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没出息的周秉昆,给天下嫌弃笨孩子的父母上了一课

鲍宁说街坊 2024-05-30 14:06:12

一、命运的捉弃 生命的无常轨迹

周秉昆自小就被视为家中最没出息的那个。他的哥哥秉义和姐姐蓉都聪明好学,对知识有着无比渴求,而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对书本没什么兴趣。

年少无知时,他跟在秉义和蓉身边凑凑热闹,从未用功读书。等到长大后,生活已使他无暇像哥哥姐姐那样追求理想,只能被动地随遇而安,过着平凡的每一天。

初时,秉昆的命运看似十分顺遂。他先在木材厂当起了抬木工,之后又因为获得快板比赛的二等奖而被借调到文艺办公室,做起了《红齿轮》杂志的编创工作。

虽然这种曲艺类杂志越来越难办,但他已比多数人更加体面了。

好景不长,单位流动资金捉襟见肘,杂志也快办不下去了。但机缘巧合,单位决定开办一家高级饭店,周秉昆被任命为"和顺楼"餐馆的副经理,负责经营管理。

起初"和顺楼"生意红火,秉昆的日子一路顺风顺水。靠着自己年轻时攒下的那点积蓄和单位的资助,他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

看着餐馆生意渐渐兴隆,他过上了富足安稳的小日子。

谁曾想,命运如此无常。就在秉昆事业小有成就之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将他的一切生活打回原形。原来,他与一位商人骆士宾为了抚养权的纠葛,在学校中发生冲突。

两人争执不下,不小心撞坏了栏杆,从二楼摔了下来。虽然周秉昆只受了轻伤,但骆士宾的伤势却异常严重,需在医院长期住院治疗。

法律威胁如黑云般笼罩在周秉昆头上,最终他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被关进了牢狱之中。一夕之间,他的生活陷入深重的黑暗,家庭也支离破碎。

二、郑娟的转身:妻挺家树撑家门

周秉昆因那场意外受牢狱之灾,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而此时,家中只剩下他的妻子郑娟独自一人,扛起了整个家的重担。

郑娟嫁入周家,是一段艰辛的缘故。当年,周秉昆的母亲病危,家中无人照应,生怕母亲就这样离世。郑娟作为一名单身母亲,曾在木材厂与秉昆是同事,两人也相识有年。

为了救周家一命,郑娟毅然决然嫁入了周家,成为秉昆的妻子。

从那时起,郑娟就扛起了整个家中操持家务、照顾婆婆的重担。每天从早忙到晚,她伺候周母吃饭、喝汤、按摩、坐薰等,分毫不离。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郑娟兢兢业业、精勤孝顺。几年如一日,周母终于从病痛中苏醒过来,周志刚对郑娟由衷地感激,称赞她是周家的大恩人。

此后,周蓉、周秉义都在外地打拼,无暇顾及家中。郑娟就这样默默地扮演起了家里的顶梁柱角色。她在狱中定期探视关怀秉昆,操持家务照顾公婆,辛勤拉扯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

一个原本普通的人妻,就这样转身成为撑起整个周家的中流砥柱。她用行动诠释了"妻挺家树、撑家门"的家训,用责任和担当赢得了周家人的由衷敬重。

每当有空,郑娟都会去探视坐牢的丈夫秉昆,陪伴左右。狱中的秉昆见到妻子来访,眼神总是黯然凝重,似乎在无声的忏悔。

而郑娟依旧温顺慈祥,并未过多地怪责丈夫,只是不停地替他打气鼓劲,语重心长地劝他要反思,要好好改过自新。

在郑娟的支撑下,整个周家的家庭重担并未完全垮塌。她就像一盏温暖的家庭之光,在黑暗中为大家照亮了希望。

三、兄妹的抉择:命运的分野

按理说,周家三兄妹本该命运相同,但最终他们的际遇却迥然不同。长子秉义与长女蓉都是勤奋好学的性子,从书本和知识中了解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渴望追求自我价值,不甘止步于平庸。

而最小的秉昆,却被父母视为家中"没出息"的那个。其实他从小也并非资质太差,只是正好赶上了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那个动荡年代。

又因为年纪最小,当时完全不理解哥哥姐姐们追求的东西,只是跟着他们混熟,从未用功读书。等到他长大后,生活的重压已使他无暇像秉义和蓉一样,去专心追求理想和事业,只能被动地随遇而安,过着平凡的一天。

而改变秉昆命运轨迹的转折点,就发生在当年蓉一意孤行地告别家人,前往贵州插队时。本该是秉昆去插队的,但蓉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父母的反对私自离家,取代了秉昆原本的位置。

从那一刻起,秉昆的命运就被改写了轨迹。

蓉在外漂泊多年,最终也取得了自己人生的理想;而秉昆则留在家乡,无暇读书,先在木材厂当起了抬木工,后又在酱油厂做出渣工,日子困顿。

两人本是手足,但命运就这样分野,一人高飞远走、一人平步在原地打拼。

也许是生活的重压,使得秉昆无法像哥哥秉义那样持之以恒地追求上进。秉义北大毕业后,立志投身于基层,在一家国营农场当了技术员,过着清贫但有追求的生活。

而秉昆连大学都没考上,只读了个夜校大专。

秉义常对秉昆说教,认为他之所以"没出息",完全是由于自己读书不用功、缺乏上进心。可秉昆却将这归咎于当年的时代环境,觉得生活的重压不允许他像哥哥那样,肆意追求理想。

两兄弟因为价值观的分歧,常产生隔阂和争执。在秉昆被判入狱后,这种隔阂更是无孔不入,秉义对秉昆的失败痛心疾首,而秉昆则对哥哥的说教耿耿于怀。

四、工厂编辑到餐馆老板:屌丝逆袭

秉昆的职业生涯可谓是坎坷曲折。起初,他只是个普通工人,在木材加工厂做着抬木头的重活。收入微薄,日子拮据,但至少还算稳定。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秉昆因为在单位活动中的快板表演获得了二等奖,成为了"单位名人"。市里的群众文艺办公室于是向单位发出了一份借调令,让秉昆前往做编创工作,主办一份名为《红齿轮》的杂志。

虽然离开了体力活,但编辑一行也并不轻松。随着时代的发展,曲艺评弹杂志越来越难经营,办刊工作日渐捉襟见肘。

秉昆眼见《红齿轮》快要办不下去,心情也难免憔悴。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命运之神再次垂青于他。单位社里有一笔流动资金,加上贷款打算开办一家高级饭店,于是秉昆被内定为"和顺楼"餐馆的副经理,主管日常经营管理。

一下子从工人成为主管,秉昆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他手捻着当年攒下的那点积蓄,加上单位的资助,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可做。

起初生意虽不太红火,但他依旧兢兢业业地打理经营。

慢慢地,"和顺楼"的生意渐入佳境,秉昆的日子也一帆风顺了起来。从一个穷苦工人,到餐馆副理、小老板,他终于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住进了小有余钱的小日子。

然而,生命的无常轨迹注定不会就此止步。谁也没想到,一个为了抚养权与人发生冲突的意外,竟让秉昆的生活重新堕入谷底,一切辛苦经营的成果化为乌有。

当年,秉昆因与骆士宾为了孩子抚养权的纠葛,在学校发生冲突。两人不小心撞坏了栏杆,从二楼摔了下来,骆士宾的伤势严重。

法律最终判处了秉昆15年徒刑,他被关进了牢狱。

生活的甜头尚未品尽,便再次遭受了命运的捉弄。就这样,秉昆从小有成就的餐馆老板,再次跌入了生活的最底层。

五、父子之争:价值观的分歧

对于儿子的出息问题,周志刚和周秉昆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和代沟。作为父亲的周志刚,自幼便将三个儿女分为两种类型 - 勤奋好学的秉义和蓉,还有整天漫无目标的秉昆。

在他看来,儿子秉昆之所以"没出息",完全是由于自己读书不用功、缺乏上进心的缘故。周志刚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

只要肯用功读书钻研,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人生。

但秉昆对此并不认同。他将自己的平庸归咎于当年的时代环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被贬低,青年们被迫去当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农村。

身处如此环境,他哪里有精力和闲心去读书求学?生活的现实压力,注定了他只能被动地随遇而安,过着平凡的一天。

父子两人对"出息"二字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志刚将"出息"等同于事业有成、名利双收;而秉昆则认为,只要能衣食无忧、安分守己地生活也算"出息"了。

前者是个积极进取的理想主义者,后者则更看重于家庭的稳定与幸福。

这种分歧在秉昆被判入狱后达到了顶峰。作为父亲,志刚自然痛心疾首于秉昆的失败遭遇,将其视为耻辱。但秉昆却对此耿耿于怀,坚持自己是被时代的潮流卷入狱中,并未蓄意造成骆士宾重伤。

临行前,两人在火车站爆发了一场剧烈的争吵。秉昆愤愤不平地控诉父亲从小就对自己有偏见,只是嫌弃他"平庸""无为";而志刚则斥责秉昆一味躺平,缺乏上进心,否则哪会落得今日的下场。

父亲对儿子的失望,儿子对父亲的委屈,让两人的矛盾陷入了冰点。是志刚对秉昆的要求太高了,还是秉昆对生活缺乏进取心?这成为了二人心中永远的解不开的结。

0 阅读:45

鲍宁说街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