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贺子珍离开延安时,特意留下和他的合影,他获得军衔后却主动辞职

历史实战派 2024-06-24 12:00:48

贺子珍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最具革命性的革命者之一,她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许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其实,她在党内也有着许多的朋友和战友,曾经和她一起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在新中国成立后也都被授予元帅,上将等军衔。

众所周知,贺子珍和彭德怀、陈毅等人的关系很好。但还有一个人,和她关系也非常好。在贺子珍离开延安时,也特意留下了和他的合影。而这位将帅,在获得军衔之后也主动辞职。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1925年,16岁的贺子珍成为了江西永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第一任妇女部长,17岁领导永新暴动。

不久之后,和毛泽东在井冈山相恋并结婚。

1928年5月初,在井冈山上,刚刚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对部队进行了缩编。朱良才和谭震被调到军部任文读参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秘书。

他们两人和朱德、毛泽东住在茨坪村中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朱德和毛泽东住在后面,他和谭政住在前院。

1934年10月,贺子珍和毛泽东一起参加了长征。

在走上长征之初,她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她的身体原本就不好,走路也比较艰难,但她一路上还是要求不要特殊照顾。

1935年,在毛泽东确立了领导地位之后,红军攻占遵义,取得了长征最大的胜利,贺子珍即将临产。就在这个间隙,上有飞机轰炸,下有追兵的情况下,她即将发动。周边的环境太差,他们还是决定在窝棚生产。

从前先撤下来的人不断地告诉他们,后面的敌人马上就要追来了。大家都争分夺秒,很快婴儿嘹亮的啼哭声传来。董必武赶紧让人把贺子珍抬上了担架,她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踏上了征途。

有位母亲,在生产后还没来得及看自己的孩子,就被抱走,交给人民抚养。

到了驻地,毛泽东才前来安慰贺子珍,董必武想着她生产时的情况,只觉得惊险,因为飞机已经在他们旁边扔了一个炸弹,好在扔偏了。

长征路上十分艰苦,贺子珍也没有得到什么照顾,毛泽东拿出钱让警卫员给贺子珍买点吃的。贺子珍认为她不重要,真正需要补充营养的是毛泽东,于是两人商量买了一条鲤鱼。

3月中旬,他们来到了贵州盘县五里排,大家刚准备宿营,头顶上的3架敌机就俯冲了下来。原本贺子珍隐藏得很好,可当她发现大路上还有伤员没有隐蔽好,赶紧跑了过去。就在这个时候,敌机发现了贺子珍,机枪弹和炸弹汹涌而至。

当敌机离开,贺子珍早已躺在了血泊中,她身上到处都是弹片,几位同志按住她,用镊子把弹片一片片取了出来。可仍然有17枚弹片因为被嵌入太深没能取出来。从那之后,这些弹片一直留在她的身体中,也让她留下了一身的毛病。

贺子珍苏醒后,意识到自己伤势严重,不想拖累部队的他,要求把自己寄放在老百姓家中。而此时,毛泽东已经走到了距离贺子珍十多里的地方。他们立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可即便如此,毛泽东还是决定要把贺子珍抬走。他坚定地说道:“就是抬,也要把她抬到目的地!”

而在后来,也是朱良才亲自安排人员把她抬着走过了长征之路。

在长征之路中,贺子珍从未叫苦叫累,即便多难也都坚持了下来。不过,好在有身边人的帮助。

贺子珍在担架上躺了三个月,在众人的关心下,她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所以,她对朱良才万分感激。

1937年贺子珍离开延安去苏联路过兰州时,特意和朱良才留下了出国前与井冈山战友的最后一张合影照。

其实,在长征中,面对饥寒交迫的严重困难,身为总卫生部政委的朱良才,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家的安危和疾苦。

伤病员和担架队走得很近,每次到达宿营地的时候,后来的部队也就没有地方住。所以每次他总是先把伤病员安顿进去,自己却风餐露宿。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朱良才调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担任政治部主任。

因为他反对张国焘的做法,受到了全军的排挤。1936年,他调任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委。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抵达陕北,朱良才和两万多红四方面军将士一起,组成西路军,渡黄河西征。

而西路军经过长期的血战,和敌人苦战40多天,由于寡不敌众,孤立无援,最后只剩下朱良才一人突围出来。

在一路跋山涉水,穿越深山老林,凭着对党的坚定信念,靠着沿途乞讨和化装潜行,终于回到了驻地。

当他的战友看到衣衫褴褛的朱良才,一眼就认出了他。

后来,他被任命为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由于他作风正派,对西路军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大批西路军归来的同志也很快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为任命为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期间,他灵活地和国民党进行斗争和周旋。营救了不少革命同志,为我党挽救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后,朱良才被授予上将军衔。

不久之后,毛泽东开始考虑培养接班人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事情,希望那些老同志能主动让位给年轻的同志。

毛泽东决定自己带头。朱良才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决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主动退下来。

于是在授衔的第三年,朱良才带头让位,成为了第一位要求退出领导岗位的开国上将。

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也说起了朱良才让位的事情。毛主席夸赞他觉悟高,周总理也说他开明。邓小平总书记更是称赞他“顾全大局”。

2 阅读:119

历史实战派

简介:讲好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