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妃:或是罪臣女眷,为朱瞻基生下次子,做8年太后晚年凄凉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6-03 10:40:40

宣德九年年底,宣宗朱瞻基已经卧病在床,自知时日无多的宣宗为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挑选了五位顾命大臣:杨荣、杨溥、杨士奇、胡濙与张辅;宣德十年正月宣宗已经不能起身,所以便让皇太子朱祁镇前往文华殿,接受群臣叩拜。

因皇太子朱祁镇尚且年幼,并不能亲政,宣宗除了留下五位顾命大臣外,还留下诏书:着张皇太后(朱瞻基生母诚孝张皇后)处理重要的朝政事务。

这是皇帝在病逝前都会安排的事情:确定顾命大臣,传给给新帝。

然而宣宗在弥留之际还做了一件事情:便是将吴氏母子托付给生母张太后,希望生母在自己死后能善待她们母子。完成托孤后,宣宗病逝,皇太子朱祁镇登基。

张太后并没有辜负儿子临死之前的嘱托,为吴氏母子修建了王府居住。

吴氏母子究竟是谁?

为何值得宣宗在弥留之际托孤呢?

了解宣宗的都知道宣宗虽然在位10年,后宫妃嫔数量也不少,但是真正为宣宗生下皇子公主的妃嫔并不多。废后胡善祥生两位公主,继后孙氏生一位公主一位皇子,还有一位女真妃嫔为宣宗生了一位公主;除此之外,便无其他妃嫔生育皇子公主。

其实宣宗除了嫡子朱祁镇外,还有一个儿子,便是次子朱祁钰。

在很多影视剧中,比如《大明风华》中,将朱祁钰定位为废后胡善祥所生的儿子。但实际上朱祁钰的生母并非胡善祥,而是吴贤妃,也就是宣宗在临死之前托孤的吴氏母子二人。

也就是说,宣宗一直到病逝,才正式承认了吴氏母子。

既然吴氏早就为宣宗生下皇子,为何不能入宫陪伴宣宗左右为妃呢?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大明王朝唯一一位由太后降为先帝妃嫔的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或罪臣女眷

关于吴氏的出身有两种说法:

在《明史》中吴氏是朱瞻基在做皇太子时身边的宫女,得朱瞻基宠幸在宣德三年生下次子朱祁钰,母凭子贵被封为贤妃。如此说来,吴氏是宫女出身。

但在《罪惟录》中却说吴氏其实是朱瞻基的叔叔汉王朱高煦汉王王府的宫人,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高煦虽然是朱棣次子,但是他骑射功夫俱佳,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很多战功,仗着父亲的偏爱野心越来越大,竟然想要抢夺皇太子之位,哪怕是长兄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朱高煦仍旧不私心,多次陷害长兄,想要父亲朱棣能废掉长兄的太子之位,自己能取代长兄被封为新的太子。

然而朱高炽虽然在皇太子之位战战兢兢二十年之久,但终究还是坐到了皇位上。

如此朱瞻基作为朱高炽的嫡长子,自然便会在父亲病逝后继位称帝,史称明宣宗。

即便是朱瞻基这位大侄子登基,朱高煦还是不死心,竟想要学自己的父亲朱棣“靖难”,通过造反同侄儿抢夺皇位。然而宣宗并非建文帝,怎么可能轻而易举丢了皇位呢?

宣宗御驾亲征乐安,汉王朱高煦不战而降,宣宗将二叔囚禁于京城,后活活烤死。至于朱高煦的儿子们也受父亲牵连全部被杀,如此汉王王府则被抄家。按照大明律法,汉王宫所有的女眷全部充入后宫为奴。而吴氏便是其中之一,宣宗看中了吴氏,便赦免了吴氏的罪。

并且将吴氏偷偷地养在宦官陈符的家里,而宣宗则是时常前往陈符的家里宠幸吴氏。

时间久了,吴氏便身怀有孕,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朱祁钰。

《明史》同《罪惟录》中的说法差距比较大,若是吴氏当真是侍奉在宣宗身边的宫女,宣宗大可在其怀孕后将其封妃,仍旧留在宫中。毕竟明朝宫女得宠为妃者并不在少数,比如明宪宗最宠爱的万贵妃,便是宫女出身;再比如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王氏是慈宁宫太后身边的宫女,得明神宗宠幸后怀孕被封恭妃;再比如明神宗的生母李彩凤也是宫女出身。

然而宣宗一直到死才承认吴氏母子,在此之前吴氏母子一直在宫外居住。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吴氏很可能是罪臣女眷,也就是说吴氏出身汉王王府。在明朝,罪臣女眷确实不宜入宫妃位,宣宗即便是再喜欢也只能将她们母子二人养在宫外。

而且宣宗病逝后,除了废后胡善祥、继后孙氏外,其他在后宫的妃嫔全部殉葬。

而吴氏作为宣宗妃嫔,却成为唯一的“漏网之鱼”。

如此便让人怀疑,吴氏当真是罪臣女眷吗?

但不管吴氏出身如何,朱祁钰终归是宣宗的儿子,而且还是仅有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自然要被封为藩王。宣德十年,英宗朱祁镇病逝后,便将唯一的弟弟朱祁钰封为郕王。

英宗并未给弟弟分封地,而是让弟弟在京城居住,吴氏作为朱祁钰生母同儿子同住王府。

其实不管是吴氏还是朱祁钰都可以这样安稳度过一生,也算比较幸运的了。但正统十四年成为吴氏母子一生的转折点,让吴氏过了一把太后的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8年太后

明英宗朱祁镇年仅9岁登基,尚且需要读书不能亲政,宣宗便为年幼的儿子留下五位顾命大臣辅佐英宗处理朝政,但需要得到张太皇太后(英宗的祖母诚孝昭皇后)的同意才可执行。就这样英宗继位的前几年,一直都是张太皇太后同五位辅政大臣(主要是“三杨”)维持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自明宣宗一朝开始,太监可以直接干政。

宣宗为了抗衡强大的文臣集团,便有意扶持宦官集团崛起,在内阁拥有票拟权的同时,让宦官集团拥有批红权,而其中权力最大的两个宦官职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个帮助宣宗批阅奏折,一个盖章后奏折方可执行。

英宗在做太子时,宣宗便让读过书的宦官王振前去侍奉太子。

王振非常懂得察言观色,英宗对其十分依赖。

英宗登基后,王振便被直接擢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宦官中权力最大的。王振本就是一个有野心之人,自然不会安分守己。

张太皇太后虽然秉政,但并不只垂帘听政也不亲自处理朝政,在英宗亲政之前几乎都是三杨在处理朝政事务。三杨等人负责票拟,英宗年幼批红权则到了王振等人手里。

有张太皇太后在,王振并不敢直接干政;只要是王振有逾矩的事情张太皇太后便会派人前去训斥王振。而王振在英宗在位初期,为了能够成为名副实其的权宦,并未直接去干预朝政,而是选择了讨好英宗、暗地里广交朋友,并且培植党羽,为自己日后擅专做准备。

很快王振不仅得到了很多大臣的赞赏,而且还进一步得到了英宗的宠信。

在张太皇太后、三杨先后病逝后,王振彻底像是没了缰绳的野马一样,掌握实权,成为大明王朝第一位名副其实的权宦。关键是英宗非常信任王振,称呼王振为“先生”。

正统十四年,因瓦剌(蒙古三部之一)入侵大明腹地,英宗决定派总兵前去征讨。

英宗在平日里本就对王振言听计从,而且也想成为跟曾祖父成祖朱棣一样多次亲征漠北、建立赫赫战功。王振是看着英宗长大的,对英宗的脾性想法都很了解,所以便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瓦剌。英宗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好机会,能让自己过一把征战沙场立功的瘾,便未同朝臣们商议直接决定亲征瓦剌。并且仅仅两天的时间便凑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第三天便出发了。

在离开京城之前,英宗着自己唯一的亲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结果在土木堡明军惨败,英宗被俘,王振死在了战场上。

消息传回京城,朝臣们也不知所措,便出现了“南迁派”与“主战派”。而瓦剌不仅不将英宗放回,还利用英宗步步为营,兵临北京城下;为了大明王朝,孙太后(英宗生母孝恭章皇后)忍痛将郕王朱祁钰推上了皇位,年号景泰。

虽然英宗有子,但是长子尚且只有2岁,为免主少国疑,孙太后不得不将儿子的皇位拱手让人。不过孙太后同时将年仅2岁的孙儿朱见深,封为皇太子。

就这样吴氏再一次母凭子贵,被尊为太后。或许就连吴氏都没想到,自己此生能跟宣宗继后孙氏并尊为皇太后。

这是吴氏一生中最巅峰的时刻,不仅自己做了太后,自己唯一的孙儿朱见济还在景泰三年取代朱见深(英宗长子)被封为皇太子。

与此同时,吴氏的娘家也沾了光:

其弟吴安被封为安平伯。

然而吴氏的好日子并未过几年,景泰四年,唯一的孙儿病逝;

在此之后,吴氏再没有孙儿出生,也就是说景泰帝无子承袭皇位。

更加糟糕的是,景泰八年正月吴氏唯一的儿子景泰帝突然卧床不起;

这年二月,英宗朱祁镇在生母孙太后、大将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发动南宫之变,重新坐到了皇位上。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将弟弟朱祁钰重新降为郕王。

同景泰帝一切相关的人,也全部受到牵连:

景泰帝最宠爱的唐皇贵妃被降为郕王姬妾,景泰帝的继后杭氏虽然在景泰七年已经病逝,但其谥号被废,皇后陵寝也被毁掉;英宗将弟弟朱祁钰囚禁于西苑,但很快朱祁钰便去世了。

吴氏唯一的儿子去世后,吴氏所有的儿媳除了在景泰三年被废的汪废后外,全部殉葬。

景泰帝重用的臣子,比如于谦等人则全部入狱

至于吴氏,作为景泰帝生母,在儿子被降为郕王的同时,也不再是太后,而是被降为“宣宗贤妃”;至于吴氏的弟弟吴安则是由伯爵降为锦衣卫指挥使。

结语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吴氏所能掌握的,儿子的皇位是孙太后给的,作为新帝的生母自然会被尊为太后;而随着儿子的皇位被废,吴氏自然也会受到牵连,被打回原形,仍旧被尊为先帝贤妃。或许对于吴氏而言,从太后被降为宣宗贤妃并非最难过的事情,最难过的事情是孙儿年仅10岁夭折,唯一的儿子突然去世,除了汪废后所生的两个女儿外,自己并无后。

这对于一个母亲,一个祖母而言,才是最大的打击。

就这样吴氏孤寂无依地又生活了四年,于天顺五年病逝,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英宗得知后,为其辍朝一日,赠与谥号“荣思”。

崇祯十七年,福王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儿)称帝,成为南明第一位皇帝,将吴氏追谥为孝翼太后。如此,吴氏也算是在死后多年有了太后之尊。

参考资料:

《罪惟录》

《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列传第一》

《荣思贤妃圹志》

0 阅读:138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