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养寇自重”,背后有这些原因

好哥聊历史 2024-05-24 09:29:40

在古代,“养寇”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和军事策略,指的是姑息纵容盗寇或敌人,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地位。这种策略往往出现在乱世或政治斗争中,一方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选择不彻底消灭敌人,而是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一、为何养寇自重?

“养寇自重”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故意放着敌人不打,故意留着敌对势力或对立面,以此使自己的地位变得重要。这种策略通常用于政治或军事上的博弈,以达成特定的目的。

“养寇自重”的出现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历史定律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为了巩固统治,事成之后,良臣将相往往难留活口。因此,有些官员或将领会采取“养寇自重”的策略,故意留着敌对势力或对立面,以便在需要时利用这些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谋取更多的利益。

在中国古代,这种策略常出现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将领身上。他们故意延误战机,围而不剿,以便向皇帝要钱要粮,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例如,近代的袁世凯就采取了类似的策略,既不明言革命,又不火速勤王,对清政府得到了皇帝所给予的军政大权,对革命党又得到了被选为大总统的秘密承诺。

另外,“养寇自重”也与“平衡势力”有关。在一些情况下,为了保持某种平衡或牵制某方势力,可能会故意保留一些敌对势力或对立面,以便在需要时利用它们来牵制或平衡其他势力。

然而,“养寇自重”这种策略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局势失控,甚至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在运用这种策略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并考虑到各种可能的风险和后果。

二、历史上养寇的例子

司马懿: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是一位阴谋家,他在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斗争中,有意无意地给诸葛亮留一口气,使得皇帝还需要依靠他打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如果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将蜀汉斩草除根,那么曹魏没有了心腹之患,皇帝可能就不会再需要他。

卢绾:西汉初年的燕王卢绾在奉命征讨反叛的陈豨时,他的使臣张胜被匈奴人说服,建议燕王与匈奴和好,以长期在燕称王。卢绾采纳了这个建议,从而“养寇自重”,保持了自身的地位。然而,这种做法最终也导致了他身败名裂,逃亡匈奴,客死他乡。

李成梁:明朝后期的名将李成梁,在晚年时开始结党营私,对女真围而不剿,放任其壮大。这种做法使得努尔哈赤在辽东崛起,并最终公然起兵反抗明朝。可以说,努尔哈赤能在辽东崛起,李成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吴三桂:明末清初的将领吴三桂,在明朝与清军之间观望、徘徊,反复无常。他的做法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养寇”的行为,即利用敌人来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三、历史平寇事例

攻克开平城之战: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为彻底扫清北元残余势力,稳固明朝边疆,于1639年派大将常遇春、李文忠率军北进,攻克开平城,成功平定北元残余势力。

捕鱼儿海大捷: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军大将蓝玉得知北元小朝廷在喀尔喀河、贝尔湖、克鲁伦河一带驻扎,认为战机稍纵即逝,亲率大军杀向北元驻地,取得大捷,有效削弱了北元势力。

平定倭寇:明朝中后期,日本的浪人东渡大海,来到中国的东部沿海一带,进行烧杀抢掠,形成倭寇之乱。明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海防、招募军队、派遣将领等,最终成功平定了倭寇之乱。其中,胡宗宪作为抗倭的最高长官,制定了“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作战方略,对平定倭寇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在古代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养寇”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明智的领导者应该采取果断的措施,彻底消灭敌人或盗寇,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稳定。

3 阅读:680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