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轮胎焕发新生机,循环经济助力绿色发展

闲庭信步我待 2024-06-17 08:44:21

一个平凡无奇的消费品,却蕴藏着巨大的环境隐患。作为汽车的"足履",轮胎在为人类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地球家园留下了一笔笔需偿还的ecological debt。当它们彻底耗尽寿命,成为人造"化石"后,该如何妥善处置,就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中国,这一问题的症结有两个方面。其一,轮胎本身难以自然降解,即便将它们统统填埋,也难逃成为"永久污染源"的命运。轮胎的成分之复杂,罄竹难书。橡胶、钢丝、石油基材料等,融汇成一个整体,一旦暴露于自然环境,势必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更何况,轮胎的体积往往庞大无朋,运输和填埋成本之高,也让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望而却步。

其二,燃烧虽然可以大幅减小轮胎的体积,但由此产生的有害气体,却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构成严重威胁。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一些违法分子为了牟利,私自在居民区燃烧轮胎,提取里面残留的油品。浓烟滚滚,废气遍地,不仅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而且也加剧了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轮胎"尸体"处理状况一直是一团乱麻。有被直接遗弃在田间地头的,有被偷偷烧掉的,也有被混入生活垃圾填埋的。无序堆放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而且也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记得2018年,位于某市边缘一处轮胎回收场就曾发生过一场大火,过去源源不断运送过来的万余条轮胎尸体就这样化为灰烬,火舌更是疯狂舞动,蔓延到附近民居,现场可谓一片狼藉。

面对棘手的难题,政府和企业并未止步。相反,在近些年来,他们已从不同层面展开了绿色创新,着力破解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共同为轮胎"重生"开辟出一条环保之路。作为全球轮胎消费大国,中国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格外重视技术创新的力量。科技部联合多所高校,拨款支持废轮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轮胎难以降解的顽症。

经过多年艰辛探索,科研团队终于在化学裂解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高温高压等物理化学手段,可将轮胎彻底分解,从中提取出油类资源、钢丝和炭黑等多种有价值物质,真正实现了"旧物有新用"。其中,所提取的炭黑尤其令人兴奋。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炭黑,它完全符合环保标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一年足足可减少6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有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国家随即在政策层面大力扶持,为废旧轮胎循环利用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2022年,财政部联合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给予高达70%以上的税收优惠,无疑是对企业的一记强心针。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大批具有前瞻眼光的民营企业纷纷入局,投资兴建裂解项目,将过去被遗弃在一旁的"废品",重新注入生命力,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的形成,不仅意味着可以彻底根治旧轮胎的污染隐患,更为部分欠发达地区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了解,一家年处理量达6万吨的轮胎裂解企业,年营收可高达8000万元,利润空间十分可观,必将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驻。与此同时,工厂建设和日常运营也将为当地拓展大量就业岗位,提供体面的收入来源,从而进一步刺激相关消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这一切,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和保驾护航。不少地方政府主动为企业提供优惠用地,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同时,生态环境、安全监管等多个部门通力配合,全方位监督企业的建设运营,为行业健康发展护航。由此可见,废轮胎利用产业的崛起,既是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的结果,更凝结了政企合力的智慧成果。

展望未来,中国的废轮胎再利用之路未来可期。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轮胎消费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循环加工市场。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做大,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也将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中国的轮胎裂解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如果能与发达国家开展更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提升这一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助力全球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0 阅读:6

闲庭信步我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