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医生诊断活不过50岁,夫妻坚持三不原则,成功活到93岁

健汉看国际 2024-03-07 16:19:00

1998年,国际评选中国100对恩爱夫妻,周有光和张允和成为候选者年龄最大的一对。

张允和作为民国奇女子,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声名大噪。

她和丈夫周有光的爱情故事更加广为流传,传说“他们结婚后没有吵过架”,一直恩爱如宾。

夫妻俩更是以长寿闻名,张允和虽有心脏病,但依然康健活到了93岁,周有光直到112岁才病逝。

当别人问道张允和夫妻俩的长寿之道,他们总是乐呵呵谈起自己的“三不”原则。

就因为这三条原则,这对夫妻携手走过了风雨几十年。

就算是张允和曾被医生下达病危通知书,但是依然没有打倒她。

合肥四姐妹

如果说周有光是一个传奇,“传奇”的夫人张允和也不简单。出身名门望族,张家四姐妹的故事流传一时。

曾经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夫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安平,写过一本《合肥四姐妹》,书里记载的就是张允和和三个姐妹的故事。

张家是安徽名门望族,从清朝时期就开始发家,得益于张允和的曾祖父张树声。

张树声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科举屡次不顺,转而专心留在家中教子读书。

张树声靠着对抗太平军的功绩一路扶摇直上,曾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是李鸿章的心腹之一。

张家张家第三代张武龄,出生于清末。

他受到新思想影响,一心到苏州兴办新式学校。为了筹集办校资金,他变卖家产,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苏州,开办著名的“乐益女子学校”和平林中学。

张武龄醉心于办学,对四个女儿和六个儿子的教育很重视,四个女儿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各有所长,就连叶圣陶都感慨过:“谁娶了张家四个才女,都会幸福一辈子。”

周有光常说:“我的老丈人很有意思,别人都笑他人傻钱多,自己一个人拿钱出来办学校,别人给他捐款都不要。”

张武龄办的女子学校,凡是贫寒农家和工人女子,一律不收学费。

本来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淡泊名利的书生。

投资教育的张武龄不拘一格聘任教师,因此跟蔡元培、蒋梦麟等很多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结成了朋友,同时聘请许多思想激进的人士来校任教,如侯绍袭、张闻天、匡亚明等。

张家子女名字都很有讲究,四个女儿的名字都有一个“和”字外,名字都还带有一个“儿”——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儿”字两腿向外翘长了腿,就像女儿都要嫁出去的。

男孩子的名字都有一个“宝盖头”——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寰和、张宁和,儿子要留在家里遮风挡雨。

张武龄虽说接受新思想熏陶,但是在孩子的名字上还是沿袭了传统封建思想。

天作之合相识

周有光和张允和这对传奇夫妻的相识,冥冥之中又像是张武龄兴办女子学校的回馈,两个人正是因为这女子学校相识。

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在张武龄开办的乐益女子中学就读,因与张允和是同班同学,所以相识相交,关系很好。

周末时,张允和常常到周家来玩,一来二去就与周有光相识。周有光是所有人印象里的谦谦君子,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不久。

周有光远在上海,不常回苏州,所以两个人仅是点头之交。

张允和与张兆和姐妹姐妹两人,在父亲的安排下,远赴上海就读中国公学。周有光出于照顾妹妹好友的想法,所以对张允和多有照顾。

在接触之中,周有光看到了张家二姑娘的另外一副模样,热情奔放、性格活泼。当年还有一个不淑女的绰号“小活猴”,可见张允和在上海过得十分如鱼得水。

当时她不仅在学校里是风云人物,在社会上也小有名气。随便拍的大头像曾被放在照相馆橱窗里做广告,甚至还当过杂志的“封面女郎”。

两个人在日常相处之中逐渐生出感情,自此就确定了关系。

一个周末,周有光和张允和一同到杭州灵隐寺游玩。

虽然是自由恋爱,并且征得双方父母同意。但两人也不敢手拉着手走,依然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

他们没有注意到,一个和尚一直跟在他们身后,听着他们交谈。两个恋人一边走一边聊,直到走累了才在旁边坐下来。

和尚跟着坐下来听他们讲话,两个人在聊天的时候,听了半天,和尚突然开口问周有光:“这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几年了?中文说的那么好。”

原来他以为张允和是外国人,她的五官比较深邃,明眸大眼,加上两个人时不时会说几句英文。

周有光哭笑不得,开玩笑说:“她来中国三年了。”

和尚感慨说:“怪不得她中国话讲得那么好!”

明明是满腹才华的才子,但是碰上谈婚论嫁的时候,周有光又踌躇起来,与显赫的张家相反,周家只算得上是小户人家。

他甚至还给女友和写了封信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

字里行间都是对他们未来的不确定,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是性格明快的张充和马上手写了一封十几页纸的信,信里热烈而坚定地告诉男友:“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我相信你!”

所以张允和成为了家里10个孩子里第一个结婚了,嫁给了爱情,嫁给了幸福。

三个月后,张兆和也披上了婚纱。而她和沈从文的爱情则是另一段广为传颂佳话。

曾经的边城文学家沈从文,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沈从文对张兆和一见钟情,开始执著地写情书给张兆和,最终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的一路波折

周有光曾将与张允和的感情形容为“流水式的恋爱”,如涓涓溪水一样长远,静谧又温柔。

从1933年结婚到2002年张允和去世,两人一直相伴,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共同生活了近70年,恐怕很少有人能企及。

抗战期间,张允和一家踏上逃难的路途。有时候是和丈夫一起,有时候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小平和女儿小禾逃难。

从上海到芜湖、合肥,又到汉口、成都、重庆,辗转多地只为能寻求一丝安稳。亲眼见过飞机轰炸的场景,张允和毕生难忘。

战乱中的张允和再也不是张家的娇小姐,哪里顾得上享受,缺衣少食也是常有的。

1941年5月,丈夫不在家,女儿小禾肚子疼并且高烧不退,当时他们一家都住在乡下,根本找不到任何的药品。

张允和只能用土方子给女儿降温,但是孩子一直到第三天仍未不好转,张允和到处求人把女儿送进重庆的医院。

可是两个月后,快满6岁的女儿小禾还是去世了,这是夫妻俩心里一直的痛。

张允和几乎是不允许儿子离开她的视线,担心孩子又出现问题。

1943年,儿子小平正在院子里玩,一颗流弹飞过来打在他肚子上,孩子瞬间倒地,浑身是血。

张允和眼前一黑,用手撑着墙,全身的血瞬间凝固。周有光还在重庆出差,她只能强打精神跟房东把孩子送到成都一家空军医院。

孩子被送入了手术室,肠子被打穿6个洞。术后伴随着发烧,张允和眼泪都快流光了,丈夫也赶回来了。

幸好孩子在第四天的时候退烧了,一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1946年,周有光被派往美国工作。工作结束,张允和跟丈夫周游列国,希望能躲避战乱,他们一路从美国到英国、法国、意大利、埃及、缅甸,最后由香港。

最后回到了刚刚解放8天的上海,希望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这一家人颠沛流离了十多年,先后搬家30次,终于迎来了和平。

回到上海,张允和在上海一家中学教中国历史,后来又将重心放在写文章、研究昆曲上。周有光在语言学上继续深造,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夫妻俩的“三不原则”

夫妻俩平时都喝茶,有时喝清茶,有时喝英国红茶,有时喝咖啡。

张允和喜欢喝品质高的清茶,周有光喜欢喝咖啡。夫妻俩互不干涉,一边品味一边闲聊。

夫妻俩有个独特的仪式,古代夫妇"举案齐眉”,但是如今不讲究“案”,所以他们共同“举杯齐眉”。

喝咖啡时共同举杯,这一个小动作,却能增加很多家庭生活的趣味和稳定,周有光一直都颖以为傲。

夫妻俩都很少吃补品,人家送来的补品,他们也不吃。人是不能吃这么多山珍海味,吃多会伤害身体。

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夫妻俩一直恪守生活有规律,保持胸襟开朗是重要的。

以前虽然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精神富足。物质条件不追求太多,不要生气,吃亏是福。

夫妻俩遵守着“三不主义:一不立遗嘱;二不过生日,三不过年节。

不立遗嘱是不想让自己想太多未来的事情,随遇而安,过好眼前的生活。

生日和年节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必要的,日常生活回到简单质朴的节奏,生活需要越来越少更好。

他们很少吃很多荤菜,也不吃油煎肉类,主要吃健康的鸡蛋、青菜、牛奶和豆腐四样,这是夫妻俩餐桌的常客。

吃食尽量坚定,量不宜过多。上下午各喝一杯红茶,穿衣服也简单,不穿别人送的漂亮衣服,只穿简单舒服的衣服。

张允和患有心脏病,周有光生过肺结核,曾经患上抑郁症。

当时家人找外面的算命先生给他们算,算命先生摇着头说:“这对夫妻只能活到35岁。”

夫妻俩只是笑笑而已,实际上这个结果也不准确。他们年轻的时候身体都不是太好,后来还曾被下放农村住牛棚干苦力活。

但晚年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不乱吃东西,身体才能健健康康。

很多人都问夫妻俩的长寿原因,他们觉得豁达性格是最重要的。

夫妻俩都出身名门望族,家里都留给他们很多古董。战争时期都被日本人搞坏了,或者是直接搬走了。

张允和安慰丈夫说:“世界上不可能事事顺利,吃点亏挺好的!”夫妻俩没有计较这么多,从不会自怨自艾,生活质朴简单。

这或许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0 阅读:6

健汉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