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与天才

卢克文工作室 2024-06-18 18:10:19

最近17岁中专女生姜萍名震天下,我被无数人催促着写一篇关于姜萍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也是个中专生,中专生写中专生......那......那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我也不明白这是啥逻辑,反正大家就是催,连公司同事都笑眯眯不怀好意地看着我说:

“老板,要不来一篇?”

这时候我就只能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纸巾,擦擦额头上的汗水,老老实实坐在电脑面前,开始以一个中专生的身份写另一个中专生。

其实没啥可聊的。

17岁的姜萍,以江苏淮安涟水县中专服装设计专业,跑去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拿下全球第12名,就是以一个苏北小县城中专水平,战胜一堆全球最顶尖高校师生,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中科院一堆牛逼人物,确实充满了传奇性。

但其实,第26名的邓乐言还只是个初中生,第233名的常杰和第332名的赵敏,都来自我老家邵阳那个名不见经传、被我中学老师都嫌弃的邵阳学院,第345名的何金银和第353名的Kejie Lin干脆都是散仙,无门无派,连个老师都没有。

在这项6万人参加的比赛里,他们都战胜了北大清华剑桥麻省理工的师生,他们都是凭个人天赋逆天而行,都是了不起的。

因为充满了故事性,符合中国人最喜欢看的“逆天改命”式剧本,这件事在网上沸腾了好些天,我原以为事情两三天结束了,后来一看这比赛还没结束,后面还有个决赛,也就是故事还没讲完,那姜萍还会再火一阵子。

不过我一直觉得这事并不稀奇,民众反应有点过大了。

中国14亿人口,现在基本普及了大学教育,今年毕业了1179万大学生,2025年预计有1200万,2030年预计有1600万,随着出生率下降,预计2040年才会降到761万。

1600万大学毕业生是什么概念啊?整个台湾岛也才2300万人、整个新加坡也才560万人、整个沙特也才3600万人,1600万大学毕业生,放在全球太恐怖了。

追本溯源,中国现在教育环境非常优秀,培养出了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姜萍本身受益于这个教育系统的外溢效应。

有人不明白了,姜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中专生,她怎么就受益于中国大学教育系统呢?

因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14亿人里头一定会诞生天才,但天才也需要有好老师来引导她、教育她。

姜萍上中专后,是因为有非常好的数学老师,发现了这么一个好苗子,一点一点带着她深入高等数学,她才有机会让自己的天赋得以施展。

姜萍的数学老师王闰秋,就是教育系统的外溢效应。

王闰秋今年应该30岁左右,江苏大学数学专业硕士毕业,师从数学科学学院卢殿臣教授,现任教于江苏涟水中专。

2022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王闰秋预赛第166名,2023年他拿了432名,2024年他拿了125名,是他发现了姜萍的数学才华,并引导姜萍学习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再引导她先后学习谢惠民的《数学分析》、研究Lawrence C. Evans的《偏微分方程》

换句话说,姜萍是卢殿臣的徒孙,一上手就有人教她绝顶功夫。

我也是中专毕业,但二十年前的中专,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老师来教我们?我们那时候读完大专就可以下来教中专,我同班同学有中专毕业直接留校当老师的,而现在居然是江苏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生在教中专,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经多到溢出来了,多到快用不完了,然后产生了外溢效应,偶尔有个底子扎实的好师傅,遇到了基层天才,让她在武林大会上将一众名门正派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这不是中国大学教育体系的外溢效应?那这是什么?

14亿人里头一定有天才,有的天生擅长画画,有的天生擅长写文章,有的天生擅长医术,有的天生擅长数学,不过天才们通常是要被埋没的,人只要忙于生存,就不可能展现天分。

如果姜萍也出生在1982年的湖南,哪怕她有这么高的数学天分,她很可能跟我大部分同学一样,遇不到这么好的老师,普普通通读完三年书,2000年中专毕业后,挤绿皮火车提着塑料桶到广东打工,被飞车党抢劫被治安队查暂住证,跟男友住在广东十平方的农民房里,买台二手电脑从excel开始自学,慢慢花十年混到工厂中层,生两个娃,回县城买一套房,四十岁转行去做美容或者开个小店。

她会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个数学天才。

我以前读历史时就好奇,为啥英国和法国那么点大的国家,他们的历史名人层出不穷,还分散在各个学科领域。

没啥奇怪的,就是平台推高了他们。

每一万人里头就一定有人杰,每一万人里头就一定有天才,天才常有,让天才发挥的平台极稀罕,天才常常没发芽就被现实生活给拍死了,有的在地里收庄稼、有的在流水线做包装、有的赶着马车送粮食。

恩格斯家庭富裕,他为啥要背叛自己的阶级去帮助马克思呢?

是因为恩格斯常常跟普通工人打交道,发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对天文学、数学、物理天生就很有兴趣,常常跟他讨论这些问题,他发觉平民之中有的是天才,只是因为被埋没了,所以他愿意追随马克思帮助无产阶级。

英国法国在工业革命后产生那么多名人,是因为教育水平被抬到一定程度,能让更多有天分的人充分施展才华,才有了那么多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

还有些人哪怕天分不高,但他收入水平高,他就揣着财袋子满世界跑,专门研究人文地理,最后也成了历史学家、地理学家。

姜萍很重要,但王闰秋更加重要,而培养出一个王闰秋需要多少年?建立培养王闰秋的平台,又需要多少年?

那是一代一代人,七十多年坚苦卓绝发展教育的结果。

姜萍出名后,许多媒体追着她要流量,有些自媒体甚至跑到姜萍的家里,去她屋前屋后采访。

面对这些江湖纷扰,王闰秋表现得淡定而成熟,他说:大家不要再给姜萍冠以什么“天才少女”之名,而是要让她心无旁鹜地备战决赛,尽情沉浸于这场思维的盛宴之中。

你看,好的导师、好的平台不仅仅会尊重你的智力,也会维护好你的情绪。

这世界上其实不缺天才,但要能发掘天才、培养天才、保护天才,让天才尽情地发光发热,才是最难的事情。

【之前写过几篇《江湖》《十五年职场血泪史》等关于职场的文章,没读过的读者可以后台私聊【职场】获取】

25 阅读:2493
评论列表
  • 2024-06-19 23:58

    要做一个成功的骗子,就要超出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完美无漏洞才会有人上当受骗。

  • 朝阳 11
    2024-06-19 20:37

    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 2024-06-18 22:45

    是那么回事。想想当年香港娱乐圈,才多大个地方,出了这么多娱乐人才供大陆十几亿人消费。

  • 2024-06-20 02:52

    我就是那个天才,只是缺少了伯乐!哎,谁来发觉我[得瑟]

  • 2024-06-20 06:53

    马老板是一个比较喜欢制造奇迹的人。他和大多数的70后80后一样,比较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他本人和周星驰公开的活动是有的,私底下的有没有交情不太清楚,交流肯定是有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要人为的去制造一些戏剧性的奇迹效果,周星驰的电影会给你很多的灵感。

  • 2024-06-20 09:41

    速学天才17岁还在念中专[呲牙笑]

  • 2024-06-19 14:20

    卢老师说的这个观点的确很实际很中肯。出身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生活资源条件很难获取的。

  • 2024-06-18 23:13

    数学这玩意要有天赋的,你说的那些我大学都学过,我就是同济大学的,但我们没那能力[呲牙笑]

  • 2024-06-20 09:32

    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很多人不懂!

  • 2024-06-20 07:47

    不是骗子水平高,是傻子不够用。

  • 00 2
    2024-06-19 00:42

    [点赞]

  • 2024-06-19 13:24

    别吹了,现在的大学生(一本除外),简直就是8,9十年代的中职学生!

  • 2024-06-20 00:20

    初等数学却学不好,怎样学高等数学?真不知所谓,闹天大的笑话。

  • 2024-06-28 08:46

    这篇平平无奇的文章突然打动了我:一切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