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不群:天人中介论

天狱风行 2022-07-04 16:31:45

“中介”,经黑格尔注入哲学生命以后,作为真理观念的中介观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之中。“中介”就是处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起间接联系作用的环节,是相对于直接性、相对于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而言的。

在客观世界中,每一物质客体都和它周围的物质客体直接接触,并通过它们和在空间上与之并存的其他物质客体间接地相联系。每一物质客体都和在时间上与之相续的物质客体直接相联系,并通过它们和并非同时存在的其他物质客体间接地相联系。在前一种情况下,中介表现为在空间上并存的不同物质客体之间的联系环节;在后一种情况下,中介既表现为并非同时存在的物质客体之间的联系环节,又表现为每一物质客体转化或发展序列的中间环节。各物质客体之间的这种直接的、间接的联系,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网,中介就是这个网上的纽结或关节点,它们在不同物质客体之间起着居间联系的作用。而对于每一个物质客体来说,中介则表现为其内部对立两极之间的联系环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正是通过这些中介环节才使它们联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

从这个层面说,中介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探讨或研究事物与事物的相互关系时,就不得不优先考虑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中介因素。只有彻底明了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中介因素,才能真实地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作用,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才能更好地发现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理,才能更好地掌握真理。

(一) “天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范畴,是构成中国古代思想范畴体系的基本框架,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范畴体系的始终。

孔子最早提出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只有知天命,才能驾驭生命,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的境界。在这里,孔子所讲的天命,并不是皇天上帝的意志,而是天地自然的客观必然性,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孟子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发现了人与天合的途径与方法,那就是:“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只有知天事天才能与天为一,强调从人的心性德行修养入手,从而达到知天事天与天合一的既从天地自然中获取最大利益又与天地自然共存共休养生息的目的。

《易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及天、地、人“三才”之道,讲的都是天人合一。《易传》的这种“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样着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与天合,影响极其深远。

荀子则在肯定了天与人合一的前题下,提出了“明天人之分”的思想,并指出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所以,天人的关系是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圆融统一的。

这种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的圆融统一现象,其实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是普遍的现象,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医学正是建立在这种既相合,又相分,相合中有相分,相分中有相合的圆融统一的天人思想范畴体系的基本框架之上的。

(二)在中医学的奠基经典《黄帝内经》中,将天人合一称为天人相应。

关于“天”,古代学者解释多多,诸如:有意志的上帝;有意志有智力的自然;自然的客观必然性;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等等。

在《黄帝内经》的思想里,“天”则指的是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自然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说:是指包含着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在内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及其自然的客观必然性。

在《黄帝内经》里,对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关系,有系统的论述。

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这说明人的生命,来源于天地。是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的,也就是说人是得天地自然之气而出现于此世间的,所以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写。”(《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

这说明人与天地相应,故“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人体经脉之度与天之宿度、地之经水相应,即其一例。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气’。”

这说明人与天地相联系,与日月相应的事实,如年之盛、衰,月之满、空,及得气之和与失气之和都与人体关系十分密切。

总之,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术里,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事例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举不胜举。因此在中医学术里,无论是谈生理,还是讲病理,无论是谈诊断,还是说治疗,可以说,如果离开了天人关系,就简直无从谈起!

(三) 天既然是包含着与地相对的莽莽苍天在内的自然万物及自然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常识的眼光里,在简单科学的层面上,天地万物与人属不同的系统,因而自无内部联系可言,既使是外部联系,最多也只能是就某个方面的有限联系而已,那么又怎样能与人相通、相感、相应而合之为一呢?

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弄清楚的话,那么将不仅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嘲讽,眼巴巴地看着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落空而沦为所谓之玄学而令人践踏、令人诽谤、令人攻击!即便是被誉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指“天人一体论”。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中国文化》1991年第四期,第93~96页)的中国文化所赖以成立的基础也将没有着落而变为一纸空文。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非常严肃的问题,大而言之,关乎中国文化的复兴,小而言之,关乎中医被世人所理解与所接受的问题,关乎中医的传播,中医的普及,中医的继承,中医的发展,中医的复兴,是以深思焉!

近两年尤为关切,时挂心头,突然间,似乎有了一些觉受,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今特写将出来,供有志于保存中国文化传统、有志于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人士参考,至其学识之浅陋,也就在所不计了。

(四) 人究竟是怎样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呢?欲明此理,当先通达古代圣哲们对天地万物的出现或发生的认识,通达对生命的发生的认识,一句话,当清楚明白天地万物发生之源,生命发生之源。

先哲们认为未有天地之先,只是寂静虚无,无形无象,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无极”。此时的无极只是虚无之体,没有任何显现,只是清清静静,无形无相无迹。虽然如此,却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无极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无极就只是“顽空”,根本就生不出天地万物来,“顽空”怎么能生出“万有”呢?当此虚无之体,显现寂静无为的静相时,就被称之为“无极”;当其显现为有为的动相时,就被称之为“太极”。所以无极和太极其实是一体两面,所谓“动相”,也只不过是就天地万物发生的德能作用这一方面说的,其实动静一体,哪里又有什么无极太极的分别!所以,无极之与太极有则俱有,无则俱无,本无先后,浑然一体,根本就无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先哲们在探索天地万物始原的方面,设定了一个“元”或“原”的概念,而太极的具有生发之性的一面,先哲们就借用他们观察到的云气、雨气、雾露之气、四季之气能促使万物生长的现象,而用这种具有生长作用的现象—— “气”来作为这种“生发之象”的称谓,因此,作为生发天地万物始原的力量或作用的这种所谓“气”,就被称作“元气”或“原气”。

这种 “元气”或“原气”(以下通称元气),虽然专就太极的生发之性而安立名言,而生发之性,又显然是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按照动静一体的原理,则元气的这种生发作用,虽然是属于太极之动相的德能作用,但这显然是包含着无极的静相而为言的。可见,元气并不是作为一种细微不可见的微粒性始原物质,而只是对于宇宙万物在发生过程中的第一动力因素或原始推动力量的称谓而已。所以元气,实际上就是天地万物生命之第一推动,先哲们按照他们的理解和建构理论的需要将之称为太极或元气。太极也好元气也好,实际上讲的都是第一推动的始原力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将这天地万物之生命的第一推力量或原始动力因素称之为太极元气。这太极元气,既是生命的第一推动,当然已自具有能够推动并生出天地万物的德能作用(或力量),那推动的德能作用(或力量),先哲们认为是由那一翕一辟,一辟一翕,翕而静,辟而动,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动静相招,翕辟相应,相反相成的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太极元气的力量。

太极元气的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氲氲,推推荡荡,而自然的生出一种具有无限生机的“中和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也,《老子》这里的所谓“三”就是太极元气所生的“中和之气”。天地由此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万物由此太极元气而化而生而成,生命由此太极元气而化而生,人亦于是乎出现。此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太极元气,先哲们亦有以“祖气”名之者。

此太极元气的那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孔子称之为“乾元”、“坤元”。即《周易》所谓“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是也。此乾元、坤元,又各自蕴含着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且此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之任意一股力量之中,又各自蕴含着相反而又相成的两股……,如是重重无尽,上推下推,左推右推,无有穷尽。《黄帝内经》形容此两股力量之重重无尽为“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此两股力量合而为一时,即是上述所谓的“太极元气”,当其显现“轻清”、“重浊”, “上浮”、“下凝”等不同运行轨迹和特性时,就是所谓 “两仪”,所谓 “阴阳”,究其实,不过是太极元气的两种特性或功能作用而已。若从生成论的角度看,则阴阳二气是从“无极”、“太极元气”中化“生”出来的,即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太极图说》)、“一生二”(《老子》)、“一分为二”是也。

(五) 此蕴含着阴阳氤氲推荡的太极元气,其运化流行之情态或曰状态共有五种不同,此五种不同运化流行之情状的太极元气,先哲们称之为“五行”。

因其流行的情状不同,故其表现的特征亦不相同。是以先哲们将其具有外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木;具有上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温暖的太极元气,称之为火;具有平向运行特征而性偏中和的太极元气,称之为土;具有内向运行的特征而性偏寒凉的太极元气,称之为金;具有下向运行特征而性偏湿润的太极元气,称之为水。所以,所谓五行,只不过是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的不同情态特征或不同性质而已。并不是古今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五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始原物质,那样就坐实了五行,是极及错误的。

太极元气的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情状和性质之中,每种类形之中,又都蕴含着乾元、坤元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不同特性。《河图》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是也。此五行之分阴分阳,皆以天以地为分分之依据也。一、三、五、七、九,奇数也,皆本乎天,乾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阳,二、四、六、八、十,偶数也,皆本乎地,坤元之特性(“德”)也,故称之为阴。

这五种不同的气化流行之性质和特征,究其实只不过是一团混和着乾元坤元的中和之太极元气而已。正由于他们只是一气,而又具有五种不同的流行性质和特征,且这五种不同流行的性质和特征之间又具有互相增上、互相牵制的作用,此种作用古人称之为“气化”。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气化,究其实不过就是元气、阴阳、五行在天地万物的演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的综合概括而已。

对这种气化流行的认识,非常重要,这是理解天地人物生成情状的关键所在,如北宋·周子敦颐所理解的天地万物化生之“几”就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周子的宇宙生成论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木、火、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太极图说》)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对气化的认识,对宇宙万物生化的认识,是我们今天理解并用活元气、阴阳、五行诸说的一把金钥匙。

气化,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基本动力。换句话说,天、地、人、物,就是由此气化流行之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综合作用而化而生而成的。是以山、川、草、木由此气化流行之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综合作用而化而生而成,金、石、动 、植 ,一切含灵之类,无不是由此气化流行之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综合作用而化而生而长而成,人亦由是而化而生而长而成。

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生成的思想十分丰富,仅以儒家来说就有两种,即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太极阴阳八卦系统和元气阴阳五行系统,太极阴阳八卦系统是就宇宙万物的发生次第而言,元气阴阳五行系统则是就宇宙万物的发生机制而言,重点不同, 其理一也。盖太极与元气,阴阳与两仪,四象(四时)与五行,八卦、六十四卦与万物,在一定的层面上,完全是相通甚至是同一的。

中医,究其实是关乎生命的学问,不只为医。所以《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就自然地采用元气阴阳五行系统这种关乎生命发生的理论范畴系统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由于太极阴阳八卦系统和元气阴阳五行系统都是关乎宇宙生命发生的思想范畴系统,所以后世医家也有以太极阴阳八卦系统作为中医理论基石的。其实这两个理论范畴系统,就宇宙生命的发生而言,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但元气阴阳五行系统之五行学说,对生命演化过程之气化情状与特征的说明较祥尽,因此在建构中医关乎人之生命的理论系统的作用上,就显得更加自由和实用,所以,元气阴阳五行系统就成了中医的主流意识。这不是本文的范围,只是连带所及,后有因缘,当专文讨论。

(六) 正由于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都是由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而演而化而生而成,所以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都是同根同源,所以《易传》有“物物一太极”的原理 ,庄子有“通天下一气耳”的论断。

“物物一太极”,不就是物物皆是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而成的么!物物皆含有太极元气,物物皆具有太极元气的气化流行的功用么!

“通天下一气耳”,不就是指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都是由太极元气而演而化而生而成的么!不就是说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都含太极元气,都具有太极元气的功能作用么!不就是说它们都是同根同源么!虽然就现象而言,天、地、人、物、山、川、草、木、动、植、金、石、蠢、动、含灵万象各各不同,但其实,不都是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的结果么!若握其总纲,不就是一太极元气之气化流行么!

“通天下一气耳”的这个“气”,指的正是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气化流行,这也是天地万物之所以能普遍联系的内在根据之所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气”就是天地万物普遍联系的“中介”因素。 所以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僧肇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肇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天、地、人、物无不是由“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所演化形成,所以天地、地、人、物,无不具有“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的特性,无不带有“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流行之印痕,无不禀受并具足“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之性,无不是“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化作用的结果。因此,“气(太极元气阴阳五行)”就自然地具有了彻天彻地,彻上彻下,彻里彻外的德能作用,成为了交通天地万物的必然物事,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联系天地万物媒体。

因此,天人合一,其中介因素,也就自然非“气”莫属了。天人合一,气为中介,顺理成章,理自必然!

由于人力有限,此后暂时不再开展集赞送书之类的活动,但是书会继续送。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我们会从**者中选择见解独到者,随机送书。谢谢大家的支持!

0 阅读:21

天狱风行

简介:互联网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