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入仕是否有难度?当个知县不容易,七品以下十拿九稳吧

野路说历史 2023-11-16 10:05:47

◑前言

在清代官场,重视“正途出身”一直是常态。这个“正途”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科甲出身”。科举考试作为获取功名的途径,成为了官场中的至高荣誉。

然而,对于举人这个称号,许多人或许并不抱有太大期望。他们认为,举人仅仅是勉强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未必能真正成为官员。

但是,如果这样认为,那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尽管举人的地位不及进士、翰林显赫,但这并不意味着举人在官场中毫无发展空间。事实上,从清代的情况来看,能够顺利举人并入仕的概率至少在80%以上。

举人虽然不能和进士、翰林相提并论,但他们仍然享有相当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科举考试的合格者,举人拥有寻常百姓无法企及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关系。这使得他们在官场中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晋升的机会。

另外,举人虽然没有进士、翰林那么闻名遐迩,但他们在地方政府中的角色却非常重要。许多地方官员都是从举人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在地方政务和民生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举人在地方政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举人总体数量不多

在关于清代举人数量的记载中,各类文献都存在着一些出入。不过,如果我们取一个整数来估计的话,大致可以认为有15万人。相比之下,进士的数量比较明确,一般认为是26849人,大约是举人数量的六倍。

表面上看,15万人的举人数量还是相当惊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以清代统治了267年(从顺治入关开始算)的时间为基准来计算,这个数字似乎又不是太高。平均每科(共开112科)的录取人数只有1300多人,如果按照人数平均分配到各个省份,那么每个省份平均只有70多人。

相比现在考取清华北大的难度,三年只招收70多个举人的情况可以说难上加难。正是因为举人的功名难以取得,所以他们的仕途前途才得到了保证。仅仅列出举人的数量并不能解释问题。只有了解清代的文官数量,才能推测举人的入仕率。

那么,清代全国到底有多少文官呢?通过各种文献的对比,也得出了一个平均值,大约是20000人左右。其中,京官约有7000人,地方官约有13000人。而实际在任的文官数量约为两万人。如果按照每个官员任职20年的期限来看,那么统治267年的时间里,文官的总数应该不会低于26万。

前面已经提到,进士约有2.7万人,举人约有15万人。按照这个数字对比来看,进士和举人的数量远不及官职的空缺数量。

当然,这种推算并不是很科学,因为清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旗人在任官方面享有特权。然而,旗人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满族和汉族官员的比例基本上维持在4比1。

即便将旗人考虑进去,也不足以达到26万这个数量。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官队伍中,除了进士和举人,还存在其他特殊群体,比如贡生、监生、荫生以及通过捐纳入仕的人。

◑能当什么官

入仕的前途,取决于个人的出身和身份。成为进士或者翰林当官,即便不如意,也至少能担任七品知县这个最低的官职。举人的身份相对较低,但在清代初期,他们通常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知县官职。然而,清中期以后,举人们要想在官场上晋升却变得困难了。这里所说的“入仕困难”主要指的是在京城衙门担任主事的岗位,以及外任的七品以上正官。

清代的文官数量确实为两万人,但是七品以上的官员却不到一半。清代的官场以七品作为衡量身份地位的标准,对于八、九品官员通常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因为他们多数只是担任一些佐杂的职务。

新科举人们不会立即参加吏部的选拔,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成为进士。因此,通常会至少参加三次会试,只有那些运气真的不好的人,才会放弃科举考试,转而以举人的身份入仕。

自乾隆朝开始,随着举人数量的增加,朝廷实行了“大挑”制度,每六年从全国范围内的举人中选拔优秀者,很多人被任命为知县。但是大挑制度存在一定的限制,只有那些未中过三科(后来改为五科)的举人才有机会参加。人们对于大挑制度颇有微词,称其为“选美”。也就是说,长相好的举人更有机会被选中。

全国各地的举人争相参加大挑,因为通过大挑之后,就有机会获得七品知县的好职位。对于举人来说,知县是他们入仕的最佳选择,也是他们的极限。然而,不论是大挑还是吏部的选拔,举人们都面临着相当大的难度,从而给人们留下了举人入仕难的印象。

而如果是七品以下的县丞、主簿、巡检,以及各府、州、县学的教官,那么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这些岗位的数量较多。以一个县为例,往往需要很多佐二和属官、教官。举人们出任这些岗位的机会相对较高,因为在进士群体中,即使是候补多年的人,也不会甘心从事这些不起眼的低级职务。

实际上,在各州县的佐二和属官中,大部分都是举人和贡监生出身。据不完全统计,清代知县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到45%,剩下的都是其他身份。

这说明,虽然举人们初次入仕的起点较低,但他们在日后的晋升过程中同样能获得很大的机会成为知县。在整个清代,有很多举人出身者最终成为高级官员,甚至成为总督、巡抚,乃至尚书。

提到举人出身者,读者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左宗棠。他不仅成为了总督,还拜为大学士,并成为了军机大臣之一。

然而,左宗棠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也要归功于太平天国的动乱。如果是在平时,以举人的身份拜为大学士几乎是不可能的,整个清代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更多时候,举人们更多地在地方上任职,并且他们的官职通常也不会很高。能够担任知府已经是非常出色的表现了。

1 阅读:2537
评论列表
  • 2023-11-22 19:42

    左宗棠是同进士(函授),你要说他是举人,左宗棠是不服气的

    用户10xxx43 回复:
    同进士出身三甲的
    赵楠斌 回复:
    同进士
  • 2023-11-17 13:58

    也有特别的。比如海瑞。中举以后当了个教瑜。严格执行纪律。把县学的学生管的没办法。集资花钱把海瑞送上县令的官位。

    鸡尾托夫 回复:
    海刚峰不仅严于律己,更更严于律人,在每个岗位都把同僚下属折腾惨了,偏偏此人毫无缺点,所以每三年的考核,大家一致给他好评,把这位大神送走[呲牙笑]
    拿来吧你 回复:
    也挺好
  • 2024-02-12 16:23

    一个县也就几个官,大县十来个,小县才三五个。其他的都是办事的“吏”。[得瑟]

  • 2023-11-20 07:39

    举人15万 进士26849是举人的六倍,小编你是辦着手指加脚趾数出来的吧[呲牙笑]

  • 2024-03-09 13:28

    举人已经是真正的阶级跃升

野路说历史

简介:分享历史 带你了解历史上精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