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前,数十万胡人侵犯江南,若无三位英雄,汉人衣冠或已断绝

科普博物馆 2024-05-29 22:39:49

如果说中国哪个朝代最差劲,司马家的东、西两晋说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

这两个朝代上承三国乱世,下启南北朝纷争,可以说是从乱世中来,又到乱世中去,中间还夹了一段难以启齿的屈辱史。

其他朝代的谋权夺位,基本都是皇室内部的夺权,最多也就是被门阀士族给收拾一顿,总之都是内部人员在玩,是同宗同源间的更替。

但司马家却不一样,他们用了51年的时间,就把西晋给玩没了,最后还将整个“汉族”推向了深渊。

根据历史记载,在两晋期间,北方汉族的人口从最初的两千万人,一路锐减到不足五百万人,一百多年间消失了3/4的人口,这也是汉族第一次体会到灭族危机。

若不是后来有几人稳住了局面,汉族的未来还真不好说。

西晋的八王之乱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

历经三十年的纷争,最后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建国号“魏”,汉朝正式走向结束,中国就此进入三国时代。

正所谓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在三国中期,十年磨一剑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三代曹家人打下的基业揽入司马家手中。

公元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位,西晋开始。

不过呢,司马家虽然夺得了天下,但西晋的政权完全是依靠士族门阀的支持建立起来的,西晋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所掌控的大一统王朝。

对于西晋来说,士族的阶级势力固然对王朝的统治有利,但如果任其野蛮生长,必然会反噬其主,而且司马炎的帝位是通过禅让得来的,本就名不正言不顺,这一点也很致命。

为了防止“禅让”的故事重演,司马炎一开始就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随后又陆续扩大宗亲诸王的权利,以此拱卫皇权。

实际上,在西晋初期,国家的确是走上了正轨。晋武帝司马炎本人有统治的才能,威望颇高,而且当时的人口不多(三国乱世消耗),土地矛盾还不尖锐,所以社会整体是向前发展的,中央集权也在稳稳地运行着。

可以说,但凡司马炎的继位者不是一个傻子,是个中庸之人,或者说辅政大臣有威望和才能,都可以稳住政局,不给藩王作乱提供条件。

可问题是,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衷还真就是个痴儿,而皇后贾南风也是一个图谋不轨的妇人。

在司马衷即位后,贾南风开始干政弄权,结果导致各路藩王相互厮杀,八王之乱就这样上演了。

在八王之乱后,晋室四分五裂,国力空虚至极,民不聊生,西晋的军事力量急速衰退。

就在这个时候,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胡人不断入主中原,这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什么是“五胡乱华”?

从东汉末年起,由于中原的人口锐减,生产力严重不足,曹魏为恢复生产,便开始不断将胡人迁入内地;而蜀汉因屡次大败,兵力损失巨大,也在招抚南中蛮族。

那个时候,中原虽正值乱世,但魏、蜀、吴的任何一方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依然还是大佬级别的存在,所以他们只能听从老板们的安排。

到了西晋时期,晋朝同样在实行“招抚五胡”的政策,大量胡人内迁。在西晋初年,原本是汉人聚居的关陇一带都变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形成了“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的局面。

不过在八王之乱后,国力空虚的西晋就管不住这些胡人了,于是各大少数民族部落便开始趁虚而入。

据史料记载,在一百多年间,迁入内地的胡人大约有数百万人,其中,鲜卑约250万人,氐100万人,羌80万人,还有匈奴70万人等。

那么,这些外地人进入中原后,都干了些什么事呢?

胡人所到之处,几乎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们烧杀抢掠,屠村屠城,看到汉人就杀,就抢,没有粮食直接烹汉人,将汉人称作奴、儿、狗或者两脚羊。

不到半年的时间,北方的汉人就死了几十上百万。

为了自保,一部分西晋皇室、士大夫,还有几十万庶民举家南迁,开始在长江流域扎根,这便是“衣冠南渡”。

晋愍帝死后,立足于江南的司马睿即皇位,建都建邺,史称“东晋”。

深渊中的汉族

在胡人入主中原的这个时期,各路政权也在中原大地上遍地开花。

在北魏末年《十六国春秋》一书中,曾记载了十六个政权的相关记录,但实际上的政权数目远不止十六个,建立者除了胡人外,也有汉人,比如冉闵建立的“魏”。

而在这些国家当中,最强大的当属是氐族苻氏的“前秦”政权。

从351年前秦建立时起,苻氏先后挫败东晋,灭前燕、仇池,攻占巴蜀、汉中,灭前凉、代国。到376年,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

那个时候,东亚就只剩下东晋、新罗、百济和高句丽。

前秦的第三代皇帝苻坚自恃拥兵百万,势不可挡,便想一举灭东晋,像当年的秦朝那样一统天下。

公元378年,苻坚之子苻丕率步兵、骑兵七万余人,向东晋重镇襄阳发动进攻。

我们都知道,中国南北是以秦岭-淮河一线分隔开的。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前秦想要进攻东晋,就必须穿过这条线,但秦岭高山耸立,淮河又水网密布,这些自然条件都会阻碍大部队的行进,特别是骑兵的冲锋。

不过,在秦岭和淮河之间,有一个城市可以为前秦提供进攻条件,那就是襄阳。一旦攻下襄阳,前秦的百万雄师便可顺长江而下,直入东晋腹地。

在当时,镇守襄阳的是梁州刺史朱序,面对7万前秦军的围攻,朱序和城中将士、百姓殊死抵抗,期间战事不休,东晋将士死伤惨重。

眼看着襄阳城即将被攻陷,朱序的母亲带着城中老幼妇孺又修筑了新的城墙,外墙沦陷,朱序又率领将士在内墙抵御前秦大军。

死守近一年后,襄阳终于陷落,朱序被俘。

襄阳沦陷,东晋的门户大开,随后,前秦便向淮河以南各城发动进攻,短时间内连下几座城池。

在这种紧要关头,兖州刺史谢玄统领七万余部队,成功抵御住了前秦的迅猛攻势。他先后四次挫败秦军,收复盱眙、淮阴,迫使前秦军退至淮北。

就在淮南的行动受阻,江陵的军队又被击退时,苻坚决定重新部署,欲亲率百万大军一举歼灭东晋,大战就此一触即发。

在前秦这边,任苻融为前锋都督,统领二十五万步骑先行,随后苻坚亲统六十余万步兵、近三十万骑兵南下,同时益州、凉州和河北等地的秦军陆续出动,其兵力足足百万有余。

东晋这边,则由世族谢氏当国,谢安为东晋指挥官,谢石为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经7年训练,战力彪悍的八万“北府兵”迎战前秦的百万之师,同时派胡彬带着五千水军增援战略重地寿阳,命桓冲领兵十万把控长江中游,阻止前秦西南军队东下。

然而,在胡彬增援的途中,苻融先一步攻下寿阳,胡彬只能退守,结果又被苻融阻断后路,困守硖石。

苻坚一抵达寿阳,就派出降将朱序去劝降胡彬,可朱序到了东晋军营后,他非但没有劝降胡彬,反而是将前秦军的消息告诉了谢石。

他表示前秦虽然有百万之众,但大部队还在进军中,如果此时举大军向其前锋部队发动迅猛攻势,挫其锐气,定可大破敌军。

得到了这条重要情报后,谢石决定转守为攻。首战,谢玄派出“北府兵”猛将刘牢之带领五千精兵奔袭洛涧。

在刘牢之的猛攻下,秦军大惊失措,正面抵挡一阵后就彻底溃败了,秦军主将战死,官兵争先渡淮河逃窜,万余士兵命丧洛涧。

经此大捷,晋军士气高涨,于是便乘胜向寿阳杀去,驻扎在寿阳城对面的八公山下。

在当时,所有士兵沿河而立,布阵齐整,河中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从河对岸看过来,就好似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军,看得符坚惶恐不已,这也是典故“草木皆兵”的出处。

同时,苻坚也在淝水的沿岸排兵布阵,两军就这样隔河相望。见此情景,谢玄便派人传话给苻坚,说:“你们大老远跑过来,却在河边布阵,看来是不想速战速决啊。你们退后一点,也好让我们的军队渡河跟你们拼一拼。”

苻坚的一众部下都认为,将晋军堵在淝水对面,堵的时间越久,对我们就越有利。但苻坚却仗着秦军兵多将广,答应了谢玄。在他看来,只要晋军渡河,前秦就以数十万铁骑将其赶到河中,把晋军一举歼灭。

于是乎,苻坚指挥全体秦军向后退去,可由于秦军的队伍太过庞大,这后退的命令一出,前后的军队就自乱了阵脚,越发不受控制。

就在秦军混乱之际,谢玄亲自领兵八千渡河奔袭。在混乱中,苻坚中箭受伤,苻融临阵被斩,整个秦军溃败奔走,自相践踏,入水而亡者不计其数,成千上万的尸体将淝水都堵住了。

前面的军队丢盔卸甲,连夜逃窜,后方的秦军听到动静,还以为是晋军杀来,又匆忙往后退,在饥寒交迫的野外,冻死饿死的十有八九。

同年年底,苻坚沿路收集残兵,到洛阳时,百万大军只剩下十余万人。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先前归附于前秦的人纷纷独立,黄河以北又再次陷入了分裂的局面。

东晋则一扫之前的阴云,灭族危机也得以解除。当然,倘若没有谢石的果决,没有朱序、刘劳之和谢玄这三位英雄的殊死拼杀,或许东晋早已被前秦的百万雄兵给踏平了。

然而,经过这一战后,东晋的世族又开始了偏安一隅,像当年的西晋那样操控朝廷,建立属于世族的天堂。

6 阅读: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