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不仅在天文、地震预测等方面有所成就,还建议禁绝谶纬

史海撷英 2024-06-06 19:25:00

《后汉书・张衡列传》云:“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南阳西鄂”在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一带。张衡生于建初三年(78年),卒于永和四年(139年),早年在家苦读,17岁时去西安、洛阳等地游历,参观太学,遂而更加贯通“五经”“六艺”。

永元十二年(100年),张衡出任南阳太守帐下主簿。因得汉安帝赏识,永初五年(111年)应召赴京都任郎中和尚书侍郎,后又两度担任太史令。晚年,任河间相、尚书等职。

张衡对做官几无兴趣。《张衡传》说:“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对此,世间也有议论,说他“没有志向”。张衡遂作《应间》回应非议。“间”,非也。其《叙》说:“唯衡内识利钝,操心不改。或不我知者,以为失志矣。用为间余。余应之以时有遇否,性命难求,因兹以露余诚焉,名之《应间》云。”

正如《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范晔是极敬仰张衡的,不然不会在《后汉书》中,用了很大篇幅为其单独作传。

张衡

张衡之为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历来受到尊重和肯定——他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制造、数学、文学、绘画等等方面相当高的造诣,一直彪炳史册。

张衡是旷世天文学大家。

之前,占主导地位的宇宙学说是“盖天说”。张衡主张“浑天说”。他认为,“天”就如一个鸡蛋;“地”则如鸡蛋中的蛋黄那样居于中心;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他虽认为“天”有最外面的硬壳;然而“宇之表无级,宙之端无穷”, 也就是天外有天,宇宙无限。

他秉持朴素辩证的天地起源说,认为天地未分之前,一片混沌,后来元气各自分开,天地生成,万物滋育。

他估算,居于中原一带,可观测的星数约为2500颗。并测定,太阳、月亮的视角直径是周天的1/736(约0.49°)。还提出,月食的成因,是因为月亮进入地影而形成。且认为,“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用距离的不同来解释五星运动的快慢。张衡的这些观点,皆与实际情况极为接近。他的天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浑天仪图注》和《灵宪》。

张衡不仅在天文学理论上有卓越的建树,他还设计制造了第一台水运浑象——用水力作为动力,通过齿轮系统推动浑象本体一天旋转一周,浑象上显示的星之出没,与实际天象完全相符。

张衡在地震学方面取得难以想象的成就。永建七年(132年),他创制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此地动仪由青铜铸造,型如汉代酒樽,直径八尺(汉建初尺,1尺约等于0.24米),顶盖穹隆,樽壁附八个口衔铜丸的龙首,下部由八只张口铜蟾蜍承托樽体,与八个龙首上下对应。仪器表面,雕刻四灵纹饰和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卦文,以示八方。

张衡的设计思想是:仪器内中央有一根都柱,旁设八条滑道、触发机构和传动杠杆;遇有地震,樽体被摇晃,各部件启动,触动一个龙首的铜丸落入蟾蜍口中,激扬之声报警示人。

此仪器相当灵敏。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134年12月13日),陇西(今甘肃天水一带)地震,京都洛阳毫无感觉,但立即触发了地动仪报警。可惜的是,此地动仪失传于3至4世纪的动乱之中。

2004年,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开展科学复原,认为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由地震表面波触发,共振起到放大作用,此一设计,确立了地动仪的基本形制。

张衡在数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此方面的代表作是他的《算罔论》。书中给出了他计算得出的圆周率两个近似值——约3.1466和约3.1623。

张衡

张衡不仅对当官没兴趣,甚至还“口无遮拦”。汉代,特别是后期,谶纬之学盛行。官员和学者们大都随波逐流,张衡却不怕惹来杀身之祸,直言进谏皇上,要“收藏图讖,一禁绝之”。张衡在担任侍中期间,“讽议左右”,犹对参与朝政的宦官不利,“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坚不让步,作《思玄赋》以表心志。

除《思玄赋》外,在文学上,张衡还作有《东京赋》、《西京赋》《归田赋》和诗作等等,都十分有名。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均有收录。另外,张衡还绘制过地形图,且擅长绘画,被列为当时六大名画家之一。被称为“草圣”的东汉书法家崔瑗所题张衡墓碑文,称赞其“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侔”,即等同。这个评价,张衡的确担得。

0 阅读: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