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对于农业生产有哪些指导建议?南北方的差异在哪?

轩沛的手记 2024-04-30 20:40:39

导读:

立夏,也是24节气当中的一个。在我国自古至今的习惯来讲,把“立夏”这个节气作为夏天开始的时间。我家孩子,最近就和唠叨,立夏了就能吃雪糕了。原因,和孩子说了,夏天了才能吃雪糕。现在孩子把这句话给你是记得死死的,都忘不了。关于立夏,古人也有记载。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有想了解更多的,可以查一下资料。

现在如今,对于立夏。相关的气象部门也有了新的标准,主要是按照气温的标准恒定的。一般日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基本定义为夏天的开始。另外立夏,在南方和北方,区别还是不小的。一般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地区,在进入夏天的时候。而咱们东北地区,大概率也就是刚进入春天。简单来讲,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度以上的情况,也就是进入了仲春和暮春的季节。想更多了解的,可以查询相关的资料。

立夏,对于种植有什么影响?

立夏,24节气之一。但该季节当中,在民间也有不少关于立夏节气对于种植作物指导的民谚也不在少数。但对于种植作物的生产,也是有比较的的指导意义。这也说明了,咱们的农民前辈们真的是非常善于总结,至今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①北方地区

立夏时节,对于万物来讲,本身就是一个万物繁茂的时期。无论是草还是作物,都要进入生长的加速期。比如:北方的冬小麦,立夏后,基本上小麦就要开始进入杨花灌浆期了,也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在这里也有一句农谚:“夏收看夏”,说明夏收的作物年景基本上已经是定居了。简单来讲,立夏阶段,天气情况决定了授粉情况。因为小麦在抽穗扬花时期,最容易感染一些病害,如:赤霉病、霜霉病等等,尤其是进入夏天,雨水明显增多导致的。这就是民谚当中的“夏收看夏”,几个字,描述的非常形象。

小麦在灌浆乳熟前后,对于干热风也是有很大的影响。重点就是及时做到灌溉,目的就是抗旱。而且对于小麦的日常管理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民间,立夏期间对于小麦的日常管理,也有句指导性民谚。“立夏三天遍地锄”,简单的理解立夏后杂草生长的很快。民谚的理解,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因为温度升高,草生长的很快。锄草后可以达到抗旱、减少养分的流失。对于作物的生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现在用除草剂的多了,而道理是一样的。

②南方地区

而南方地区,立夏前后,水稻插秧的时节。而且南方也算是正式的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都会明显的增多。对于农作物来讲,更容易出现病害的情况。如:立枯病、茎枯病、炭疽病等等,在这样的病害频发下,就会导致大量的死苗、缺苗发生。在南方民间对于立夏插秧也是有句民谚,“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

关于立夏,影响南方水稻种植的谚语也有很多,参考意义也很大。比如:“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这民谚的意思是什么,知道吗?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的意思:在立夏这个节气前后,如果没有降雨的情况,那么预示着整个夏天的降雨会很少,这样一来农民用的锄草、松地的犁耙就会高高挂起,就用不到了。

“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的意思:如果在立夏前后不下雨的情况,那么舂米的石臼(堆头,这个就是古代取米壳的工具)里面就没有米可舂了,预示着庄稼要欠收了。

总结:

立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也反映了自然界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还有哪些关于立夏节气与种植相关的民间谚语,各位网友也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一下。

0 阅读:4

轩沛的手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