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泽贞治郎:在黑龙江孙吴向苏军投降的日军第一二三师团长

雁山评过去 2024-06-11 09:32:37

侵华日军将领北泽贞治郎中将,曾以第16锭泊场司令官、第6锭泊场司令官、华南方面军锭泊场监、第二十三军锭泊场监参加了侵华战争,又以第3船舶输送司令官、船舶司令部附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其最后一个军职是担任日本关东军第一二三师团长,最终率部在黑龙江孙吴向苏军缴械投降。

北泽贞治郎

北泽贞治郎出生于1889年4月13日,1910年5月28日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2期步兵科,与矢野音三郎、松山祐三、铃木率道、松井太久郎、中村明人、安达二十三、铃木贞一、牟田口廉也、两角业作、濑谷启、佐久间为人、服部直臣、赤鹿理、相泽三郎、萱岛高、饭冢国五郎、村上启作、笠原幸雄、田边盛武、堤三树男、野副昌德等人同学,此后未能考入陆军大学校。

北泽贞治郎早期经历不详,1933年3月18日晋升步兵中佐,调任第十师团司令部参谋,任内先后经历了广濑寿助、建川美次、松浦淳六郎和矶谷廉介等四任师团长,以及加纳丰寿、秋山义兑和梅村笃郎等三任参谋长,该师团编成地为日本姬路,因此也被称为“姬路师团”。

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之后,第十师团以步兵4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中队、1个野炮兵中队及1个工兵小队,编组成立了混成第8旅团,由旅团长村井清规少将率领,于同年12月17日出兵入侵中国东北,在松花江流域及吉林省境内作战,直到1934年3月才回国归建,至于北泽贞治郎是否参加了此次侵略行动,尚无史料证实。

1937年7月31日,北泽贞治郎晋升步兵大佐,调任第16锭泊场司令官,同年8月18日又转任第6锭泊场司令官,“锭泊场”是指江河湖海的临岸停靠之地,至于第16和第6锭泊场位于何处,尚未查到史料证实,但可以肯定是位于中国境内,或位于华北地区,或位于淞沪地区。(林海青蛙原创,抄袭搬运可耻。)

自从日本对华开战之后,即进入战时状态,专门成立了第1船舶运输司令部,司令部设在广岛县宇品,由时任陆军省运输部长松田卷平中将兼任司令官,负责战时兵员和作战物资的运输,第16锭泊场和第6锭泊场均由第1船舶运输司令部管辖。

1938年7月15日,北泽贞治郎被调回日本,出任姬路联队区司令官,姬路联队区为第十师团步兵第39联队编成地,而该联队在进攻台儿庄作战中伤亡惨重,北泽贞治郎负责为该联队补充兵员。

攻打台儿庄的日军

1940年8月1日,北泽贞治郎晋升陆军少将,被调到日本驻朝鲜军,出任第二十师团司令部附,辅佐时任师团长七田一郎中将,自从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之后,就派遣二个师团长期驻屯半岛地区,第二十师团就是其一,“七七事变”爆发时,因朝鲜半岛比邻中国,该师团被就近派到华北地区增援作战,也是日军第一个抵达华北地区作战的甲种师团,犯下了许多战争罪和反人类罪。

1940年9月7日,北泽贞治郎被调到中国广州,出任华南方面军锭泊场监,其时司令官为安藤利吉中将,参谋长为根本博少将,北泽贞治郎到任不足一个月,华南方面军司令官易主,由后宫淳继任司令官,参谋长依然为根本博。

此时的华南方面军,管辖印度支那派遣军、第十八师团、第三十八师团、第四十八师团、第一零四师团和近卫师团等,由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直辖,后宫淳在任内指挥了进攻雷州半岛和福州方面的作战,北泽贞治郎作为锭泊场监,负责兵员和作战物资的输送。

日军运输作战物资

1941月7月5日,华南方面军番号被撤销,并于同日成立了第二十三军,司令部仍旧设在广州, 下辖第三十八师团、第五十一师团、第一零四师团及独立混成旅第十九旅团和各种特种部队,北泽贞治郎统领的锭泊场也被划入第二十三军作战序列。

1941年12月8日凌晨,第二十三军下辖的第三十八师团等部队,从深圳向香港发起猛烈进攻,日本海军航空队首先轰炸了香港启德机场和停泊在海面上的英军舰船,步兵接着向九龙要塞发起攻击并被轻易攻下,日军曾数次发出通牒要求英军投降,均遭到英军的拒绝,并顽强战至25日,但驻港英军司令官莫尔特和香港总督杨慕琦最终还是放弃了抵抗,无条件向日军投降,日军遂于26日举行了占领香港入城式。

日军占领香港

1942年7月9日,北泽贞治郎被调到日本南方军,出任新编成的第3船舶输送司令官,其司令部先后设在昭南(即新加坡)和马尼拉,承担繁重的兵员输送和作战物资的运输,由于日本南方军是日本陆军在海外最为庞大的军事集团,海上运输任务非常繁重而危险,因为经常会遭遇到盟军飞机的空袭和盟军潜艇的攻击。

1944年10月14日,北泽贞治郎被调回日本广岛县宇品,出任船舶司令部附,辅佐时任船舶司令官佐伯文郎中将和参谋长为矶矢五郎少将,船舶司令部由第1船舶运输司令部和船舶输送司令部改称而来,司令部下设兵器部、经理部、军医部、兽医部、法务部等部门,北泽贞治郎任内于10月26日晋升陆军中将。

北泽贞治郎的私人图章

1945年1月20日,北泽贞治郎被调到日本关东军,出任新编成的第一二三师团长,其参谋长为土田穰大佐,该师团是以独立混成第73旅团为基干,于1月16日在黑龙江孙吴编成的,下辖步兵第268联队、步兵第269联队、步兵第270联队,以及野炮兵第123联队、工兵第123联队、辎重兵第123联队、挺进大队、通信队等部队,成军之后就被部署在孙吴担任警备与防御任务,隶属于日本关东军第三方面军第四军作战序列。

孙吴仅是一个镇,现在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政府所在地,在伪满洲国时期,这里曾是日本关东军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号称“北方军都”,日军第一师团开赴中国东北驻屯时,就曾将师团司令部设在了孙吴,担任满洲北部边境地区的警备与防御任务,防止苏联随时可能发动的攻击。

而在日本关东军内部,也常常自诩为:“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孙吴。”这里建有机场、发电厂、“胜山要塞”等重要军事设置,这里除了师团一级驻屯之外,还有国境守备队及特种部队驻屯,其中就包括石井四郎麾下的细菌部队,而“胜山要塞”由第5国境守备队防守,由此可见孙吴战略地位之重要。

胜山要塞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150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中国东北,孙吴和“胜山要塞”于8月10日即遭到苏军的攻击,苏军战机机群对孙吴进行了狂轰乱炸,而坦克集群则在低矮的丘陵地带迂回穿插,将驻守在孙吴区域的日军各部队实施分割包围,由于“胜山要塞”距孙吴40多公里,而第5国境守备队并不隶属于第一二三师团作战序列,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红旗第二集团军司令马卡尔·捷廖欣中将,于8月12日率领该集团军主力,在康斯坦丁诺夫卡强渡黑龙江,向日军第一二三师团扼守的各阵地发起攻击,与此同时,苏军第18航空兵团出动了253架次飞机,对日军阵地进行全天候且不间断的轰炸,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对第一二三师团阵地的分割包围,战至8月14日,就完全封锁了第一二三师团各阵地的主要通道,并控制了逊别拉河口,开始向孙吴中心方向推进。

捷廖欣

8月15日中午12时,日本天皇裕仁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战争的惯性依然在持续进行,8月16日这一天,北泽贞治郎率领第一二三师团依旧在负隅顽抗,持续一周的苏军与日军之战也进入了胶着状态。

8月16日晚,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召集军事会议,就《终战诏书》听取部分军事主官及幕僚的意见,尽管与会人员都集体聆听了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但却没有收到来自日军大本营的任何指示,会议期间争执不断,一些青年参谋叫嚣:“宁可玉碎也绝不投降”。

山田乙三的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在会上发表了此后流传甚广的意见:“我们军人除了服从陛下的命令外,没有其他的忠节之道。主张抵抗到底的人,请把我的脑袋砍掉,然后再去!”闻听此言,与会人员全部沉默不语,随即传来一片哭声,山田乙三最后一锤定音:“既然圣断已下,本军只能尊奉圣旨,全力以赴终战。”

秦彦三郎与苏军洽降

北泽贞治郎于8月16日深夜,就获悉了关东军总司令部军事会议的内容,遂于8月17日凌晨5时派出军使,向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第二集团军司令马卡尔·捷廖欣中将洽降,捷廖欣将军于同日上午11时10分发布命令,命令日军第一二三师团长兼黑河卫戍司令官北泽贞治郎及其所属部队,必须在8月17日15时前,停止一切抵抗和破坏活动,并交出全部武器,违抗命令者将被消灭。

8月17日17时,北泽贞治郎率领幕僚人员一行,求见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第二集团军司令马卡尔·捷廖欣中将,代表驻守孙吴的1.7万日军官兵缴械投降,也由此成为日本关东军作战序列中,最早向苏军缴械投降的师团。

日军向苏军投降

而就在同一时间,即8月17日17时,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致电苏联远东司令部统帅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关东军奉天皇之命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缴出武器。”直到8月18日下午,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才向所属部队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被解除武装的日本关东军官兵,大部分都被苏军押解至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城)战俘营羁押,由于二战时期,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和代价,导致男性公民极度匮乏,因此被苏军俘获的日军官兵,被强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苏联的日军战俘

由于苏联远东地区处于高寒地带,人类的生存条件极差,再加上战后粮食极度短缺,而蔬菜更是成了奢侈品,那些曾经穷凶极恶的日军官兵,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折磨得生不如死,身体条件较差的官兵陆续死亡,北泽贞治郎也于1954年8月16日死于苏联西伯利亚战俘营中,也有资料记载死于1945年5月29日,此人曾经获得一枚功四级金鵄勋章。

0 阅读:13

雁山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