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个被“通缉”的福建人带1000人去海外,建起一座中国城

沐语纪文史 2024-03-09 10:03:20

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一块属于中国人的乐土,这片土地的开拓权,竟属于一名被“通缉”的福建人。

他带领1000多名同胞远赴重洋,在沙捞越诗巫地区租下了一片荒地,决心在此地扎根。

在这名“通缉犯”的运作下,取得了999年的土地租用权,1000多人获得了合法身份,他们开荒垦田,行商贸易,在此地建起了一座中国城。

如今,当初的不毛之地,早已变成了繁华富庶的大都市,拥有30多万人口,其中40%都是华人。

他们虽在异国,但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当地开办遍布全城的华语学校,风俗习惯也带有中华传统。

那么,这名“通缉犯”是谁,他们建立的“中国城”是现在的哪里?

少年英才,怀救国之志

这个人就是黄乃裳,1849年出生于福州闽清县,家里世代务农,家境贫寒,父亲只有兼职木匠,才能勉强保证一家人的温饱。

黄乃裳从小就很聪慧,但苦于没钱上学,只能半耕半读,一边养活家庭,一边学习知识。

那时候的中华大地,虽还是清政府掌权,但外国势力已经蠢蠢欲动,企图瓜分所谓的“天朝上国”。

他们用各种手段进行侵略,不仅在武力上,还从精神上,彼时沿海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洋人传教士。

黄乃裳的家乡也不可避免,很多人加入外国教会,寻求心灵上的宁静,14岁那年,黄乃裳在薛承恩的指导下,接受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

村里人知道后,将黄乃裳当成叛徒,处处排挤他们一家人,黄乃裳不以为然,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原来,黄乃裳虽小,但也看出了清政府腐朽不堪,他想进教会接触西方先进知识,寻求救国救民之法。

凭借过人的英文天赋,黄乃裳经常和洋教士交流,逐渐了解了西方的文化科学,开阔了眼界。

1877年,他开始着手创办教会刊物,主要介绍西方的医药科学,开化百姓思想。

此后,黄乃裳觉得影响力太小,决定借助科举的身份,但直到1894才考中举人,也正是这一年,甲午中日海战,打败了清政府,也打醒了国人。

这场战争中,黄乃裳的弟弟任“致远号”副管带,不幸牺牲,黄乃裳悲痛之余,深感国家内忧外患,于是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支持维新变法。

期间,他创办《福报》,多次上书维新,和戊戌六君子多次探讨变法,但最后却败给了清政府顽固派,他和康有为等人更是成了慈禧点名抓捕的“通缉犯”,

走投无路,远下南洋

为了躲避慈禧的通缉,他辗转各地,在上海、福建等地避难,在家乡福建,他看到了百姓食不果腹,土地贫瘠,很多人失去了活路。

维新变法失败了,但黄乃裳还是想救国救民,于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为百姓找一个安定之所,最起码让同胞有粮食吃。

但彼时的中华大地混乱不堪,哪里还有乐土呢,走投无路之下,黄乃裳想到了远渡重洋,但在此之前,他要做一个先锋,下南洋实地考察一番。

1899年,他乘船去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勘察,花费了半年时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最终在女婿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砂拉越诗巫地区。

当时的砂拉越地广人稀,经济落后,除了荒地以外,根本没有其他资源,砂拉越人为了将经济发展起来,很欢迎华人前往开荒。

而黄乃裳发现,砂拉越虽是一个12万平方公里的小岛国,而且处于蛮荒时代,但它却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而且挨着海洋,灌溉十分方便。

就这样,黄乃裳先是在拉让江建立了一个草房当作地标,又通过关系,认识了当地沙王布鲁克二世,与其商讨了租赁土地的事宜。

这次商讨,黄乃裳充分体现了华人信心,共和沙王签订了十七款条约,不仅要求土地的租期为999年,而且要求与英国人享有的权力一致。

而且在这片土地上,华人享有最高程度的自由权,也有法律上的自治权,这个条约,后来被孙中山称为中国第一个对外签订的平等条约。

一切准备就绪后,黄乃裳开始回乡募民,他在闽清、古田等地招到了五百多人,这是第一批移民,之后陆续有第二批、第三批总计1118名福州百姓。

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基督教徒,知道黄乃裳的身份,才愿意信任他,不过期间也曾发生骚乱。

一些移民走到半路害怕了,觉得黄乃裳是要把他们卖去外国当奴隶,开始反抗想要回国,经由黄乃裳再三保证和安抚,所有人才顺利到达。

一千余人,建造“中国城”

1900年,黄乃裳给这片地区取名为“新福州”,并带领大家开始了开荒种田,建设家园。

开荒很艰苦,但没有人叫苦叫累,虽然有一些人水土不服,患了重病,但看到黄乃裳亲自开荒,和百姓同吃同住,大家就有了干劲。

几年的时间里,黄乃裳伐木垦地,即便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他也坚持下地,这种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在黄乃裳的带领下,这片地区种上了番薯、蔬菜,慢慢的,还引进了当地的橡胶,经济开始缓慢发展。

为了方便民众,黄乃裳还建立了“新福州垦场公司”,为大家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后续有钱后,黄乃裳还兴办了学堂,让移民后代享受教育。

经过5年的风雨,新福州一片欣欣向荣,宛如一个海外的“小中国城”,这时候,诗巫本地人开始眼红。

他们也想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分一杯羹,于是处处刁难黄乃裳,并且要求他提前还清当时借的4万元欠款。

黄乃裳没有钱还,要求宽限几日,但沙捞越当局不允许,还想在“新福州”贩卖鸦片,赚移民的钱。

这让黄乃裳大怒,他宁死也不愿意让同胞变成“鸦片虫”,就这样在黄乃裳的坚持下,沙捞越当局没有得逞,但黄乃裳也被赶了回国。

辛辛苦苦5载风雨,黄乃裳虽不舍,但也很无奈,好在移民们已经在此地扎根,他也不用过多担心。

回国后,黄乃裳也没有停歇,依旧奋斗在前线,帮助国家发展,1924年,病逝于闽清梅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黄乃裳与同盟会诸人合影

结语

黄乃裳走了,但“新福州”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它就在如今马来西亚沙捞越州,这片土地早已变成了繁荣富庶之地。

但也保留了很多华人传统,福州人在此地影响很大,整个城市都是汉语牌匾,街道也大多以华人先辈命名,走在其中,简直就像置身于“沿海中国城”。

如今的诗巫,不仅是马来西亚的繁华都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绵延不绝的象征。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福州市人民政府,2022-09-06,《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黄乃裳》

2.福州日报,2023-12-24,《青年会:一代侨领黄乃裳与南台的不解之缘》

3.澎湃新闻,2022-08-29,《一个被清廷通缉的福建人带着1000多人下南洋,建了一座中国城》

4.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网,2014-04-10,《一代贤良黄乃裳》

5.海内与海外(中国侨联主管主办月刊),《爱国侨领黄乃裳与“新福州”》

6.中国新闻网,2020-04-26,《马来西亚诗巫省华人达11万,占该省总人口40%》

0 阅读:1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