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故园置酒》:故园畅饮有忧思

无心随墨 2024-06-25 17:32:32

刘希夷《故园置酒》:故园畅饮有忧思

酒,可贺喜,也可解忧,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酒往往成为了寄寓情感、抒发哲思的媒介。刘希夷也是一位爱酒也善饮的诗人,他可一饮数斗而不醉。这次是在家乡设下酒宴,正可畅饮一番。一杯杯入喉,在酒精的刺激下,掩饰甚好的快乐表情逐渐发生了变化。看似旷达的表面,怎么反而更加让人感到了忧愁。酒入喉,墨蘸心,笔写情,一首题作《故园置酒》的诗歌,印在了每一位饮酒的客人心头。

《故园置酒》

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

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

旧里多青草,新知尽白头。

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

卒卒周姬旦,栖栖鲁孔丘。

平生能几日,不及且遨游。

都知道,长居故乡的人,很少会去思乡,也很少会把故乡这个词语常挂嘴边。而这首诗,诗人却把故园二字直接写入标题,故园二字明晃晃的闪现在每一个读者眼前。这只能说明,他这次是自异乡归来,而且还会向异乡去,正因为如此,故乡才会时刻挂在心头。而也正是新归故乡,异地的经历与感受,在归来后更加清晰敏感,只能借由酒,让自己得到片刻的麻醉,也让自己把人生的感悟大胆说出、写出。

这次归来设宴,正是美好春季,美酒也正是新酿成,景好须赏,酒成须饮,可是为什么头上的发丝却并不让人快乐,一点点的白色显现而出,让人感觉,这大好春光霎时如到清秋。“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诗人悲歌声起,让我们听到他似在悲歌岁月的无情,青春的易逝。

谁愿沉溺悲愁,谁愿借酒浇愁,可为什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谁不想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天。“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这是他美好的想象,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能够用醉上千日,换取缓解百年忧愁,自己肯定会高高兴兴去做。但是又怎么可能呢?或许诗人此时想起了那种能让人一饮醉千日的美酒,可是即使真能醉千日,那“百年忧”又真的能消除掉吗?

“旧里多青草”,这次重回故乡,正值春季,又是一个新的轮回,青青故园草,绵绵到天涯,故乡何处不是充满生机的景致。可是再看参与宴会的朋友,为什么却并不愉悦,而是像自己一样,把一杯杯的苦酒闷闷饮下。凝目细观,诗人这才发现“新知尽白头”,原来他们和我一样,也在悲愁时光的匆匆。

“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灯被风吹熄,这是再容易不过;月去无影,也是人难留。美好的景象是如此,人生不也是如此。我们喜欢的,终究会消失;我们在意的,终究会丢掉;我们汲汲追逐的,终究一无所获;而这最让人难以割舍的青春,也终究会匆匆而去,谁也不能留住。诗人这生动的比喻,所表达的也不过是诗人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一声感慨。

回顾人类的历史,何止我们这些普通人,就算名垂千古的圣人又能怎样,“卒卒周姬旦,栖栖鲁孔丘”,周公匆匆忙忙一生,孔子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得到了什么呢?为政也好,育人也罢,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无意义的追逐不休。抱负是什么,理想是什么,诗人此时的牢骚满腹,真有肠断的可能。

“平生能几日,不及且遨游”,诗的结尾,诗人直面生命的有限,提出了一个终极追问:人生短暂,何不放下一切,纵情遨游于天地之间?人生苦短,不如把握现在,享受生活,不必过于拘泥于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

在人生的浮沉中,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越发深刻,可是这样做也无非是对现实的妥协,他需想要超脱世俗、抛却人生的烦恼,潇洒过一生,可是这又怎么可能?这一切,难道不都是他面对人生的无奈幻想和叹息。

2 阅读: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