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书生气”重,不接地气,怎么破?关键是学会“四种话”

政个论文 2024-06-20 15:54:36

本文选自“菁华荟”系列文章汇编第4期,7月初,我会将这期汇编共享到群中。

学习“笔杆子”对优秀文稿的解构、分析文章,是新手文友提高写作水平的“快车道”,也是文友一直期盼的学习形式。

因此,我组建了好文“品鉴官”团队,由各领域的“笔杆子”对近2个月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署名文章、讲话汇报、经验典型、调研报告等优秀文稿进行筛选、甄别、推荐,并以文字的形式对优秀文稿进行点评、赏析,我按月汇总。

这里共享该系列汇编中的一些文章,与文友共同研讨学习。

今天,向各位文友推荐的是高谱的《做基层工作要会说“四种话”》的评析。

按照规定,本号作为自媒体,无权转发政务类文章,因此,只能分享这篇文章的评析文字,不能附原文。请按照作者和题目,自行网络查询原文。

一、推荐理由

本文发表在《学习时报》(2024年6月10日第3版),标题巧妙地用“四种话”提法,既设置了悬念也明确了内容框架,让读者对文章将要讨论的内容有一个大致预期,迅速引起目标读者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从事或关注基层工作的人员,对广大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撰写经验材料均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1.选题贴近实际、时代感鲜明。针对当前年轻干部普遍存在的“书生气”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选取“会说话”这一接地气的议题,既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年轻干部成长的需求,也呼应了国家对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视。

2.逻辑结构清晰、条理性强。文章结构层次分明,首先提出问题,随后分四个部分详细阐述“四种话”,各部分内容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每部分都包含具体事例与操作建议,最后总结提升,形成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和吸收。

3.语言朴实凝练、富有感染力。文章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使用“家常话”、“贴心话”等生活化表达,引用北京郊区的“挑费”、“归了包堆”等地方语言,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亲和力,使读者易于产生共鸣;文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年轻干部成长的关怀和期待,鼓励年轻干部接地气、办实事,情感饱满、积极向上。

二、正文评析

文章框架

会说“家常话”。

会说“贴心话”。

会说“本地话”。

会说“内行话”。

第一段:开篇即引用强调年轻干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的重要指示,正是“上接天线”的具体表现,体现了文章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第二段:紧承前文,通过先扬后抑的方式,先肯定年轻干部的优点,再深入剖析年轻干部的不足——给人以“书生气”重,不接“地气”的感觉,结构上形成对比,自然过渡到年轻干部在基层工作中的实际挑战,强化了内容的表达效果。

第三段:开始详细阐述“家常话”的具体应用,强调日常交流的亲切性,既有理论说明,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使得内容既不过于抽象也不至于过于琐碎,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易于引起共鸣。

第四段:进一步探讨“贴心话”的艺术,关注换位思考与情感共鸣,通过换位思考的视角,强调在无法满足诉求时的沟通策略,增加文章的情感深度和策略性。

第五段:引入“本地话”的概念,突出文化融入,不仅限于方言,还包括地方惯用语,这一视角独特,举例说明“本地话”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地域色彩,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年轻干部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了新思路。

第六段:强调“内行话”的重要性,聚焦专业素养,指出干部应具备专业知识,体现对干部能力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提升文章的专业度;同时作为收尾部分,既是对前文各种“说话”技巧的总结,也是对年轻干部整体素质提升的强调,使全文结构完整。

0 阅读:0

政个论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