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断舍离”不合格的创始人是和利时发展必要条件

毕说 2023-09-18 11:29:58

根据媒体报道,和利时是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于2008年8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最近,据外媒报道,持有中国和利时自动化科技公司32.2%股份的股东要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这一举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的,表明股东对公司管理层越来越不满。虽然公司已收到收购要约,但尚未启动出售流程。一年前,和利时管理层计划以18亿美元的估值将公司私有化,但此后便没有任何进展。最近,雷科控股和大正集团提出了每股25美元(约合15.5亿美元)的全现金收购要约,尽管这一报价推动了公司股价上涨,但管理层至今未对此做出回应。

此前,和利时收到另外一家公司SuperiorEmerald(Cayman)Limited提交的无约束力的私有化收购要约,要约的拟定交易价格为每股普通股23美元。而这起拟收购邀约,早已退休的和利时创始人王常力主导。而有意思的是,2013年,王常力突然辞去和利时所有职务,远走新加坡,至今没回国,十分蹊跷。新闻猜测,王常力的突然出走,是因为当时另一家背景相似的企业中控集团创始人褚健被捕了。

一家本来发展良好、历史悠久的中概股企业,创始人出走多年后“回归”,并且参与到公司收购的竞逐当中。种种反常现象,必然会让公众和媒体产生诸多疑问,这些疑问指向王常力当初的离奇出走、多年后突对企业发起收购,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何在。

创始人中途离开企业并非常态,而据报道,王常力当时离开的市场背景更值得推敲。2012年,中控集团创始人、大股东褚健因侵吞国有资产罪被调查和被捕,中控当时是中国工业自动化龙头公司。在检方起诉书中,褚健最大的一项罪名是涉嫌在2003年中控从浙大海纳剥离、改制过程中侵吞国有资产,成了高校反腐的典型案例。

褚健被捕之后不久,北京和利时公司创始人、大股东王常力离开了北京,据业界人士透露他一直在新加坡。和利时是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另一家龙头企业,原属于电子部六所,也经历过改制。王常力和褚健的背景很相似,都是行业顶尖专家。2012年之前他一直担任和利时董事长。

王常力为何在此微妙时刻远走海外,甚至一去多年?对此外界多有猜测,尤其是其原有身份、创业过程等与褚健的诸多相似,必然会让人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但无论是出自何种原因,在企业发展关键阶段,创始人突然”跑路“,对于正处于创业关键期的和利时而言,必然会带来剧烈震荡。员工会因创始人的不闻不问影响士气,合作伙伴也难免会对企业发展前途产生担忧,所幸的是,后续管理层稳住了局面。但创始人不吭一声,没有任何清晰交代就中途离开,很难不让人质疑其是否具备领导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和心态。

2022年1月,王常力获提名为和利时董事会董事,并获委任为公司首席执行官。随着上述变动,和利时董事会现由五名成员组成:乔力、王常力、Khiaw Ngoh Tan、Jianyun Chai及Kok Peng Teh。但官方公开信息均隐去了王常力和其他董事的国籍。此前有报道称,和利时出现了80%的董事为外籍或拥有国外永居资格者的局面。目前和利时的五名董事中,有两位新加坡人、一位美籍(或拥有美国永居权),另外一位拥有新加坡永居权。王常力的身份成疑,为和利时未来发展埋下隐患。从电子部六所的一个科研课题组转化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事业部,再发展到一家总部、研发、生产和业务均在中国的大型企业,和利时需要长期稳定、扎根本土的管理层领导,而绝非拿着护照可以二次出走的外籍人士。

王常力2022年重新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后,公司至今未有清晰的业务蓝图和发展策略,没有新技术和产品的布局,除了工业自动化业务在低端红海维持以外,和利时核电业务萎缩。和利时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公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四季度和财年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显示,其非 GAAP 毛利率 为33.0%,相较于上年同期的34.0%下降,存货周转天数 为 75 天,前一年同期为 58 天。尤其是2023 财年第四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其非 GAAP 毛利率进一步下降,存货周转天数更是扩大到 81 天,从中可见其发展乏力。

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创始人不等于能永远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必须随时代发展和企业变革所需,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和进化能力。如果创始人自身能力提升日益滞后于市场和企业变化所需,要么应通过主动退休等方式让贤,国内诸多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就是采取了这一做法;要么董事会根据全体投资者权益保障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考量,对原有管理层进行改组,对内或者对外选拔更符合要求的新人替换已不合格的创始人,这在国内外企业中也屡见不鲜。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创始人和其他员工一样,都是可以主动辞职或者被辞退的,如果能力不符的创始人继续把持企业管理大权,最终只会让企业发展受阻,甚至引发更大的危机。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和利时的创始人,王常力更应就当年突然出走给企业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以及回归主政后企业陷入发展迟滞等问题,抱着对企业发展负责的态度选择放手,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希望通过收购私有化的方式,试图百分百掌控企业,且因为此举,对企业长远发展造成更大的、不可控的负面影响。

包括和利时在内的中国企业要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稳步迈进, 就不能陷于创始人的”铁江山“格局,要对全体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当断则断不断必乱,唯有如此,才能打造良性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

0 阅读:9

毕说

简介:专注于 互联网与时事评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