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不降怎么办?

青囊译录 2024-06-27 07:21:46

胃气不降在经方派辨证为太阴病,认为胃气不降是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升降失司所致。《伤寒论》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而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对胃气不降却有另一番解读,并给出解决方案,这里记录展示张锡纯先生针对胃不降的解读。

张氏认为胃气以通降为顺,人体摄入食物由飞门至魄门,一气运行皆是通降为顺,若逆则为病。

人体消化系统七冲门:飞门(口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的上口),幽门(胃的下口),阑门(大小肠连接处),魄门(肛门)。

胃气不降两种原因:一是因性急多怒,肝胆气逆上冲;二是因肾虚难以固摄,中气逆而上冲;胃气受其影响不能通降下行,转随上冲之气排挤而上逆,久而久之上逆成为常态,通降之力渐失,即便没有肝胆之气或中气上冲,也常不降而上逆或停滞。故而,饮食入胃,不能传送下行,在上表现为胀满,在下表现为便结难出。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不明白胃胀病因是胃气不降,只是用消胀气的药物,则会药力散尽而胀满依然存在。在下便结难出,投通便之药,同样会出现今日通而明日依然如故的情形。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变证,治疗起来更为棘手。如:呕哕,吐衄,呃逆,胸膈烦热,头晕目眩,痰涎壅滞,喘促咳嗽,惊悸不寐,头重眩晕等等。即便是知道胃气逆冲不降之病因,选择降胃气之药,如:半夏,苏子,瓜蒌,竹茹,厚朴,枳实等,有时未必应手起效。

张氏临证用药遇胃气不降之证,通常重用代赭石。张锡纯认为代赭石有以下六种特点:

一,代赭石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二,既能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三,因代赭石质重,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之不上冲;四,代赭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其含有金气,能制肝木之横,使其气不上逆;五,代赭石为铁氧化合,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从而使胸膈满闷,头重眩晕自除;六,代赭石降胃通便,引火下行,其性并非寒凉冲破,不伤气分还能合于血分(氧化铁之铁锈能补血中之铁);综上代赭石足以应对胃气不降,张氏临证重用代赭石常应手起效。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有一病例,三十几岁,主诉心中常满闷,饮食停滞胃中不下,大便便秘非服用通便药才可通。屡次服药无效,加上饮食减少身体羸弱,脉率虽如常,但是脉有郁象。张氏疏方:

生代赭石(轧细)30克,生山药21克,炒山药21克,全当归9克,生鸡内金6克,厚朴3克,柴胡3克。水煎服日一剂,叮嘱服用至大便一日一行再换方。

有友人问张锡纯:“凡胃气不降之病,脉象通常会弦长有力,但是患者胃气不降,脉象皆有郁象重按无力是什么原因呢?”

张锡纯解释:“凡胃气不降之脉,其初得之时一般都弦长有力,是因为病因多因冲气上冲,或肝胆之气横逆上冲。冲气上冲则长而有力;肝胆之气上冲脉则弦而有力;肝冲并见,脉则弦长有力。而重按无力则为虚,郁久为虚。”

张氏此方重用代赭石以引胃气下行,佐以厚朴以通阳(叶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鸡内金以化积,生炒山药各半,用之健脾滋胃(脾不胜湿,用炒山药健脾,生山药可以滋养胃液以化食)。当归补血补虚,柴胡引入肝经以助升气,有升有降四维轮转,组方精妙。

6 阅读:142

青囊译录

简介:传承原汁原味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知识,为有需要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