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雨云间》洪孝帝明知婉宁喜欢沈玉容,为什么指婚给李显

梅小九 2024-06-13 21:48:37
《墨雨云间》长公主不知:洪孝帝明知她“喜欢沈玉容”,为什么偏要把她“指婚给李显”?背后全是人性。

疯批长公主为了嫁给人夫沈玉容,视人命如草芥,不惜活埋薛芳菲。只可惜,她到头来也没能嫁给心心念念的沈学士,结局相当悲惨,先被皇帝赐婚嫁给李显,后又名节尽毁,再被贬庶人,依法处斩。

作为皇室长公主,想要哪个男子当驸马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为什么皇帝偏不让她如愿呢?

两个原因,一是立场不同,二是人性使然。

皇帝与长公主并不是一母同胞的兄妹,当年皇后无子,洪孝帝生母亡故后便养在皇后身边,自然继承皇位成为新皇,当年的皇后就是现在的太后。

而长公主和成王的生母是刘淑妃,是现在的刘太妃。成王年长,当年呼声很高,朝中一直都他的势力,李相国就是成王的拥护者。

洪孝帝虽然有萧蘅这一大将,但他的皇位还是坐得不安稳。

所以皇帝不停选拔人才,沈玉容是他看中的臣子,如果让沈玉容成为附马,无疑就是将人才推给成王,皇帝怎么可能会让婉宁公主如愿呢?

婉宁公主自然是和自己的亲哥哥成王站一队,所以当她信心十足地准备嫁入沈家时,皇帝却转脸把她指婚给了断袖哥-李显,决定从内部瓦解他们的关系。

肃国公萧蘅是皇帝的人,他早已察觉长公主与沈玉容有私情,也就是说皇帝也早就知道,把她赐婚给李显全是皇帝的算计。

萧蘅给长公主下药让她假孕,等她嫁入李家一朝事发,双方当众开撕,婉宁在朝堂之上指控李显有特殊癖好,要求合离,而李显指责她嫁入李家前就已跟沈玉容珠胎暗结。

长公主跟李家就此闹翻,这让李家丢了颜面,李相国自然不会再帮助成王。

疯批的长公主闯入大殿胡闹时根本没想过这事对成王的影响。皇帝利用婉宁婚嫁一事,轻而易举瓦解了成王的势力,当然主要有萧蘅的谋划。

除了立场不同,长公主嚣张跋扈的性格早让皇帝忍无可忍。

当皇帝与沈玉容商量岁试时,婉宁公主跑过来建议让男女组队考核,皇帝本来是反对的,但长公主开始敲打皇帝:

“陛下,莫要忘了,当年是我出使为质,换大燕安定,你今日稳坐帝位,靠得不是我吗?”

此话了一出,皇帝被牢牢拿捏,这么大个人情,愣是还不清了,只能说:“好,就依你吧。”

普通人都不喜被人拿捏要挟,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呢。

长公主在皇帝面前永远都是一副“你欠我人情,我是你债主”的样子,如此这般让皇帝十分不爽,逮到机会肯定是要收拾她的。

长公主出使为质,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事,奈何她一直肆无忌惮“催还债”,早让皇帝厌烦,连文武百官也是惧她、怕她却不敬她。

婉宁公主下场悲惨归根结底是因为,她只知“携恩图报”却不懂得“至善无痕,失之不求”的道理。

《菜根谭》里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意镒难成一文之功。

意思是说一个人给别人恩惠,不应该总将这件事挂在内心,更不应该对外宣扬,那么一斗米的恩惠可以得到万斗的回报。

相反,如果总是宣扬自己的恩惠,总是要求别人予以报答,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婉宁公主就是如此,出使为质保大燕安宁是施恩是善举,回国后就算她不提及,皇帝也会记得她的功劳,

哪怕成王叛变,只要她没大错,皇帝也会顾及自己的名声,善待于她。

而长公主偏要携恩图报,甚至气势上还要压过皇帝一头,那么她之前就算有再大的功德也不会有任何回报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没有回报或者回报的并不是你想要的,你就会失望,觉得别人忘恩负义,觉得自己一颗好心喂了狗,

因此心里有了很多的负能量,会对他人有很多的怨恨和不满。

为什么明明我们帮助了别人,做了件善事,但这件善事却伤害到了我们自己,让我们内心愤愤不平呢?

就是因为我们对人性了解不够,以及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无论你给了别人多少帮助,别人的回报其实都很难让你满意,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以很难契合。

就像婉宁公主,她认为皇帝要想报答她就要事事以她为重,她说啥是啥不容反驳。可是皇帝觉得优待公主,给予超出规格的赏赐就是最好的报答,公主携恩图报却是他不能接受的。

人性如此,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如果是别人对我们有恩,那我们就尽量给人家超出预期的回报,主动提及恩情,让对方知道我是懂感恩的,这样别人会惊喜,说不定下次还会相助。

如果是我们对别人有恩,那就尽量忘掉,不期待回报也就不会内耗,若是收到回报那是惊喜,若没有回报就权当自己是在结善缘,不管怎样都不会影响自己心情。

所谓修身养性,其实就是管好我们的内心,不会因为别人的态度而影响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活成一个既有善意又豁达通透的人,同时又不会轻易被别人伤害。

共勉~

0 阅读:2

梅小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