌连国内的船政学堂都没上过,但是随着带兵日久,丁汝昌逐渐树立起了自己在军中的威信。

总的来说,如果没有发生战争的话,丁汝昌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海军司令,是没有问题的。

三、丁汝昌不懂指挥,断送了北洋水师

这就要说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表现了,很多人指责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选择的阵型错误,是导致北洋水师大败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海战中选择阵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扬火力,攻击敌人。选择什么样的阵形,既要考虑自己舰队的特点,又应顾及敌方舰队的情况。

任何阵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绝对尽善尽美的阵形是没有的。

黄海海战时,日本舰队采取的是"鱼贯纵阵"。

北洋舰队临战的实际阵形是以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居中,整个舰队呈"人"字形的凸梯阵。

日本舰队的特点是航船新,航速快,舷侧炮多,速射炮多,而大口径速射炮又为其所独有。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日本舰队自然以选择有利于发扬一舷齐射火力的鱼贯纵阵为宜。

北洋舰队舰船陈旧,航速迟缓,舷侧炮少,速射炮更少,无大口径速射炮。各舰大都注重舰首主炮。因此,自应采取易于发挥舰首主炮炮火威力的阵形。北洋舰队黄海海战的阵形,正是具有易于发扬舰首主炮火力的优点。

反之,北洋舰队如果不选择这一阵形,也同日舰一样以鱼贯纵阵迎敌,则双方舰队将均主要以舷侧炮火打击敌舰。由于北洋舰队速度慢,舷侧炮少,又缺速射炮,必将处于不利地位。

当然,北洋舰队所选择的阵形是有缺点的,如所占水城面积大,指挥调动不灵活,不易发扬舷侧炮火等等。

但日本舰队的阵形又何尝没有缺点呢?列弱舰于后易受攻击,就是很大的缺点;绕过北洋舰队阵前,攻击右翼,将全队暴露在北洋舰队火力攻击之下,更是一种冒险行动。

黄海海战日本舰队之所以取得优势,并非阵形的尽美尽善,主要是占了把四艘快速巡洋舰单独编队的便宜。

海战一开始,日本舰队鱼贯纵阵展后的赤城、比睿、西京丸等弱舰,被北洋舰队拦腰截击,受到猛烈的炮火。

如果不是由于单独编队,充分发挥巡洋舰机动作用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第一游击队的赶来救援,定被北洋舰队击沉于海底无疑。

总的来说,丁汝昌的指挥,有缺陷,但并无错误,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阵形来论证丁汝昌不谙海事,指挥无能是没有根据的。

四、丁汝昌跟李鸿章一样,畏战怯战,兵败后又主动投降

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想过一个问题,这场令近代中国陷入深渊的战争,中国有没有机会赢呢?或者不要输得这么惨呢?

虽然当时中国的国力强于中国,但是不得不承认,已经初步完成现代化的日本,在这场势在必得的战争中,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

但是,战争胜负还有很多决定因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其实还是有有一些机会的。

1894年丰岛海战爆发之前,北洋水师主力舰镇远管带林泰曾建议北洋水师控制仁川港,同时采取主动攻势,与日本海军决战。

丁汝昌完全同意林泰曾的意见,但是却遭到李鸿章的反对,说什么日本"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而使北洋水师陷于消极等待、被动挨打的境地。

7月初,丁汝昌要求率领舰队巡弋朝鲜海面,相机遏制日军的侵略行动,也同样遭到李鸿章的斥责和反对。

7月25日,丰岛海战的前一天,丁汝昌考虑到中国船舰有可能被日本海军在中途截击,曾致电李鸿章要求率船队主力前去接应。

在他的命令下,舰队已升火待发,但却被李鸿章复电阻止。

事后一些军事评论家认为,当时如果采纳丁汝昌的意见,不仅日舰偷袭的阴谋不能得逞,而且丰岛海战的结局也将完全改观。

因为日本海军主力舰吉野虽然速度快,但是牙山口外海域不广,使它难以施展,因此在中国海军众多舰只的攻击下,其被击沉是无疑的。

而这样一来,其对以后的中日海战必将发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政府继续扩大侵略,进一步制定了"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的计划。而李鸿章却仍然千方百计地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

他命令北洋水师将巡弋范围从大同江口缩小至鸭绿江口,并不许丁汝昌反击日本海军的挑衅和侵略活动。

对此,丁汝昌虽然"愤慨无以",但却不能违抗。

然而这却被一些不明底细的抗战派官员看成是"畏蕙无能,巧滑避敌"13,因而纷纷上奏弹劾。8月26日清廷以畏怯无能,避敌误机罪名,下令将丁汝昌革职。

后经李鸿章力保,清廷才降旨"暂免处分",要他戴罪立功。丁汝昌身为主张抵抗的爱国将领,却被看成畏蕙怯敌的懦夫。

丁汝昌虽然蒙受不白之冤,但他忍辱负重履行着自己保卫国家海疆的职责。

平壤和黄海两次战役失利后,李鸿章更进一步推行他的妥协退让路线和"避战保船"方针。因此他把北洋水师的防区进一步缩小,规定舰队"巡弋所及,西不过登州,东不过成山"。

陆战失利后,日军占领了北帮陆路和海岸炮台,并同时占领了威海卫以后,又严密封锁海口,完成了对北洋水师的合围。

但是以丁汝昌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将士并没有屈服,他们决心继续抵抗,坚守刘公岛,以待援军的到来。

这时日本侵略者利用北洋水师所处的极端困难局面,展开了劝降,在敌人的引诱面前,丁汝昌以民族大义为重,毫不动摇。

2月3日至9日,北洋水师的处境更加困难,整个舰队和刘公岛守军已濒临绝境。

在形势越来越危机的情况下,在北洋水师供职的洋员乘机散布失败情绪,鼓动清军向日军献船投降,他们勾结少数清军中的民族败类,如威海营务处候补道牛昶炳等人,煽动一些士兵水手在刘公岛上聚众骚乱。

2月10日,日军的围攻更加猛烈,丁汝昌召集会议,命令诸将同时沉船,以免资敌,但遭到一些将领的拒绝,未能执行。

2月11日,丁汝昌接到烟台密信,报知山东巡抚李秉衡已逃往莱州,援兵根本无望,丁汝昌几次派人将镇远等舰用水雷轰沉,不仅无人动手,丁汝昌还遭到一些兵痞的持刀威胁。

丁汝昌看到自己于大局已无能为力,便于当夜在无限悲愤之中服鸦片自杀,时年五十九岁。

丁汝昌殉国后,牛昶炳等和洋员一起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水师的残余舰只镇远、济远等共十只也同时献敌,北洋水师彻底覆灭。

丁汝昌在战争中的表现,是毫无疑问的民族英雄,如果不是李鸿章一味避战怯战,也许北洋水师会是另一个结果。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丁汝昌

结语

丁汝昌自杀殉国后,棺材一直放在家乡村口不能安葬。

直到1910年,清廷再次筹办海军,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奏请为丁汝昌平反,朝廷才以“力竭捐躯,情节可怜”为名批准其奏请,将丁汝昌开复已故前北洋舰队提督原衔,以示昭雪。

1912年,丁汝昌的灵柩解除铜箍,入土为安。

此时,丁汝昌为之奋斗大半生的大清已经亡了,真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一个这样对待爱国将领的政权,除了灭亡,还能有什么结局?

参考资料:

《清史稿.程学启传》。

《清末海军史料》,第368页。

《清末海军史料》,第113、554页。

《清史稿》列传249。

《皖志列传稿》卷7。

《清末海军史料》,第368页。

《中日战争》丛刊第7册

0 阅读:52

彼岸紫竹

简介:挖掘真相,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