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这种努力,真的会拖垮一个人

围晃情情 2024-04-19 10:16:33

人生的道路,关键时候,只有那么几步。

出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父母,可以抵挡住孩子童年中绝大多数的悲伤,其次就是工作以及婚姻伴侣的选择,除此之外,除了生死,皆是小事。

很多富一代都忙着奋斗挣钱,疏忽了对下一代财商的培养,这样的结果就是你辛苦一辈子攒的那点家底,你的孩子可能踩一两个坑就全赔出去了。

婚姻作为私有制产生的产物,本质还是要确定子女的血缘关系,以及私有制财产的合法顺利继承,从而实现人类另一种“永生”的愿望。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代代传承,家族兴旺,越是中产对于子女的教育越焦虑,啥是“真中产”呢?

可能大家心里“真中产”是月薪十万以上,一千万以上资产,更关键的,还得有“生产资料”。

大概就是类似于一个工厂或者一个公司什么的,你在家躺着,一群人在外边给你赚钱。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就是说这事,聊中产孩子的,大意就是“中产没有生产资料,没法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他们的孩子没未来。

首先要说,这个说法没啥问题,如果你一出生,你爹就给你在一线城市留了10套房子,每个月光收租就能收至少10万元,那自然是爽得要死。

他的孩子大概率是有未来的,因为衣食住行已经没有了什么焦虑,只要智商和情商正常发展,每天勤恳上个班,不要奢侈浪费攀比豪门,一生其实可以过的很简单快乐。

说到这里,好像这种说法比较对,又哪里不太对,毕竟这种出生就选择好的人,是少数人,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是从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开始发展自己的。

对于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太多财产,很多人会自责“我做得不够好”,他们认为做得足够好就等于我要足够足够的努力。

然后就会出现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状态——休息的愧疚,和做事时的不情愿。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退休后抱怨自己年轻时的错过,可是又人已过了天命之年,又好像无能为力,于是另一套儿孙自有儿孙福的理论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

这个世界里,一件事情的发生或不发生有太多太多因素在决定,很多因素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

比如很多的富一代很用心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还是成为了败家子,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比如你把孩子照顾得再周全再好,孩子还是有可能会生病,一个人生不生病这件事,连医生或健康专家都无法完全掌控,你自然也是无能为力的。

只能是来了什么事以后,再去面对什么事,你之所以会有很自责的情绪,是由于自己内在限制性的信念决定的,因为你看到了别人做的更好,自己却没有做到,所以深深的自责。

可是当你看到别人做的更好时,只是从你自身单一的视角去看的,你并不知道对方为了做好某件事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多种因素叠加的助推力,你看不完整,只是单一的指责自己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这倒不如专注一点的做好自己的事情,遇到问题积极面对就好,如果你能破除掉那些限制你的信念,有的时候就是一念之转。

你就会发现前路豁然开朗,你生活的自由感和力量感也可以高出很多,对于财富的问题更是如此,美国那边有个调查,1919年美国前五百的超级富豪,能维持到现在的不到50个。

大部分人都是很难富过三代的,这个问题顶级富人资本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没啥办法,只能给下一代留钱或者房地产,更别说绝大部分中产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能量守恒定律是存在的,好的不可能一直好,坏的也不可能一直坏,每一个项目都有赚钱的周期,每一个人也都存在人生的高潮和低谷。

中产的问题单纯就是钱不够多,没法给下一代提供一个确定性的未来,这让没啥安全感的老百姓非常痛苦。

可是换句话来说,谁又能给谁确定性的未来呢,我们自己的未来自己也很难确定,最近一些中产把自己的大房子换成了小房子,就是实实在在的通过自己的行为,在对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曾经重金购入的房屋,可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大的风险,于是“反向换房”的现象开始出现。

2023年年中,李一象从114平方米的房子搬出,住进73平方米的新房。房屋的面积变小了,但李一象却因此得到了200多万元的现金。他说:“这是那个阶段的我所能想到的维持生活水准的最佳方案。”

换房后,他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极大缓解,他说:“换完房,最直观的感受是手头有了‘活钱’,生活的主动权也在自己手里了。”

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类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每一个时代下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过法,我们只要尽自己所能,尽量把自己手中的“牌”打好就够了。

如果是手拿一把烂牌,却打出了另一番天地,这属于时代的馈赠以及自身的智慧,如果是手本身拿着就是一把好牌,那无需考虑太多,平稳度过好像是最佳策略。

绝大多数人拿着是一把不好不坏的牌,这又该如何打呢?违背自己个人意愿的努力,尽量少做,这已经算是活出了自我,剩下的那些不想做,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就成了自己的修行。

0 阅读:1

围晃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