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觉罗氏,红带子和黄带子相比,虽一字之差,但待遇天差地别

梨评历史 2024-06-06 08:47:46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宗室力量是他们又爱又恨的存在,宗室人数太少,就意味着政权生死存亡的时候,没有人站出来拱卫皇室,但宗室人数太多也不行,一方面需要海量的赋税供养,一方面又会威胁到皇权,毕竟谋权篡位的宗室,历史上屡见不鲜。

也因此,历朝历代对于宗室是又利用又防范,甚至对宗室人数进行限制,但大体上都很一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明朝。

红带子和黄带子,在玉牒录入方面也加以区分

因而到了清朝时期,吸取了明朝宗室过于庞大的问题,对宗室成员进行了二次区分,也就是分大宗和小宗。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而后逐渐完善清朝的典章制度,除了定下宗室爵位之外,皇太极将自己塔克世的直系后裔定为大宗,而塔克世兄弟的子孙和塔克世叔伯的子孙则定位小宗。

宗室者,天湟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甚或两相诋毁,詈及祖父,已令系红带以表异之。又或称谓之间尊卑颠倒,今复分别名号: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

而大宗和小宗,以腰带颜色进行区分,其中大宗称为“宗室”,腰系黄色带子,因而称之为“黄带子”(其中皇帝为明黄色带子,宗室用金黄色带子),而小宗则称为“觉罗”,腰系红色带子,因而称之为“红带子”。

康熙明黄色带子

虽说大宗和小宗仅仅以一根腰带进行区别,但意义完全不一样,更不能乱用。

从这个方面来看,所谓的“黄带子”和“红带子”,其实祖上都是一个人,而且都是交由宗人府负责管理,而且都有一定的特权。

红带子

只是地位和待遇上远远不如黄带子罢了,而且黄带子犯法,则降为红带子,即已革宗室红带子(比如清末大臣伊里布和良弼就是革除宗室红带子,他们祖上是努尔哈赤异母弟巴雅喇),他们都是皇族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后裔,而红带子基本没有升为黄带子的可能的。

红带子能封什么样的爵位?

清朝的爵位分为宗室爵位、蒙古王公爵位和功臣爵位三种,当然含金量也是宗室、蒙古和王公逐渐降低的。

而宗室爵位和蒙古王公爵位都是按出身和血统进行授予的,其中宗室爵位非塔克世直系后裔不可,其他人除非特许,比如福康安,生前被乾隆赏赐为贝子,死后追封为郡王,但这个只是特例,其余人想都别想。

宗室爵位

而蒙古王公爵位也是如此,基本都是到了一定年龄就能授予爵位。

至于功臣爵位,只能凭借功劳进行授予了。

而红带子能够被授予的恰恰只是功臣爵位罢了,按规定,所有觉罗的红带子一概只能凭借自己的文武功勋去获取爵位,但他们毕竟是骑猎出身,文官系统没啥人才,只能靠武功获取了。

这是为何呢?很显然,是防备他们啊。

红带子因为特殊的身份,成为清朝一类既不能抛开,也不能完全放任发展的一个阶层。

而且大部分红带子都被留在关外,集中居住在盛京附近,只有一小部分因为从军得以进入关内,很显然就是为监视居住,清朝黄带子们对他们猜忌之心非常强。

红带子

而且就算入关了,红带子觉罗们也得和其他异姓外臣一样,需要从军功中去挣那一份前程

可以说红带子名义上是宗族,但本质上除了待遇高于普通旗人之外,没有军功,不授爵,如果立功,则按照功劳大小授予功臣封爵。

而清朝三百年,红带子觉罗获得的爵位人数并不多,而且爵位也普遍不是很高。

按照清朝功臣爵位制度,清朝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个等级。

其中公爵、侯爵和伯爵这些超品爵位,红带子觉罗们一个都没有获得过,但汉人功臣则有不少人获得,比如年羹尧一等公、孙士毅一等谋勇公、岳钟琪三等威信公等等。

那么子爵和男爵这些一品、二品的爵位呢?不好意思,红带子觉罗们也极少获得。

整个清朝红带子觉罗们靠军功获得最高的爵位仅仅是子爵,也就是顾纳岱。

顾纳岱的父亲是一等男爵拜山,也是觉昌安五弟包朗阿的玄孙、努尔哈赤的侄孙,在清初伐叛将金声桓时阵亡,获得了一等子爵,当然这个子爵还是死后追封的。

而他已经是红带子觉罗里获得爵位最高的一位了,可想而知其他红带子觉罗们(礼敦、额尔衮、斋堪这三位红带子之祖,被追封为郡王,但只是追封而已)。

有爵位,足够生活了

但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红带子热衷于军功,毕竟最低等的恩骑尉,一年也有四十五两的岁俸和四十五斛的禄米,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在京城生活了。

更何况爵位还是世袭的,如此一来,获得爵位的红带子觉罗后代基本也没啥进取心了,更不会去参与科举,只是随着家族的繁衍,仅仅靠一个恩骑尉爵位显然无法养育越来越多的人口,也因此不少红带子觉罗们陷于贫困之中。

红带子觉罗们的窘迫

实际上,即便是低等的恩骑尉,也是少部分人获得,因而大部分红带子觉罗基本没有爵位,也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彻底成为闲散人士。

而清朝又规定,这些觉罗们并不能从事士农工商这些职业,这么一来,很多红带子觉罗的日子越来越窘迫,过着衣食无着的日子。

毕竟是自己的亲戚,黄带子们也不忍心看自家亲戚过这样的苦日子,也因此乾隆时期设立“养赡银”制度,即对生活艰难的底层觉罗们提供一份赡养银。

乾隆国库充盈可以施行,但后面就捉襟见肘了

根据规定,成年觉罗男子一年可以获得二十四两的俸银和二十一斛二斗的禄米,相当于恩骑尉一半的待遇。

当然,仅限于觉罗男子,觉罗女子是没有这个待遇的,除此之外,一部分宗室们也可以享受这个待遇,当然让他们要高一点,一年可以获得三十六两的俸银和四十二斛的禄米

如此一来,红带子觉罗可以靠养赡银养活一家人了,靠着养赡银,他们既不会大富大贵,也不会有衣食之忧,彻底沦为寄生虫。

但到了清朝后期,庞大的旗人不说,就连宗室人数也极为庞大,而且大部分黄带子都没有官职和爵位。

满清玉牒中记录了四万多个黄带子成员,但有官职和爵位的仅有4279人,可以说大部分黄带子宗室都需要朝廷的赡养,这些都是钱。

而随着国库越来越空虚,皇室也无力继续向这些穷亲戚发放养赡银了,有也是大打折扣的,导致红带子觉罗们日子越来越困苦,很多红带子觉罗被迫晚上挎篮子卖萝卜谋生。

所以从某方面来看,清朝的宗室制度其实和明朝宗室制度也有一些类似的,比如明朝宗爵位最低降等到奉国中尉,然后拿一笔俸禄混吃等死,红带子觉罗没有爵位,但有一笔养赡银混吃等死,都成为王朝的寄生虫。

1 阅读:1052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