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常识的真相:过分相爱的夫妻结局往往很惨淡!

陈曼心理 2024-06-26 10:53:44

为什么有的人爱的死去活来,最后散了?

当每个人面对世界,尚未学会爱与懂得爱之前,会有一段漫长的时光,投入全部自我,来试图全力探索各自内心当中关于“爱的领域”。

全部自我,更包括所有纠葛的恩怨,撕裂的痛苦,无数复杂而又交织的剧烈情绪波澜。

但爱真正的完整,是人生当中,一场漫长的旅程。

这意味着,激情喷发的执着、死去活来的感受,是所有人在尝试探索爱的一部分,却不是诠释爱的答案。

所以便注定了,在探索爱的过程中,无论多么撕心裂肺的恩怨、多么刻骨铭心的苦乐,都无法真正为爱落笔,因为探索是为了让人领悟,是为让人认清爱的真正内涵所铺垫的环节。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再去回顾那些激情四射的感情经历,你会意识到,离散在推动人领悟爱的意义上是注定的。

因为爱得死去活来,是两个自我激烈的对撞、无限冲突的交叉、无数矛盾的尖锐重叠,而离散就是这个过程中,人不堪重负后的自然解体。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因失控状态而造成的轰轰烈烈,未必代表着极致的爱,却一定会形成极度的限制。

因为“爱得死去活来”这个状态的最大问题在于,爱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爱的是对方,还是自己的感受?

爱的是具象化的人,还是抽象戏剧化的自我满足?

爱得“死去活来”,必将是让彼此深陷缺乏理智的失控状态,而在大众眼中轰轰烈烈的情感关系,往往都是极具戏剧性的。

为什么比起重复平淡的日常生活,人们更喜欢充斥矛盾冲突的死去活来?

因为这其中冗杂着太多“意外”。

这个意外是很多人内心隐藏的自我角色,很多人期盼着一段浪漫、夸张、反转、刺激,甚至奇特小众的感情关系,而这些“内在戏剧性”往往越复杂越有趣,矛盾越多越上瘾,一旦代入其中,足以对抗整个现实世界。

爱得死去活来,实际上就是一种巨大的戏剧冲突,为什么说这种状态会形成极度的限制,在于人在强烈的感情冲突当中,代入的往往是角色,而非真正的自己。

你会发现,很多身处复杂感情关系中的人,在其他人的眼中往往压根不是情绪化的人,格外稳重安静,甚至其自身的性格很难做出“爱得要死要活”的事。

这就是感情当中,戏剧性的代入,让人打破了自身的本性,引动了自身内心最深层的复杂面,小我。

很多死去活来的“爱情”,真正去追溯那些引起情绪变动的源头,往往只是重复的“小我执念”,两个人都在深陷其中,无法抗住改变的剧痛来认识自己、认识对方,那么立即停下痛苦结束散去,就是最快的结局。

因为探索,必将会发生无数次碰撞、挫折、失败,而在痛苦之中,自己对于情感问题的处理和承接,才是决定一段关系结局的重要因素。

01“爱得死去活来”使得爱没有余地,分离则是人渴望喘息的求救

《新世界》中这样描述小我:

“小我是心智制造的自我,由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但思想和情绪的本质就是短促而稍纵即逝的。所以每一个小我都不断地在为生存而挣扎,试图保护和扩大自己。”

很多人在没有识得爱的能力之前,会将渴求、执着、拉扯、痛苦等等最极端的触动感受,与爱之间划上等号,也就是用“小我”的能量来感知爱与被爱。

爱的死去活来,是两个探索的人触碰到对方时,都将各自的全部暴露出来,无论是好的坏的、温和的暴戾的、稳定的变动的、还是轻松的控制的,一股脑全部交付给对方。

深陷情绪之中的人无法明白,真正的爱并不会招致痛苦,却反而将平定温和的情感滋养视为乏味,认为成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一头扎进纠缠、苦痛、悲欢的洪流之中,却忘记了自己尚未学会游水,把求生的全部渴望寄托放在情感对象身上,对方却也自身难保,两个人最终溺毙在情绪漩涡当中。

举个例子具象化这个死去活来,你会发现,爱恨情仇要死要活状态的引动来源,往往根植于人的阴暗面。

爱到执念对方的一举一动,来自于需要被无限关注、执索全部爱意的渴望,最终服务于自己的需求感。

爱到无法割舍难离难分,来自于控制对方的全部、侵入对方分秒时间的强势占有,最终服务于自己的存在感。

爱到情绪波动极大要生要死,来自于争夺对方的掌控权、全部倾注于情绪的世界,最终服务于自己的安全感。

而往往更多的情况是,爱到最后越来越多的因爱生恨,当初有多执着,最后就有多烦躁与厌恶。

在小我的爱引发的情绪波动之中,爱和恨之间的空间被压缩的太小了,因为极致的关注会变成控制,极端的渴望会化作固执占有,极大的付出会成为不甘与枷锁。

“我这么爱你,你必须全心爱我。”

“我这么关心你,你必须时刻关注我。”

“我可以为你付出一切,你也必须带着一切跟我走。”

一个人的执着是疯狂,可怕的就是,两个人都抱持着这种状态,那么双方必将被互相卷携着越陷越深,却没有任何发力的抓手来将两人推向正向循环。

当通过小我来判断爱与不爱的时候,爱是极度紧绷的,几乎没有容错空间,没有喘息的机会,一旦进入缓冲的平缓,就被判定为不够爱,开始更加激烈地发动对抗,所以导致双方都在高度紧张的状态。

此时彼此之间的确也容不下任何其他人,因为也根本容不下其他任何东西,无论是世俗、规则,物质还是现实,双方的全部精力都被情感关系耗干了。

爱因为情绪的加成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同时也附着了更多的索取和要求,一旦有人突然选择放松下来、稳定下来,必定会招致另一方更加极致的怀疑、不甘、动摇。

当人越爱越累的时候,又无法掌握正确的方式调整与转变,自己无法改变现状,那么一定会想方设法逃离这个困境,无论以何种方式。

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散了,甚至不是外在干预,不是现实困境,只是小我在用一贯而至的方式,来帮助自己逃离已经干涸耗尽的感情。

有人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极端的苦楚和拉扯而转向内在,让小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破坏力,再次进入情感关系的时候更注重节奏与情绪把控。

轰轰烈烈的矛盾冲突最后,最终能够走向了安定与统一,一定是双方都在情绪感受中调整自己,无数遍重塑过自己的观念,又无数次修改自己处理感情的方式。

爱得死去活来的状态,最后是真的终成眷属,还是无尽消耗直至山崩地裂的结束,重点还是在于关系内部的双方,是否能在过山车情绪般的经历当中,充分沉淀并得到感情态度上的转变。

02“爱得死去活来”使情绪掺杂自我毁灭,分离则是必然结局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最为戏剧性的故事,为什么几乎都标配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结尾?

因为戏剧性的本质是无数矛盾的堆叠,压根就不是为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服务的,而矛盾和冲突的本质,是需要“自我重塑”来解决的。

自我重塑是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习得经验的成熟、感悟能力的成熟、处理方式的成熟,然后从生疏、敏感、多疑、失控、自卑的失控状态,转变为淡定、平和、稳重的泰然处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更不是所有矛盾都能被轻易解决的,性格问题、习惯问题、表达问题,本就个性迥异的两个人,因为戏剧化的纠缠绑定在一起,却难以真正改变现实。

人在面对矛盾、处理矛盾、解决矛盾的时候,会产生异常强烈的代入感,所以很多爱得难舍难分的人,往往会将代入感当作自己的全部感情,因为付出的精力实在太多了。

无法在情绪当中“自我重塑”,巨大的矛盾冲突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矛盾最为激烈的冲突时刻,情绪便成为了一段关系的主导,此时在情感关系中爱得死去活来的对象,已经不再是真正的对方,而是每次矛盾冲突下的情绪感知。

任何情感关系当中,情绪感受的关注点都应该是平衡的。

但爱得死去活来,往往是将情感变动放在第一位,将关注点锁死在对方身上,而非用在自我成熟上,最后导致爱得窒息,爱得无力,筋疲力竭过后必然是分开。

在爱的领域当中,人和人走向成熟的进程是不同的,任何情感关系都会引发情绪与感受的变化,但每个人对于情绪感受的控制和用法是不同的,在更多情况下,无法掌控情绪讲述的方式,情感关系会越发失控。

情绪关注点在自己身上,是从复杂的情绪当中体验爱的本质,是从稚嫩浅层到成熟深层的过渡,是通过占有欲、控制欲的触发,来推动自己获取内在安定,获得更多生命体验。

情绪关注点在他人身上,实则是在“陌生的情绪”当中纠缠自己,只关注与对方的交互,无法接受感情的一丝丝松懈,在痛苦中排斥自己的转变,致使自己越发疯狂,永远都在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备受煎熬与折磨。

无论多么戏剧化的感情变化,引动的最大部分是情绪感知,但这并非爱的根源。

在戏剧化的感情当中体验死去活来的轰轰烈烈,却没有真实面对最基本的矛盾,没有掌握解决冲突的方式和处理办法,无论多么激烈的情感变化,在爱的诠释中也是南辕北辙的反向努力。

很多人面对强有力的悲剧结局都会唏嘘不已,殊不知,一段感情经历的最终结局,会留下长久而持续的人生影响,散了的是情感关系的双方,留下的共同经历,却终将为彼此转变各自对爱的态度和认识。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追逐爱情中的轰轰烈烈,追求爱得刻骨铭心,因为这是人在体验爱情的时候,追求最深刻的代入感,但在感情当中,越是戏剧化的动荡,越会使人沉溺失控无法自拔。

最终,只有幡然明悟完整的感情观,才能够彻底从上瘾中抽离,彻底走出最终崩盘的结局。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46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