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断章》的卞之琳,22年苦恋沈从文的妻妹张充和,终爱而不得

结绿 2024-06-21 09:45:42

1

一个人能有多少个22年?你就是活到100岁,也不满5个22年,何况很多人都是活不到100岁的!

在青春最美的22年里,单恋着一个人,这听起来好像很浪漫,实则是很苦涊和无奈的事。所以有人说,情痴也是一种病啊!

有很多女人会为情所困,会苦等一个男人,因为女人是感性动物,往往会感情占上风。

男人大多不会这样,因为相对来说男人更理性一些,所以会有“自古痴情女子负心汉”的说法。

但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薄情的,也有男人是非常深情和专一的,只是相对来说,这种男人比较少而已。

那个写下《断章》的男人卞之琳,便是这种痴情男人中的一员。

这首《断章》就是他写给心中那个爱而不得的女子张充和的,写下这首诗时,距离他们相识,已经2年了,但爱情还毫无进展。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想象一下,卞之琳在楼上,远远地看着他心爱的女神张充和。但张充和却并不爱他,他只能这样远远地看着心中的女神,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在我们的人生中,这种情感,这种爱而不得的无奈,应该是很多人都体会过的。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会尽快从这种情感中走出来,然后去寻找别的异性,开启新的爱情。

但卞之琳却痴爱了整整22年,他把女神的旧诗稿珍藏了27年,晚年时才交给女神,但女神依然没有感动。

有人问张充和,怎么看待卞之琳的苦恋?她很平静地回答: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不苦。

卞之琳则说:多疑使我缺乏自信,文弱使我抑制冲动。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只是开花,不会结果。

2

1910年12月8日,卞之琳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祖籍是南京市溧水区。

1929年,卞之琳从上海浦东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大英文系,师从徐志摩。因为卞之琳喜欢写诗,和徐志摩志趣相投,所以徐志摩很赏识他,介绍他加入了“新月派”诗社。

徐志摩将卞之琳写的诗歌,发表在自己编辑的《诗刊》上,还请沈从文写题记。于是,卞之琳认识了沈从文,沈从文是著名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者。

1933年,卞之琳从北大毕业。秋天时,沈从文邀请一些朋友去他家聚聚,卞之琳也在被邀请之列。

于是,卞之琳来到了北平西城达子营28号的沈从文家里,第一次见到了张充和。那时卞之琳23岁,张充和19岁,都是青春最美的年龄。

张充和家祖籍是安徽合肥的,但他们一家住在苏州九如巷。

张充和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和准军首领等要职。张充和的父亲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他创办了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所以他们家家境很好。

张充和和她三个姐姐,被人称为“张氏四姐妹”,也称“张氏四兰”。大作家叶圣陶曾评价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后来,大姐张元和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玠,旅居美国了;二姐张允和,嫁给了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嫁给了写下《边城》的作家沈从文。

张充和不仅长得漂亮,还琴棋画书样样精通,完全是大家闺秀的风范。

张充和国学非常好,在参加北大的录取考试时,得了满分。但她没学数学,所以数学考了零分。

那时在北大任教的胡适,非常欣赏张充和的国学水平,破格录取了张充和,让张充和当旁听生。

于是,张充和从苏州来到北平上北大,住到了三姐家,也就是沈从文家。

所以沈从文家办聚会,张充和当然也在的,也就和客人卞之琳见面了。卞之琳对沈充和是一见钟情,他感觉沈充和在他身旁,他就如沐春风似的。

这之后,卞之琳就不断将自己写的诗歌给沈充和看。这些诗歌里,充满了他对沈充和的爱慕之情。

但卞之琳是个非常含蓄内敛的人,他就是写诗歌,也不会直抒胸怀的,不会露骨地向张充和表达情意。

张充和是学国学的,对这种现代诗并不感兴趣,而且她骨子里有点看不上现代诗的。

所以卞之琳将诗歌给张充和,张充和有时是随便瞄一眼,有时压根儿就没看,她只是出于礼貌而没有拒绝。

3

卞之琳给张充和写了很多诗歌,却始终得不到张充和的回应,这让他很郁闷。

他想到徐志摩追求陆小曼时,写了很多信;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写了100多封信,最后终于打动了美人的心。

他就效仿他们,也给张充和写信了。但他写的信,跟写的诗歌一样,也是非常含蓄和内敛的,压根儿就没有直白地向张充和表白过。

张充白读着觉得无趣,后来就不读了,也不回信。但出于礼貌,卞之琳给她信时,她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就收着。

卞之琳为什么会一直没有直接表白呢?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自卑心理在作怪。

在卞之琳眼里,张充和可是女神级别的,他一直顶礼膜拜的人。再加各自家庭不同,张充和出向名门,而卞之琳家是普通人家,跟张家比自然是各方面都不如的。

后来,朋友们看出卞之琳喜欢张充和后,为了帮助卞之琳,他们就约张充和出来吃饭,想给卞之琳制造机会。

可这样的吃饭机会,在张充和看来是大家聚会,顺便捎带上了她,并不是卞之琳为追求她,而约她吃饭的。

1935年,张充和因为肺结核病,离开北大,回苏州去养病了。

卞之琳因为对张充和的思念,就写下了《断章》。除了《断章》之外,他还写了很多其他的诗歌,都是因为对张充和的爱情而写的。

1936年10月,卞之琳的母亲薛万芝病危,在青岛的卞之琳匆匆赶回南通海门。可他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母子俩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办完母亲的丧事,卞之琳去了苏州九如巷。他是专程去看望张充和的,但在张充和看来,卞之琳是顺道来看她的。

0 阅读:55

结绿

简介:聊聊情感,听听故事,让爱温暖着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