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偷建吴淞铁路后不久被清政府拆毁,但清朝却因此而知火车之利

史海撷英 2024-06-30 10:47:51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运营的第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建成于光绪二年(1876年)。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但不久即被拆毁,后来有重建。此后的100多年,这条铁路见证了上海开埠通商的荣辱兴衰,也经受了淞沪会战的炮火洗礼。

英国一公司征购了上海至吴淞间长约14.88公里、宽约13.7米的土地,随后该公司宣布已获得土地所有权,并有权建造桥梁、开挖沟渠、设置栅栏和修造适合车辆奔驰的道路。后因资金短缺,让给英国商人狄克松另外组成“吴淞铁路公司”,并增购了土地,修整了线路路基。

当时,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修筑吴淞铁路的要求,理由是黄浦江河道淤塞,大吨位的轮船无法停靠,修筑铁路后可将大船停泊在吴淞而将货物通过铁路运至上海。此时清政府对铁路尚存疑虑,上海道台冯焌光多次与英国领事打招呼,不允许他们擅自修建铁路。

但是怡和洋行却阴奉阳违,表面上声称修筑吴淞至上海间的马路,与狄克松怡签订了在上述路基上建造一条轻便铁路的合同,随后筑路工程开始。路基工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工,表面上仍说是修筑一条寻常马路,土方由地方保甲承包,最多时约有2000名工人,光绪元年(1875年),路基工程基本完成。

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九(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竣工通车;闰五月十二日(7月3日),吴淞铁路上海江湾段正式营业。

铁路建成后,清朝地方官员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其存在。但是火车运行一个月后,就轧死了一名过路的清军士兵,上海道台冯焌光借机再次找到英国领事,要求司机一命偿一命。上海租界的英国领事法庭对这件案子进行审理,根据英国铁路法,判定火车司机无罪释放。这更加激怒了当地民众,不满迅速爆发,集体阻止火车运行。

光绪二年九月初八日(1876年10月24日),中英双方在南京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由清政府出资28.5万两白银将铁路买下。光绪三年九月十四日(1877年10月20日)钱款付清后,铁路运营停止,吴淞铁路正式归属中国所有,清政府决定拆除铁路,将其移筑台湾,至十一月十四日(12月18日),铁路路轨全部拆除。后因种种原因,台湾铁路未能及时开工,结果吴淞铁路的设备锈蚀成了一堆废铁。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此夭折。

当时沪上有竹枝词《咏火轮车》云:“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人对拥有这样一条铁路是何等自豪。在吴淞铁路收回前后,《申报》发表了不少文章,力论铁路之利,并力陈火车停驶后给市民造成的不便,希图通过舆论来影响当局,使其回心转意,恢复铁路运行。不久,《申报》的提议得到了绅商阶层的支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任铁路大臣的盛宣怀奏请朝廷,力陈火车之利,终于得到批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1日,新筑的淞沪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全长16公里,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等9个车站。铁路的修筑迅速为途径地区带来了繁荣。到淞沪会战前夕,淞沪铁路的南段已经穿越大片闹市区,诸多的道路与之相交。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军队对峙的前沿阵地,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夺,铁路受到严重破坏,战后也只有部分得到恢复,1997年淞沪铁路被拆除,沿原有的铁路架设高架桥铁路(目前的轨道交通三号线),2000年底正式通车。拆除之时,原吴淞火车站得以保留并修复,成为中国第一条铁路纪念地。

0 阅读:10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