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美军航母在海南岛附近爆炸,近300人伤亡,最后卖了1分钱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4-06-05 05:24:05

胡塞武装发布攻击美国艾森豪威尔号航母的消息后,真实性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

有的人认为炸了,并找出很多图片和视频,但很快便被另外一些网友发现,都是游戏视频和其他事件的照片。

艾森豪威尔号到底有没有被炸?胡塞武装尚未放出任何图片和视频,但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组美国航母被炸的图片。

看了这满地过火的飞机残骸和航母甲板上如此大的窟窿,美国航母确实被炸了。不知道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觉?我要是告诉你,这次被炸造成134名美军死亡,堪称二战以来美国航母最大的灾难,你又是什么感觉?

不过这次被炸不是胡塞武装干的,而是发生在我国的北部湾港海域。被炸的这艘航母后来被以1分钱的价格卖掉。

接收了一批朝鲜战争时的老炸弹

1967年,正值越南战争的激烈时刻,美军向越南大规模增兵后发动第二次“旱季攻势”。美军“福莱斯特”号航母奉命开入战区,对北越军队进行轰炸。

1967年7月25日,“福莱斯特”号驶入洋基站,这里正好位于海南岛附近的北部湾水域,是美国航母编队向北越军队发动空袭的起飞点。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在该地执行任务长达9年。

就在“福莱斯特”号进入洋基站的同时,美军的补给舰“钻石头”正在美军位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军事基地装载弹药。

美军正计划去炸北越的铁路线,按照战术要求,不仅要破坏铁路,还要把铁路两旁的山炸塌,达到长期破坏的效果。因此他们需要1000磅的的炸弹。

但基地已经没有平时用的Makr83炸弹,只有一批老旧的Makr65炸弹(外号“胖子”)。接货的美军看到眼前的炸弹都惊呆了——这批炸弹外壳锈迹斑斑、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有的包装箱已经腐烂,甚至有几枚炸弹接缝处开始露药。

原来这批弹药是朝鲜战争时期生产的,一直存放在冲绳和关岛等地,长期处于高温和潮湿的环境。后来又被运送到菲律宾,结果被存放在基地外围一个废弃弹药堆放场里。由于保管不当,弹药质量堪忧。

起初苏比克湾基地的管理人员以为“钻石头”号是要把这批旧弹药拉去海上抛弃,当得知他们准备用于轰炸时感到非常震惊,并拒绝放行。不过由于前线要执行任务,催得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发来电令,要求放行。

几天后,这批炸弹被送到航母上。上尉飞行员普拉特已经接到第二天要去轰炸北越铁路的任务,傍晚他正思考了着行动方案,不知不觉来到了机库,正好看到在接收“钻石头”号补给舰从菲律宾运送来的一批弹药。

军械库的管理人员向他抱怨称,这批1000磅的炸弹太老了,他们担心炸弹经受不起飞机在航母上弹射起飞时的冲击而自爆,甚至不敢接触这批炸弹。

军械库管理人员还发现,这批老炸弹是B型炸弹,而且弹壳比新炸弹要薄,装填的是一种较旧的炸药,对冲击和热的敏感性更高,危险性自然也较高。有人建议,应该把这些危险的炸弹扔掉。

普拉特向舰长贝林报告了情况,根据军械管理人员的评估,应尽快扔掉这批危险的炸弹。舰长要求“钻石头”号补给舰把这批炸弹送回去换新的Mark83炸弹。

但“钻石头”号报告,基地暂时没有新炸弹,而且第二天就要执行任务了,时间也来不及。贝林不得不接收使用现有的炸弹。结果这批炸弹闯出了大祸。

离奇发射的火箭弹带来一场大祸

7月29日早晨,第一批37架战斗机从航母上安全起飞,直到中午安全回收,一切正常。接着第二批飞机准备起飞,此时甲板上摆满了飞机,包括A-4E天鹰、F-4B鬼怪等各类飞机27架。

在爬入座舱前5分钟,F-4战机的飞行员班格特被告知这次他携带的是MK-32诅尼火箭弹。F-4战机一般使用70mm火箭弹,班格特此前从未使用过诅尼火箭弹。而且“福莱斯特”号航母上的飞行员都很少使用这种火箭弹。

此时班格特的战机上已经挂载了各种炸弹24枚,甲板上也堆满了各种炸弹,地勤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起飞前的最后检查工作。

当时大多数舰载机都需要用外部电源启动,地勤人员用牵引车与班格特的战机连接。随后两名地勤人员在飞机四周仔细检查了武器挂载和武器系统的杂散电压。在确认没有隐患后,他们插上了保险插销,并接连了机载火箭弹与武器发射装置。

班格特顺利启动飞机右侧发动机,并准备从牵引车的外部电源切换到内部电源。但他按下按钮后,突然感觉到机身被爆炸冲击波晃动了一下。

抬头一看,一枚火箭弹正拖着黄色火焰朝正前方飞机。他再低头一看武器开关,全部都在正确位置上,并没有触发发射开关。其他飞行员第一反应也是检查自己的开关,但都没有异常。

接下来,这枚离奇发射的火箭弹给整个艘航母带来了一场噩梦。

先是火箭弹尾部的火焰将附近一名地勤人员烧伤,随后将另一人刮伤。也正是因为这次刮擦,火箭弹飞行方向发生了偏移,在飞出90米左右后,撞上了对面的天鹰战机。

不过由于火箭弹的保险装置还没打开,它并没有爆炸,而是将战斗机撕裂。接着战斗机上的一千多升易燃燃油泄漏出来,很快在甲板上扩散。燃油与火箭弹尾部火焰接触时,瞬间将周边烧成了火海。附近几名地勤人员和飞行员被大火吞噬。

由于火势太猛,在航母甲板尾部的人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该向前面逃跑,大多数人最终葬身火海。随着火势越来越大,又有几架战斗机的燃油开始泄露。

负责舰桥的布洛菲尔德少校发现情况后,立即通过广播发出火警,命令消防人员立即行动救火。随后又拉响紧急集合哨,命令所有成员回到自己的战斗位置。

舰长也收到了各个岗位发来的报告,他很沉着地下令紧急倒车,此举是为了尽快减慢航母的航行速度,以免在风速加持下火势加快蔓延。

接着,甲板上的所有人员都投入到灭火行动中。只不过关键时刻,消防设施不太给力。有的被大火破坏,还有的出现了故障,而且由于缺乏训练,许多非岗位人员不了解使用程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剩下的消防龙头打开。

光是起火问题还不大,致命的是堆放在甲板上的一批炸弹也被大火吞噬。前文我们说过,那批刚接收的老炸弹,由于使用了B型炸药,对温度非常敏感。

消防员根本来不及穿防护服,便投入救火,因为根据平时演练,他们必须在10分钟内将火扑灭。否则炸弹的弹壳会被烧融,接着便会发生爆炸。

消防员集体阵亡

尽管消防员不断对着甲板上的几枚炸弹喷水,希望使其冷却。但最让大家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在大火燃烧1分34秒后,只听“轰”的一声,一枚老旧的1000磅炸弹发生了爆炸。

靠近炸弹的几人瞬间被气化,其他人员也被冲击波炸飞,还有的人被破片击中。整个航母都被这个炸弹炸得剧烈震动,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事后调查,这次爆炸,炸弹周围的35人死了27人,这些人大多是航母上的专业消防人员。

一阵惊慌过后,甲板上的人再次集结起来,开始灭火和救助伤员。然而9分钟后,又一枚1000磅炸弹爆炸,现场顿时变得血肉模糊,残肢飞得到处都是。

两次爆炸又将火势扩大,甲板上的人员意识到,接下来随时还可能发生爆炸,再也不敢向前。他们各自找安全的地方躲避,果然接下来又接连发生了7次爆炸,每一次爆炸似乎都要将航母撕裂。

更危险的情况发生,战斗机泄露的大量燃油开始随着甲板流动,通过空隙进入船体内部结构。爆炸稍微减弱后,轮机官再次通过广播,命令大家重新投入到救火中。这时舰桥上的舰长猛然发现,甲板已经被炸出一个洞,燃油正顺着这个洞向下层流去,碰巧的是这个洞下方正是船员住宿区。

一批值夜班的船员正在休息,而且由于他们睡觉的地方离阻拦绳比较大,平时飞机降落时会发出很大噪声,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在巨大的噪音中睡眠。即便甲板上发生了大事,而且早已经拉响集结哨,这些人根本没有听到,或者听到了翻个身又睡着了。

事实上,当甲板被炸出一个大洞后,破片便已杀伤休息区的许多船员。飞机燃油流下去后,又有更多的船员被烧死。事后调查得知,爆炸下方区域有91人丧生。

随着火势的蔓延,已经威胁到航母上各处弹药库,一旦弹药库出现问题,意味着整个航母都将被炸毁。负责全舰损管的罗兰非常着急,由于各个武器库都有独立的温度计,他专门派两个人监控温度情况。

之后温度不断上升,罗兰打算放水淹掉弹药库,立即打电话向舰长请示。不巧的是舰长已经去观察甲板上的火情了,接电话的人不敢批准。罗兰在电话中怒吼:“我们随时可能完蛋,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我就放水。”

好在不久后他被告知弹药库里并没有危险爆炸物,不需要放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大火又威胁到为飞行员提供氧气的液氧发生器,这里存储着2840升液氧,一旦大火于液氧结合,后果不堪设想。驻守在这里的克拉克一度被爆炸震晕,他醒过来后发现连舱室的门都被烧红了,爆炸产生的破片正在撞击着液氧罐。

克拉克立即打电话向罗兰报告,罗兰下令将液氧排空。不过舰上并没有紧急排泄装置。克拉克只能找来一条水带,连接液氧罐,将液氧排到大海。

但险情并未派出,大火几乎将克拉克包围,他吓得赶忙再打电话向罗兰请示。罗兰让他穿上救生衣跳海,克拉克却不敢跳,站在船舷边等了一个多小时,液氧总算有惊无险地排空了。

二战后最严重的灾难

中午11时左右,舰长通过广播宣布进入紧急危险状态,这也就意味着航母随时可能沉没。

此时甲板下层的机库里也冒起了浓烟,有的机库着火,虽然很快被喷淋系统扑灭,但还是威胁到飞机的安全,这可是舰上最值钱的宝贝。一名军官下令把飞机推到升降机上,然后转移到没有起火的甲板前部。

甲板上的人员已经重新投入救火,但由于专业的消防队员已经在第一次爆炸中全部阵亡,剩余的人只能边学边操纵灭火设备。

很快他们便发现,停在甲板尾部的飞机几乎成了火势蔓延的媒体。在请示舰长后,消防军官下令将部分飞机推入大海。

此外甲板上的部分弹药也成了一个大威胁,舰长曾考虑用升降机将这些弹药转移到安全区。但升降机毕竟运力有限,耽误时间随时可能威胁船员生命,他下令将弹药也投入大海。

未引爆的炸弹不断被发现,负责拆除炸弹的凯茨中尉回忆,他看到飞行甲板中间有一枚500磅和一枚750磅的炸弹,在冒烟但没有爆炸。他立即冲上去,把引信拆除,后来将他们丢入大海中。

不久,航母编队中离得较近的船舰也赶到,他们有的帮助航母灭火,有的搜索掉入海中的船员,有的帮忙转移伤员,总算为航母上的船员减轻了一些负担。

直到下午三时,甲板上的火总算被扑灭,但下层船舱仍有火情。船员门又继续奋战到晚上,火情仍未被完全扑灭,只是得到了控制。舰长终于松了口气,下令轮流去吃饭。

最终直到7月30日4时,最后一处大火才被扑灭,燃烧了将近一天一夜。事后调查,这次事故造成134人死亡,161人受伤。21架飞机完全损毁,另有40架飞机受损。这也是二战以来,美国海军最大的事故。

后来“福莱斯特”号开到菲律宾进行临时维修,之后又转移到美国佛罗里达海军造船厂进行维修。维修持续了将近5个月,耗资7200万美元。当时的7200万,大概等于现在的6.31亿美元。

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三个关键部件失灵,飞行员在切换内外部电员是产生了浪涌电流,导致诅尼火箭弹走火,进而引发了灾难性事故。接收来的那批老旧的1000磅炸弹,大大地加重了事故。

尾声:

这艘悲催的航母此后又出了几次事故,不过不算太大,直到1993年,服役了将近40年后正式退役。

美国海军部发布公告,希望民间机构能将其买走,但无人问津。2003年,美国海军曾计划将“福莱斯特”号炸沉,作为鱼类生息的暗礁,但研究后发现缺乏可行性。直到2013年,美国全明星金属公司花了1美分购买了“福莱斯特”号。

为何能以如此低的价格就能购买航母?事实上航母的拆解工作费时费力,需要巨大投资。美国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的拆解费竟花了15亿美元,耗时15年。拆解完成后仅得到一堆废铜烂铁,与投入成本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0 阅读:3

历史向来有温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