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的川军,因各种问题导致川军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浮沉聊历史 2024-03-20 05:31:11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全面抗战的大幕徐徐拉开。就在前一天,蒋介石计划许久裁撤川军的川康整军会议刚刚召开,由于谁也想不到全面抗战即将开始,主持会议的何应钦仍旧要求对川军进行裁撤,并限期一个月整理完毕。

随着日军占领北平、天津,中日两军在上海开战,全国各地的军队纷纷开赴前线,川军也于8月10日全部整理完毕。川军出川抗战的部队统一由四川王刘湘指挥,为此蒋介石任命刘湘为第7战区司令,初步计划川军用于平汉路的作战,这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另外再说一说出川抗战的川军部队番号,出川的川军编成了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和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分别下辖第21军、第23军、第41军、第45军和第47军,此外还有独立的第144师、第13旅和第14旅。

由于出川抗战的川军数量庞大,为了方便运输,兵分两路出川,邓锡侯指挥第22集团军从川北出发抵达西安后再开赴郑州集中,第23集团军由副总司令唐式遵指挥沿长江东进抵达武汉后再开赴郑州集中。

但随着上海战事规模越来越大,蒋介石违背之前的承诺,开始分散使用川军,把已经到达豫北的第23集团军各部转用于上海战场(先头部队10月中旬抵达),这一突如其然的调动,使得川军各部在开往前线的路上浪费了大量时间,也寒了川军将士的心。

当第23集团军先头部队第144师坐火车到南京时,上海的中国军队已经开始全面撤退,川军也就不及增援前线了,延误了战机,只能在广德、泗安方向就地阻击日军。

如果刘湘和蒋介石之间没有成见,那么川军分散使用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假设一开始川军第23集团军全军就沿江东下增援上海战场,有足够的时间赶在日军第10军金山卫登陆前部署完毕,即便挡不住日军的攻势,也能迟滞日军前进,不至于出现上海的中国军队因后路被断、匆忙撤退的危急情况。

而北路出川的川军由于由不同派系组成,集结起来的速度比刘湘的第23集团军要困难许多,且需要在西安补充,先头部队第122师在10月13日才到西安,后面其他部队的行军速度就更慢了。

此时河北的日军为了策应晋北的日军,开始沿正太路大举西进,因山西的中国主力都在晋北,当地的防御十分空虚。阎锡山病急乱投医,请求蒋介石派兵增援,于是川军第22集团军就转用于山西战场,此时的第22集团军尚没有全部集结起来,只能到了多少部队就投入多少部队,加之部队疲惫不堪、补给困难,根本无法阻挡日军向西推进。

如果川军全部开往山西作战,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以先期到达的第23集团军各部完整投入山西战场,而不是匆忙转运至华东战场,阻挡河北日军的西进山西基本上没有问题,因为此路日军主力只有一个第20师团,等后续第22集团军全部到达,组织一次大规模反击也是完全可以的。

可是历史没有假设,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始终是被日军牵着鼻子走的。即便后方有大量的军队可以投入作战,以当时中国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也无法及时把部队派往前线,再加上蒋介石和各方军阀的勾心斗角,兵力调动的困难程度又上了一个级别。

0 阅读:4

浮沉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