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超300人伤亡,伊朗誓言“复仇”,多国表示支持,以色列危险了

船长观世界 2024-01-04 12:23:29

随着巴以冲突愈演愈烈,中东的局势也愈发紧张了,最近又发生了很多大事。据环球网报道,前段时间伊朗在举行苏莱曼尼遇害纪念日活动时,活动现场突发爆炸,造成了95人丧生,200余人受伤。

伊朗经过调查发现,这并不是一起意外,而是有人故意将爆炸物放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然后遥控控制炸弹爆炸。更重要的是,这还不仅仅是爆炸一次,是多次爆炸,说明凶手是准备把这个地方夷为平地。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那也无可挽回,当务之急是找到幕后黑手。苏莱曼尼是伊朗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纪念日出现了这种事情,很明显跟当年暗害苏莱曼尼的是同一批人,因此伊朗自然而然地把矛头指向了美国和以色列,严正要求这两个国家为爆炸案负责。

伊朗的这一诉求,出人意料地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中东地区的国家例如土耳其、沙特、埃及等国既不必说,没想到就连俄罗斯、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对伊朗表示同情,联合国也为因爆炸而造成的伤亡表示惋惜。

眼看着局势一边倒,美国和以色列坐不住了,美国立即发出声明,首先就是对伊朗发生连环爆炸案表示同情和惋惜,其次是极大的撇清关系,表示美国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参与爆炸时间。最后让人感到疑惑的是,美国居然还当起了以色列的代理人,对外表示:“应该不是以色列做的。”

以色列的态度则与美国截然不同,它既没有出面表态,也没有做出什么实际举动,这着实是让人感到怀疑。关于幕后黑手的事情,一时间众说纷纭,但无论讨论的情况怎么样,以色列的嫌疑始终要比美国要大,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美国无力在中东挑起冲突。近年来,美国为了挽回颓势,不断地参与国际事务,怂恿乌克兰加入北约,并干涉俄乌冲突。为以色列摇旗呐喊,并给以色列提供大量的武器弹药。

可是这种不断消耗国力的行为,终究还是遭到了美国民众的反对,搞得拜登不得不发表全国讲话称:“支持以色列和乌克兰是对美国未来几代人都有好处的投资。”虽然如此,美国民众并不买账,拜登的支持率也是一路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国力,已经不允许它再挑起冲突了,胡塞武装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国不仅不敢对胡塞武装动手,甚至还在某些方面让步,对伊朗也是如此。因此,美国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毕竟现在中东爆发大战,对美国来说不是好事。

其次第二个原因,以色列希望把美国拉下水。美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它想要的是维持现状的稳定,可是以色列却不然,以色列深陷加沙战争泥潭,而且遭到了全世界的孤立,美国对以色列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再这样下去,以色列是必败无疑的。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问题得不到重视,那就把问题无限扩大。”最近这段时间,以色列异常的活跃,不仅在黎巴嫩边境集结军队,挑衅约旦,甚至还敢跟联合国对着干。不管怎么说,美国和以色列的利益都是高度一致的,美国需要以色列作为它在中东的代理,以色列需要美国以维持生存,如果以色列消亡,那么美国是无法承受这种后果的。

因此,以色列成功地讹诈了美国,美国也被迫无条件支持以色列。这次伊朗发生爆炸案,很有可能就是以色列所为,这样一来,伊朗必然对美国恨之入骨,也能早点把美国拉上自己的战车。

最后三个原因,以色列在中东的情报网络太庞大。据参考消息网报道,前段时间土耳其逮捕了近30个人,认为这些人同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有亲密接触。其实不光是土耳其,中东各国内部,都有以色列情报人员的存在,这些情报人员打听消息、破坏交通枢纽,抑或是执行一些秘密任务,给中东各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以色列的情报人员,很有可能已经深入伊朗,并且出于挑起冲突这个理由,在苏莱曼尼的纪念日安放爆炸物。由此可见,以色列的嫌疑是最大的,也正因此,美国能赶紧出来解释,以色列却始终保持沉默。

很显然,伊朗也注意到了这件事,面对如此猖狂的“挑衅”,不光是伊朗十分愤怒,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很愤怒。对于此次事件,伊朗领导人发誓要让行凶者“付出代价”,誓言复仇。

伊朗领导人的言论获得了伊朗全国上下的绝对支持,此外还有国际上的广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可以说是十分的危险。

要知道,伊朗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以色列,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伊朗的庞大体量,是以色列绝对无法承受的。一旦伊朗动员军队准备出击以色列,那么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估计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军事通行。

伊朗对以色列的进攻,也将引起连锁反应,到时候埃及、沙特、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等国家,很有可能会参与这场战事来。到了那个时候,以色列可以说是真正地走到了尽头,美国就是想阻止,也是毫无办法的。

从现在美国的态度来看,如果伊朗进攻以色列,那么美国大概率只会要求“停战”,而并非站在以色列那一边。如果真的到了那个份上,恐怕美国想维持停战都是奢望,是百万的中东民众会对以色列把新仇旧恨一起算了。

2 阅读:323

船长观世界

简介:船长观世界,专注于时事领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