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凤晚年接受采访,透露毛主席机密: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他的心愿

红色记忆录 2023-12-04 09:50:36

从1971年到1976年,毛主席度过了他一生的最后五年。在这期间,毛主席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972年2月一场大病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疾病缠身,听力、视力变弱,就连站立都非常困难,情绪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张玉凤在晚年接受采访时,透露了毛主席的机密: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他的心愿。

毛主席晚年身体情况

毛主席身体的明显变化从张玉凤来到毛主席身边开始。

1970年,当张玉凤来到毛主席身边时,毛主席已经是77岁的高龄了。因此,直到毛主席去世,张玉凤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六年的时间。

从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明显衰退,睡眠不好,咳嗽不止,反复发作。

1971年,当毛主席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上汽车时,毛主席好几次想上车门的台阶,但就是上不去。后来,还是张玉凤搀扶后才上去的。

1972年秋冬,他患上了肺炎,引发了心脏病。他突然休克,病因是肺心病导致严重缺氧。据张玉凤回忆,毛主席已经完全昏迷,现场气氛紧张,抢救的时候,心脏科专家胡旭军扶起主席,用力并有节奏地捶打着主席的背部,不断地叫喊着:“毛主席,毛主席……”

最终,经过医生的抢救,毛主席被抢救了过来。

他自己都说道:“因心脏病死了一次,上天去了,见了一次上帝。”

几天之后,毛主席还跟往常一样去会见访华的美国总理尼克松。毛主席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身体损伤很大。肺心病时常发作,而且听力、视力和体力都明显地减弱了。

到了1973年,毛主席又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两只眼睛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白内障。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毛主席几乎失明,所有的文件和书都需要工作人员读给他听。吃饭,喝药都要工作人员喂,甚至连站立都很困难。

在这一年8月召开中共十大,毛主席主持了一天的大会。结束时,毛主席却站不起来了,周恩来发现了毛主席的情况。机智地说了一句:“主席目送大家退场”。

毛主席也附和着说道:“你们不走,我也不好走。”在之后的几天大会中,毛主席一直都没有出席。

后来毛主席的身体更大,除了个别谈话和小范围会议,毛主席都没有出席过任何正式的大会。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身体问题,所以在1974年4月4日的政治局会议,毛主席一开始就说:“我讲话不行了。不大清楚。一个月发两次烧,要恢复很困难。”

1974年6月,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不容乐观,中共中央为他成立了医疗组。

那么,毛主席当时为何不立即做白内障手术呢?

原来,医生表示,只有等到白内障长成熟的时候,才能动手术。1975年7月的一天,毛主席终于可以做白内障手术。在毛主席的同意下,医生为他做了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手术也不算什么大手术,唐由之也表示手术有95%以上的把握。

但这是给毛主席做手术,当然会紧张。护士在给毛主席打针时,手都在颤抖,好几次都打不进去。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毛主席也一直在跟他们聊天。

其实,毛主席也很紧张,他担心这次手术出了意外,他还有很多放心不下的事情没有做。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毛主席让张玉凤放了一段《满江红》的昆曲。

在慷慨激昂的昆曲下,手术终于结束。手术时间其实并不长,前后只有十五分钟,实际动手术的时间只有八分钟。手术很成功,毛主席的情绪也稳定了下来。

一周之后,毛主席的眼睛终于重见光明,看到熟悉的工作人员,一一叫出了他们的名字。

虽然医生一再提醒不可用眼过多,但毛主席视力终于恢复,他如饥似渴地看书读文件看报,实现了他两年来最大的梦想。

毛主席的眼睛虽然得到了治疗,可以阅读书籍了,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每天都要吸氧,说话都不清楚,吃饭和服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喂。张玉凤曾说,她给毛主席喂饭长达四年之久。

原来每天还能吃个一二两,去世前的几个月每个月只能吃一两勺了。

毛主席说话困难含糊,只有张玉凤才能听懂。所以,每当毛主席和客人谈话时,张玉凤就要为毛主席翻译一遍。到了他讲话、发音张玉凤都不清楚时,便要根据他的口型和表情来揣摩。获得了他的点头认可。

毛主席后期语言障碍时,只能用笔说出所想。对于自己的身体,毛主席自己心里是清楚地,他很是坦然,在接见外宾时,坦率地告诉他们自己身体不太好。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毛主席坦诚告知自己身体已经不太行了,对方不相信,毛主席却说了一句实话:“不要为假象所迷惑,我刚刚从一场大病中恢复过来。”毛主席对于死神,始终淡然。

张玉凤谈国家机密

1976年春,毛主席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见外宾。两人在会谈期间,毛主席的额头一直在冒汗,大家知道毛主席一定是又不舒服了。因为主席的身体不好,所以他们只谈了三十分钟就结束了。

1976年5月12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华。毛主席接见,张玉凤和孟锦云搀扶着毛主席走到游泳池接见大厅。他刚坐下来一两分钟,李光耀已经由华国锋陪同来到大厅。

两人把主席扶得坐定好,躲到了屏风后面,随时观察着毛主席的状态。可毛主席刚刚站起来和李光耀握完手,一下子就坐了下去,她们躲在屏风后面很是担心。

两周后,毛主席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次也并没有站起来握手,毛主席却病容明显。很容易让人看出来,他面容憔悴,表情麻木,行动不便。更尴尬的是,他总是流口水,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擦拭。

但即便如此,毛主席的生前情况一直都没有对外公布过。

毛泽东会见外宾,一般都会拍摄成《新闻简报》的纪录片公开放映。毛主席作为最高领导人,病情是国家机密,纪录片里的他也很明显能让人看出他的病容和老态。

所以,自从会见布托之后,中央再也没有安排毛主席会见外宾。

这年6月1日,毛主席突然心肌梗塞,不省人事。当时中央根据医疗小组的诊断,第一次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的领导通报了主席的健康状况,但保密登记仍然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

张玉凤认为,在主席的健康状况方面,如果早点就把这次主席的健康状况公开告诉人民,也许人民对主席逝世就不会感到那么突然,就会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后来,张玉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毛主席晚年的时候,全中国人民还不断地颂扬他老人家“神采奕奕”,祝福他“万寿无疆”。

实际上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对主席的美好愿望。

张玉凤在采访中说道,从1971年九一三事件开始,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开始下滑。当时毛主席生病的这些消息都属于国家最高机密。不要说普通老百姓不知请,就是最上层也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在那些日子里,毛主席也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起初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终日咳嗽不止,晚上也不能躺下。 除此之外,他的精神打击也很大,脾气也越来越不好。之后由于白内障,生活都不能自理。直到做了手术之后,情况才好了一些。

张玉凤肯定地说道: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六年,是在七十年代以后。在此期间,主席的身体并不像当时宣传的那样非常健康,而是像许多平常的老年人一样。也患有多种疾病,头发花白,明显地衰老。”

张玉凤的这些话,给我们透露了毛主席晚年身体状况的变化,那时这些情况都是国家的最高机密。不过,我们也仍然感谢她能说出真相,说毛主席并不是宣传的那样身体健康。

也让我们了解到,毛主席不是神,也不是突然病倒突然去世的。在他晚年最后这5年中,他和普通人一样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她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她所亲眼看到的毛泽东。

在采访的最后,张玉凤清楚地告诉记者:“我作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6年的见证人,有责任把真实的毛泽东告诉人民,这也是毛泽东他老人家的心愿。”

是啊,若毛主席泉下有知,也定当十分欣慰,关于他晚年的一切问题都有了解释。

0 阅读:194

红色记忆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