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到底有多低?不上不下,属实有点尴尬

梨评历史 2024-06-21 13:04:14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当朝大学士洪承畴因年近七旬,上疏乞休,得到朝廷的准许,考虑到洪承畴后半生都为清朝效力,朝廷准备赏赐其爵位,几经争论后,才决定授予洪承畴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并且允许他世袭四世。

在清朝功臣爵位体系中,三等轻车都尉位于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之后,位等从三品,算是中下级爵位了。

洪承畴画像

对比此前投降于清朝的明朝降将如吴三桂等人来说,这个爵位的品级是相当低的,而到了乾隆时期,洪承畴又被乾隆帝编入《贰臣传》。

这么一看,为清朝卖命后半生的洪承畴似乎被亏待了,就连清朝似乎也看不起他这种没有廉耻的投降派。

毕竟又是赏中下级爵位又是编入《贰臣传》的,怎么看都是对是轻视洪承畴。

洪承畴名列《贰臣传》

但最近看到不少文章,论证清朝并没有亏待过洪承畴,比方说清朝文官和武将获得爵位途径不同,文官较难获得等等。

又比如说清朝赏赐给洪承畴家族一个佐领的世职,有了这个世职,哪怕洪家落寞了,也可以安享富贵。

事实上,这只是一些人的臆想罢了,根本没有深入了解清朝的爵位和待遇制度,只是一厢情愿认为清朝并没有亏待洪承畴,甚至还吹洪承畴后代的待遇,那么我们就看看,洪承畴的爵位到底有多低。

不起眼的三等轻车都尉

清朝异姓功臣爵位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精奇尼哈番)、男爵(阿思哈尼哈番)、轻车都尉(阿达哈哈番)、骑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云骑尉(拖沙喇哈番)、恩骑尉九个等级共二十七个级别,三等轻车都尉,属于第十八级,算是比较靠后的爵位了。

从数量上来看,根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清初到乾隆时期,男爵以上的爵位一共封了271人,轻车都尉到云骑尉共有2203人,可以说三等轻车都尉在清朝一帮爵位里属于不起眼的一个级别。

至于可以世袭四次,似乎保证了洪承畴后人的富贵,但这只是正常的世袭制度。

而在洪承畴所在的清朝初年,很多爵位其实是世袭罔替的,哪怕三等轻车都尉也是如此,但洪承畴的爵位却只能世袭四次。

《大清会典》记载

有意思的是,同样列入《贰臣传》的王鳌永,虽然只是赏赐了骑都尉的世职,按例只能世袭三次,但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时候,乾隆却额外开恩,让王鳌永四世孙王作亮继续袭爵,且可以世袭罔替:

授其子樛骑都尉世职,隶镶蓝旗汉军。后以袭次满,停袭。乾隆十五年,特予恩骑尉世袭罔替,以鳌永四世孙作亮袭

王鳌永估计大家都没怎么听说过,就连他的子孙都能额外开恩世袭罔替,而洪承畴子孙却被冷落了。

所以不管怎么看,洪承畴的三等轻车都尉在清朝一帮爵位里,属于不起眼的一个。

空头的佐领世职

众所周知,清朝的八旗制度是统治的根本,而八旗本质上又是一个军事贵族制度,对于军事贵族们来说,所有赏赐的头衔都是虚的,唯有部曲才是实的,有了部曲,才是军事贵族,没有部曲,哪怕头衔再高,也没用,注定要被收走的。

一个佐领可以领两百人

而洪承畴除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之外,还被赏赐了镶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的世职。

清朝入关后,一个佐领可以领两百人,这么一看,洪承畴家族可以世代掌握这两百人,相当于八旗里千分之二的战斗力了。

然而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一次性给降清汉官封了300个佐领世职,而在顺治末年,汉军佐领只有200个左右,那么问题来了,300个佐领世职如何分配只有200个的实际佐领呢?

所以,洪家的佐领世职,大概率也是一个空头的头衔罢了,甚至会轮流担任,不会永世掌握,更何况区区一个三等轻车都尉就要走清军千分之二的战斗力,那么其他爵位呢?八旗人数就这么多,根本不够分。

洪承畴之后,仅有两人担任

至于镶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到底有没有洪家人管理呢?有是有,但仅有两人。

根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镶黄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编设于崇德四年(1639年),一开始是交给张文奎管理,分得拨什库(八旗佐领下属官)为崔文举,而后交给工部员外郎王光祖管理,此后交给洪奕沔(洪承畴孙子)管理,洪奕沔之后,是洪德标(洪承畴曾孙),洪德标死后,则交给王瑞管理。

可以说洪承畴虽然有佐领世职,但仅有两位子孙担任过,可见这个世职也不怎么样。

因文官而难以获得高品级爵位?

有人说,洪承畴在清朝是文官,文官很难获爵位,这明显没看出洪承畴具体的官职。

在明朝,洪承畴是三边总督,松锦大战后以蓟辽总督的身份投降,相当于军区长官,虽是文官体系,但却是妥妥地需要带兵的。

崇祯给洪承畴的待遇不可谓不高

而到了清朝时期,镇压江南的差遣是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权力类似于战区的参谋长,而经略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也是战区长官级别的,带的兵也是出征在外的野战军,权力等同于多铎、阿济格、济尔哈朗等人,但实际地位,肯定没法比。

可以说洪承畴和范文程这种纯粹的政务文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当然,你硬要说文官也不是不行,毕竟隶属于文官序列。

而在清朝时期,在军功赏赐方面,似乎更加看重军功,毕竟以武立国,而且认为披坚执锐带头冲锋的人才是真正的武将,而统兵指挥的算是文官。

换句话说,在一线冲锋陷阵很容易获得爵位,尤其是清军底层士兵。

一般清军士兵只要先登城池即可获得散爵,但将领则必须要克两城才能获得散爵,清朝哪怕是武将,想要获得封爵也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更何况后方谋划的文臣了。

但顺治五年(1648年),朝廷就规定了统兵大臣若能“出奇制胜,遣发军士攻城克敌者,虽未亲身临阵,亦照所得军功等第议叙”,可以说,只要立功,都有可能封爵。

而除了战场立功,清朝还有其他途径可以授爵,这就是考满,不管是六品尚书还是启心郎(翻译),亦或是六部的郎中,都可以通过考满进行升爵,而且一次就是一大批人。

当然顺治后,这种考满升爵的方式虽然少了很多,但只要政绩优秀,依旧可以。

但洪承畴作为文官,甚至立下不少功劳,但直到告老还乡前才赏赐了爵位,可见洪承畴在朝廷眼里地位并不高。

是什么原因呢?自然是身份了。

在清初,封爵的最大阻碍不是军功,也不是文官,而是身份,尤其是八旗之外的汉人,想要封爵,难上加难,而洪承畴在清朝最为尴尬的,其实就是身份。

2006鲍国安版洪承畴

一开始洪承畴只是镶黄旗的包衣,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趁着顺治亲政,才得以进入镶黄旗乌金绰哈固山牛录下。

别看身份得到了变化,但本质上依旧是汉官,所有的官品和俸禄都和汉官一样,终究不是清朝的自己人。

更离谱的是,在洪承畴封爵之前,有一个大家都没怎么听说过的人,也获得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这个人就是谢国宝。

谢国宝是谁呢?原来是天崇五才子之一的李之椿的家仆,李之椿是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南明时期担任弘光朝的光禄寺丞,弘光政权溃败后,回到家乡,与鲁王政权来往密切,密谋反清。

但在顺治十四年(1656年),遭到家仆谢国宝出卖被捕,而靠着出卖的功劳,此前没有任何职位的谢国宝当上了盐运使,又赏赐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

和洪承畴一比,似乎有点讽刺。

而洪承畴之后,又有一位文官获得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这个人就是守卫安庆的黄熙缵,黄熙缵是顺治十一年(1653年)的举人,靠着守城功劳封爵无可厚非,但洪承畴的功劳可比他高多了,同样是文臣,这差距有点大。

而且,洪承畴有一个地方是清朝不能忍的,就是在南方担任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的时候,犹豫不决,此前李定国和孙可望通力合作,两蹶名王,给了清朝一个小小的震撼。

洪承畴判断失误,认为清朝要不行了,天天上书朝廷,说自己眼瞎耳聋,要回京养老。

永历时期的南明

但没想到孙可望居然和李定国火并了,而且孙可望投奔清朝,大势又来到清朝这一边,洪承畴顿时眼也不瞎,耳也不聋了,精神抖擞的出谋划策,甚至多次请缨直捣昆明。

如此行为,清朝会怎么看?毕竟此前洪承畴身为明朝官员,却在该坚持的时候没有坚持住,所以清朝私下也认为,洪承畴这个时间点,有投机之嫌,也愈加不信任洪承畴了。

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洪承畴在清朝属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以降臣之身,却丝毫得不到朝廷的任何信任,而且背负一个骂名,这对于一个想要诗书传家、世代功名的洪承畴来说,无疑是一个痛苦的。

而后,到了乾隆时期,又被编入《贰臣传》,乾隆又亲自点评了一番:

创大一统时期不得已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逆顺。今事后平情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靦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

说白了,就是对洪承畴这些降臣的使用只是权宜之计,坐稳天下后,自然要大力宣传忠君爱国,像洪承畴这等人,自然是不会被赞扬的,可见乾隆非常直白的表露出来自己内心的鄙视。

那么洪承畴死后,他的子孙境遇如何呢?

洪承畴儿子洪士铭,是顺治十二年(1654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洪承畴孙子洪奕沔为辅国公凹山的女婿,官至襄阳镇总兵(因病没去上任);

洪承畴曾孙洪德标官至户部郎中;

洪承畴五世孙洪哲燕担任山东、浙江等地守备和游击。

虽然洪承畴死后获得“文襄”的谥号,但从孙子辈开始,家族在无人获得功名,到了五世孙的时候,只是担任一个游击将军而已。

所以有时候难以理解,为什么老有人喜欢吹捧洪承畴后代的高待遇,难得真的待遇好吗?

参考资料

雷炳炎:《清代八旗世爵世职研究》

《清史列传.卷七十八》

孙静:《康熙朝编设佐领述论》

【清】福隆安:《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二》

《大清会典事例》

《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

2 阅读:356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