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的天赋与悲剧,一个被遗忘的文学才子

无心随墨 2024-06-18 20:49:20

刘希夷的天赋与悲剧,一个被遗忘的文学才子

唐朝的诗人中,王勃、李贺皆天才而早死,被世人怜悯,得享大名。初唐的刘希夷也是这样一个短命的诗人。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因为他去世早,也没有来得及在仕途有作为,留存资料有限,所以他的生平并不能确切知道。他应该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天资聪颖,据说少年时即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小有名气。刘希夷的青少年时期,正值唐朝初年的稳定与发展期,社会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的趋势,这都为他的学习与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根据他诗歌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他广泛涉猎古代典籍,尤其受六朝诗歌的影响最大,这也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记载,唐高宗上元二年,刘希夷得中进士,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此时的他与王维有许多相似之处,美姿容,喜谈笑,善琵琶,又富才华,文采佳,真可谓“灼灼文士,翩翩公子”。刘希夷的仕途少有记载,应该是真是“落魄”的。刘希夷也是唐朝庞大的酒徒诗人中的已关,他酒量甚大,能饮数斗而不醉,这可不是一般人了,至少也达到了“斗酒学士”王绩、“饮中八仙”的级别。

刘希夷的诗歌因深受六朝遗风影响,擅长以华丽的辞藻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情感,风格清新而又略带哀愁,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郁美。他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以花开花落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无奈与感伤,成为传诵千年的名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深刻感慨,也反映出唐代初年社会变迁背景下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其实不止《代悲白头翁》,他的大量诗歌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叹息,如《览镜》“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公子行》“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春女行》“容华委西山,光阴不可还。桑林变东海,富贵今何在”等。而且他写白发也很多,可见他的生命意识。不过可惜的是,这么有生命意识的诗人,却成为了一个短命的人。

关于刘希夷的死因,历史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也与他的名作《代悲白头翁》有关。据说刘希夷在完成这首诗后,自己也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句子是自己生命的谶语。诗歌没有外传时,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知道了,宋之问也十分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句子,并欲将诗占为己有。刘希夷当然不答应,这让宋之问十分嫉恨,便派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压死了刘希夷。公元712年,宋之问被贬后赐死,他自杀在路上,人们都说这是他杀死刘希夷的报应。

宋之问因诗杀外甥的说法,一直也充满争议。上元二年(675)中宋之问与外甥刘希夷同年中进士,刘希夷当年二十五岁,因此可知刘希夷约生于公元651年,而宋之问比外甥还小了约四五岁。刘希夷被杀时不到三十岁,应该是二十八九岁,则当年宋之问当时只有二十四五岁,因此有人认为宋之问杀刘希夷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这个年龄也是可能行凶的,也并不能由此完全否定旧说。

刘希夷诗歌词藻华丽,多写女子闺情、悲苦情感,和当时流行的诗歌并不一致,因此他的生前并不被当时的人看重。直到几十年后,天宝年间孙翌编选《正声集》,收录刘希夷的诗歌数量最多,他的诗名才由此大噪。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