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费便宜,也成为“罪证”?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的真相

地球班往事 2024-06-26 16:56:42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年秦桧陷害岳飞,罪名是“莫须有”,“罪证”就是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如今欧盟要对中国加征关税,罪名是“反补贴”,那么“罪证”是什么呢?

通俗一点说,中国政府明明没有补贴电动汽车企业,欧盟委员会的“反补贴”调查,凭什么认定中国对本国电动汽车企业,进行“政府补贴”?

欧盟外国补贴条例

当地时间6月12号,欧盟委员会在经过近10个月的调查之后,认定中国对电动汽车实施政府补贴,因此宣布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17.4%到38.1%的关税。

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突然表示,要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

达则自由贸易,穷则加征关税,这很西方。

问题是,你要说10年前,中国为扶持新能源产业对国内电动汽车进行补贴,那还勉强说的过去,如今中国没有补贴电动汽车企业,欧盟无中生有的这个“政府补贴”,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很简单,这是印度打法。

当年印度政府对沃尔沃汽车开出高额罚单,沃尔沃不服,直接把印度政府告到了法院,印度法院一翻本国律法,发现印度政府对沃尔沃的罚款,的确无法可依,于是连夜修改法律,硬生生编造出“法律依据”了。

如今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也是这个套路。

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或者经济体,对他国企业发起反补贴调查,针对的是政府的直接扶持。比如对特定行业的税收减免,政府投资等等。

举个例子,比如中国对传统能源汽车,征收16%的增值税,对新能源汽车,征收5%的增值税,或者征收16%的增值税之后,又返给10%奖励电动汽车企业,那你可以说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了政府补贴。

但现在,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反补贴调查,不是这么来的。

2022年,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扭曲欧盟内部市场的外国补贴条例》,2023年,又通过了这份条例的配套实施细则。

这些不断增加的条款,可以算是欧盟“发补贴调查”认定的法律依据了。

而在这些“法律依据”之中,欧盟认定,不仅是中国政府给相关企业提供的直接财政补贴算补贴,相关企业从中国国有企业获得的电力、土地、上游原材料等,也可能构成“反补贴调查”的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一家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它在中国生产,使用中国电力企业提供的电力资源,如果太便宜,也可能触发欧盟的发补贴调查,成为中国政府向电动汽车企业进行补贴的证据。

电价便宜,本身是中国国有企业控制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避免像欧美那样,一到冬天最冷、夏天最热的时候,老百姓就用不起电的制度性安排。

如今却成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认定存在“政府补贴”的“罪证”。

按照这个认定法,那中国任何企业都过不了欧盟的“反补贴”调查,毕竟什么企业能不用水,不用电呢?

欧洲没钱闹得

所有奇葩的规定背后,通常都有残酷的事实。

就好像你看到一只猫被拴上了狗绳,多半是因为它有暴力倾向。

欧盟之所以非常奇葩的,把中国电费太便宜,也当成反补贴的“罪证”,背后折射出来的,其实是欧盟各国在基础能源和设施等领域昂贵的成本劣势。

冯德雷恩

说的通俗一点,因为欧盟电价太贵,土地成本太高,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工业生产,偏偏以当前欧盟各国行政体系和制度,无法改善这种局面,因此面对中国廉价的能源优势、发达的基础设施优势,根本没有正常的竞争办法,只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该产业要发展,要具有竞争优势,关键点无外乎两样,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成本。

技术领域,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尤其是最关键的新能源电池产业,优势非常明显,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硬实力”,所谓硬实力,就是你除非直接抢,否则没办法通过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改变的。

比如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制裁和打压,人家不让你买最先进的光刻机,你就生产不出来最先进的芯片,除非自己光刻机技术取得突破,否则政府是没办法改变中国企业生产不出来最先进光刻机这个短板的。

成本领域,理论上欧盟各国政府,可以通过种种行政手段,提高本国电动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比如提供电力资源的补贴,比如想办法减少一点环保人士对生产企业的制约。

问题在于,这些行政手段,都是需要成本的。而现在欧盟诸国,由于俄乌冲突,以及被美国收割,拿不出来这个成本。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欧洲,欧盟陷入停滞的10年,到现在因为俄乌冲突,欧盟失去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同时还得拿出大量的现金支援乌克兰,用于加强欧盟防御能力等等。

简而言之一句话,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正因为欧盟各国根本没办法抹平技术差距,又没钱扶持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所以才出现为了打压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炮制罪名,以各种奇葩理由,认定中国电动汽车物美价廉,是得到了“政府补贴”的现象。

归根到底,这是欧盟没钱闹得。他们以奇葩理由指控中国向电动汽车提供“政府补贴”,不过是因为自己没钱补贴欧盟电动汽车企业罢了。

失控的“欧盟一体化”

除此之外,欧盟委员会之所以能通过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反补贴调查,实际上还跟逐渐失去控制的“欧盟一体化”有关。

欧洲议会选举过后,右翼力量得到加强,凸显了欧盟各国人民对本国政府的不满

欧盟一体化,本身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国,为了在新时代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与中美苏(俄)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超级单一强国竞争,搞出来的东西。

它的实质,就是欧盟诸国虽然发达,但普遍国家比较小,难以跟中美俄竞争,因此试图把欧盟整合为一个“国家”,以近5亿人口,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介于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实力,去跟中美俄同台博弈。

理论上,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也的确促使欧盟得到了远超单一欧盟成员国的利益。

但现在,随着美国的深度介入,“欧盟一体化”正在失去控制。通俗一点说,就是欧盟委员会,不听欧盟成员国的了,而是听美国的了。

这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启反补贴调查,并拟加征关税,就是美国操纵欧盟委员会的直接证据。

一方面,在欧盟委员会启动调查之前,没有一个欧盟成员国和欧盟企业,要求欧盟委员会启动反补贴调查,反而是美国一直在倡导此事。

另一方面,欧盟的几个重要成员国,针对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有非常明显的分歧。这种背景下,欧盟委员会按理应该等欧盟成员国得出相对一致意见之后,再决定是否启动反补贴调查。

欧盟两大支柱:法德

但现实中,法国、德国、西班牙、匈牙利等国还在吵,欧盟委员会自己就启动调查了。

这些事实,都足以说明,欧盟委员会有了自己的“思想”,它名义上还是欧盟的“管家”,但实际上已经变成魏忠贤那样窃取欧盟成员国权柄的“奸宦”了。

“奸宦”当国,欧盟做出奇葩的决策,也就并不令人意外了。

结语

欧盟成员国自身无法给本国电动汽车企业制造优势的竞争条件,欧盟委员会又被“奸细”操纵,先斩后奏。

这就正如当年的南宋,赵构自己没实力对付金人,岳飞能对付,但秦桧被金人收买了,不让岳飞对付,所以搞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害死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欧盟这么搞下去,他们本身的汽车产业,就是那个被害死的“岳飞”。

0 阅读:136

地球班往事

简介:蓝星是个班集体,五常是班委。地球班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