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的捧杀屡试不爽?有这些原因

好哥聊历史 2024-06-14 09:34:12

“捧杀”这个典故出自《风俗通》,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释义:指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得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以下是对历史上捧杀现象的一些分析。

一、是什么是捧杀

捧杀是一种恶意的夸赞或吹捧行为,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削弱潜在对手或其他不纯的动机。

它通过夸张或虚假的赞扬,让被捧者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从而放松警惕或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

捧杀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削弱对手、掩盖真相或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的。它对被捧者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其骄傲自满、盲目自信或产生错误的决策。在历史上,捧杀往往伴随着权力的斗争、利益的争夺或文化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捧杀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环境中。过度的赞扬和吹捧往往掩盖了真相,误导了公众的判断。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理性看待各种赞扬和吹捧,避免成为捧杀的受害者或传播者。

二、为何捧杀屡试不爽?

“捧杀”是一种策略,通常指的是过度赞扬、过度吹捧某人或某事物,使其变得过于自信、自满,甚至失去警惕和判断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失败或遭受挫折。这种策略屡屡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人性的弱点:人类普遍喜欢听到赞美和肯定,这种正面的反馈能够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然而,过度的赞美和吹捧会使人陷入自我陶醉的状态,忽视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从而容易受到“捧杀”的影响。

群体心理的影响:在群体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当这些人是权威或领袖时。如果领袖或权威人物对某人或某事物进行过度赞扬,那么其他人也可能跟随这种趋势,形成群体性的捧杀。

信息不对称:在某些情况下,被捧杀的对象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或潜在的风险。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或判断力来识别过度的赞美和吹捧,那么他们就可能被误导,从而更容易受到捧杀的影响。

媒体的作用: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们可以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手段来塑造公众对某人或某事物的看法。如果媒体过度赞扬或吹捧某人或某事物,那么公众就可能被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更容易受到捧杀的影响。

三、历史上的捧杀高手

历史上著名的“捧杀”高手之一是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他的“捧杀”策略在历史上具有显著影响。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郑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是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郑庄公出生时,因为脚先出来,差点难产,吓到了他母亲武姜,因此武姜对这个大儿子很是厌恶,反而特别宠爱二儿子共叔段。面对母亲武姜对弟弟共叔段的偏爱和无限索取,郑庄公没有直接反对,而是采用了“捧杀”的手段。

当母亲要求将“制”这块险要之地封给共叔段时,郑庄公以风水不好为由拒绝,转而将较为富饶的“京城”封给弟弟,看似大度实则暗藏杀机。对于共叔段在“京城”疯狂扩大城墙规模、违反城市设计规划的行为,郑庄公选择纵容,并对外宣称这是出于孝顺和对母亲的尊重。

在郑庄公的纵容下,共叔段的势力逐渐膨胀,最终引来众怒。而郑庄公则趁机采取行动,一举铲除共叔段的势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通过“捧杀”,郑庄公成功地解决了来自家族内部的威胁,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捧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又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了解和分析捧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复杂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1 阅读:143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