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诗词刘克庄《宿千岁庵听泉》——泉声与心灵的交响

无心随墨 2024-06-08 19:27:55

2024年高考诗词《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笔下的泉声与心灵的交响

2024年河北高考所用试题是新课标1卷,语文试题所考诗词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虽算不上超一流诗人,也算不上强一流诗人,但也能勉强算到弱一流诗人,或强二流诗人的行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有其一定地位的。所考的这首《宿千岁庵听泉》,并不太为人所知,但又很有自己的特点,很符合高考试题的要求。

下面先对诗人做个简单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属于辛派词人中成就较高的一位,代表作有《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贺新郎·九日》《沁园春·梦孚若》等;诗歌属于江湖诗派,是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代表作有《落梅》《郊行》《戊辰即事》《苦寒行》等。

再说这首诗歌。江湖派诗人多擅长写五七言律诗,他的这首《宿千岁庵听泉》,正是一首七律。江湖派诗歌也爱写生活中所见的小景物、小感悟,刘克庄的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这首诗所写内容为泉声,诗人通过听泉,表达一下自己的小爱好和听泉的所感。

《宿千岁庵听泉》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的首联,“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千岁庵前泉水的钟爱之情,以及为此特意前来千岁庵的初衷。这里,“因爱”二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写出前来的原因,也是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襆衾来此借房眠”则以行动展示了诗人对这份钟爱的实际行动。

接下来,“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听泉体验的感受变化。初听的泉水声音好像溪水流动,久听之后,声音渐大,感觉自己所住的屋子又像船只一般摇动,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泉水声音的变化与各自特点。这一比喻,丰富了诗的意象,也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让读者也仿佛亲耳听见了那潺潺流水声的变化。“将谓”与“翻疑”是一组转折,这一组变化,不仅展现出诗人由初闻到久听后声音变化,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由衷的喜爱。

诗人继续描写泉声,“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这一联,诗人进一步深化了对泉水声音的描绘,将其变化多端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激昂澎湃的“怒声”到细腻柔和的“清圆”,泉水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在这里,诗人通过声音的对比,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和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

最后,“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认为这里自然之美与觞咏之乐,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引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这一典故,他也认同王羲之的看法,认为自然界的泉水声胜过丝竹管弦的音乐,赋予了自然景致以人文内涵。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泉水不仅成为了诗人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这一比喻,也表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关注和发自内心的欣赏,自然与人文和谐在这里很自然地和谐融合。

诗歌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如颔联“将谓溪当户”与“翻疑屋是船”,写出泉声初听与久听之不同。颈联“怒声犹壮伟”与“细点更清圆”,写出“壮伟”与“清圆”不同的泉声特点。

因为是写“听泉”而不是“看泉”,所以诗人对泉水的描写主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完成。诗中对泉声的比喻与对比中,其实都有想象的内容。特别是最后一联,诗人由听泉联想到历史上的兰亭集会,又借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写出诗人对自然之美与幽静生活的喜爱之情。这首诗所写为泉声,主要是写声音,所表达情感却主要是写他的对静的追求,可以说这首诗是另类的“以动写静”。

3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