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在位不到一年,立志光复大明,却成为后人口中的无道昏君

梨评历史 2024-06-04 08:26:41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阳,老福王朱常洵为了活命,带着家眷逃了出来,隐匿于城外的迎恩寺,但很快,一群人的信息被李自成得知,只能再度逃亡。

可惜朱常洵养尊处优多年,加上实在太胖了,没跑多久被起义军俘虏,至于世子朱由崧这在一帮护卫下成功逃离险境,隐匿于怀庆府,而朱常洵自己,则死于李自成手上。

朱常洵既死,福王的爵位还要继承下去的,得知朱由崧在怀庆府,崇祯帝下令由他袭封福王,至于王府,暂定在怀庆府,等击退起义军后再回到洛阳。

没有靠谱的朱由崧画像,这是后人杜撰

就这样,朱由崧成为怀庆府境内的新福王,然而稳定的日子没过多久,李自成的起义军又来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初三日,李自成麾下大将刘芳亮奇袭怀庆府,在一片混乱中,朱由崧连忙带着嫡母邹氏一路逃亡,奈何体力不支,要不是皮匠常应俊背着他跑了数十里,朱由崧怕不是要和父亲在地下团聚了。

逃出生天的朱由崧先跑到卫辉府,投奔这里的潞王朱常淓。

但没想到卫辉府也不太平,一个月后,卫辉府又被攻破,朱常淓和朱由崧这对叔侄结伴逃亡,路上还遇到同样逃亡的周王朱恭枵,三个惨兮兮的宗室最终落脚淮安的一条船上。

本打算等时局好一点等朝廷继续安排的,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崇祯帝自缢殉国的消息,连太子都下落不明,大明居然亡了。

当然,李自成只占据北方部分土地,南方未遭受波及,而且李自成一时半会也顾及不到这里。

不少南逃的朝臣和南京的部分重臣打算拥立新帝,在南方带领大明军民再造山河。

只是拥立谁呢?

根据太祖皇帝颁布的《皇明祖训》,崇祯帝的几个子嗣都不见踪影,天启帝无子,只能选择泰昌帝其他兄弟了。

选来选去,大家的目光放在了出逃的朱由崧身上了。

朱由崧

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是万历帝次子,和帝系血缘最近,名正言顺,只是这个提议很多人却反对。

毕竟朱常洵和泰昌帝当年因国本之争闹了三十年,江南士大夫的代表东林党和福王一系势如水火,他们害怕朱由崧上位会旧事重提,自然不会同意。

于是一帮东林党为了干扰朱由崧即位,纷纷动起了笔杆子,编排朱由崧。

什么朱由崧为人荒淫好色、什么为人不孝、什么不爱读书什么的,反正就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无德无才的藩王,如何能成为大家的君王?

虽说是编排,但积毁销骨,朱由崧还没来,名声就臭遍了整个江南,朱由崧表示很冤,毕竟他从小生活在洛阳,和东林党并无接触,他们是如何得知自己品性呢?

但没办法,谁让人家掌握笔杆子呢。

既然福王一系不能拥立,那么拥立谁呢?东林党一看,朱由崧身边还有一个潞王呢,就他了。

然而现任潞王是万历的侄子,论继承顺序,远远排在现在还在世的福王朱由崧、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只能排在第五。

皇明祖训

很明显,完全违背了《皇明祖训》,而且如果绕过万历帝子孙而去立旁系,那么就是告诉其他人,现在《皇明祖训》不作数了,大家想立就立,这不是给其他宗室自立的机会吗?

很显然,这是一个嗖的不能再嗖的主意,一旦真的拥立潞王,那么南明立马各地天子,然后因为谁是正统而陷入内讧之中,不少人也表示反对。

就这样关于立福王还是立潞王,南京城内的两派斗的不可开交,也让南京兵部尚书兼参赞机务的史可法头疼不已。

如今史可法是南京名义上的最大官,他的决定非常重要。

说实话,史可法还是认同福王的,毕竟当下之际,就是立马拥立新君登基,打出旗号号令天下,而不是坐看北方混乱,坐失良机。

只是江南是东林党的大本营,想要日后政令通达,不得不考虑东林党的想法。

思来想去,史可法决定让大家各退一步,毕竟东林党的诉求是不立福王,而其他人则是认为不能绕过万历帝血脉,那么折中一下,拥立万历帝其他子孙不就结了。

除了福王朱由崧,万历帝子孙还有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但瑞王在汉中,中间还有张献忠拦着,迎接过来都猴年马月了,不太现实,至于惠王朱常润,早就皈依佛门,每天不是礼佛就是参禅,皇位也不能交给他,那么只剩下桂王朱常瀛了。

史可法

只是朱常瀛远在广西,需要立即派人接过来,为此,史可法和凤阳总督马士英上来了一番,马士英当场应允。

为了在日后新君面前占据有利位置,马士英先行一步,前往浦口召集南京群臣,宣布了这件事,没想到没人搭理,更要命的是他在这个期间,朱由崧居然被拥立为帝了,他到了抉择的时候了。

原来在南京群臣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找到了朱由崧,劝他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镇总兵求助,只要有了兵马支持,还怕南京这帮文臣不成?

两年的逃亡生涯,朱由崧实在太怕了,如果能登上帝位,或许为稳定一些,因而同意了卢九德的提议,就这样,在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人的支持下,朱由崧顺利登基。

而卢九德为了得到更多支持,又告知了马士英。

马士英眼看形势陡变,不如顺水推舟,直接表示拥立,至于和他密谋的史可法,他故意没告诉,毕竟史可法地位太高,不管谁即位,入阁是必然的。

而且史可法为了配合桂王登基造势,联合不少东林党向福王泼脏水,并且将他们名字列了出来,送给马士英,意图用作从龙之功用。

而这批书信正好给马士英逼迫东林党低头的证据,就这样,一群东林党即便不认可朱由崧,但在马士英逼迫和一帮武将的支持下,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江北四镇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八日,朱由崧前往浦口,五月十五日,在武英殿登基,改元弘光,而在前两个星期,也就是五月初三日,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入主北京,至于李自成则败逃出去。

而朱由崧一登基,先给天启帝和郑贵妃上尊号,又追封自己父母老福王和老福王妃,后追封崇祯帝和皇后。

平心而论,这是一个稳定皇位而做的一个必要措施,当然也是常规的。

而后,朱由崧做了一个明朝两百多年没敢做的事情:大平反。

首先是追封建文帝和景泰帝,这两个明朝都不怎么承认的君主,其次平反靖难中死难得大臣、平反明英宗复辟中被冤杀的大臣、平反天启一朝因魏忠贤而死的大臣。

这一系列动作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江南士大夫的人心。

除此之外,当年闹的沸沸扬扬的国本之争,朱由崧似乎没当这回事,也没有为老父亲翻案,这一系列操作,是非常有利于争取江南士大夫的支持,远不是大家心目中昏庸不堪的样子。

但事情真的会如朱由崧所想?君臣上下一心,光复大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局势

很显然,朱由崧想多了。

毕竟东林党可是一开始就反对他登基的,现在顺带着又对支持福王的江北等军阀不满,还有马士英,居然背信弃义,双方矛盾频繁。

而高杰、黄得功等人自认为是自己拥立福王的,朝廷应该听命于自己,东林党也不例外。

至于福王,自己都释放善意了,东林党怎么还如此顽固,也对东林党不满,而且本身又受制于军阀。

这下子南明三个势力互相不服,从一开始就涌现出内讧的苗头了。

别看江北四镇看起来兵强马壮的,但东林党掌握钱粮,时不时断了钱粮,逼迫江北四镇为了争夺地盘粮饷而大打出手,分裂马士英和江北四镇的关系。

而后东林党又开始使用笔杆子编排弘光帝,昏庸好色就不说了,又搞出了“南渡三大案”,让弘光帝继位后巩固皇位和权威的几个措施付之东流。

尤其是大家口中常常谈起的捉蛤蟆的事情,然而捉蛤蟆只是民间习俗,宫中也保留了而已:

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虾蟆,取蟾酥也。其法:针枣叶,刺蟾之眉间,浆射叶上,以蔽人目。不令伤也——刘侗《帝京景物略》

这是刘侗记录崇祯时期宫内的情况,当然除了宫中,民间也是如此:

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揭之楹间,或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辟蛇虫——田汝成《熙朝乐事》

可见捉蛤蟆这件事,根本就是寻常之事,却在东林党编排里,是朱由崧要为了配春药而进行的恶劣行为。

至于好色无度,不过是诽谤罢了,时任大理寺左丞李清在《南渡录》就说了:

如端阳捕虾蟆,此宫中旧例,而加以秽言,且谓娈童季女,死者接踵。内外喧谤罔辨也。及国亡,宫女皆奔入民家,历历吐状,始得其实

而这些事儿,也是当年东林党编排朱由崧的一个缩影罢了。

也因此整个弘光朝廷因为彼此之间互相的不信任,别说拧成一股绳了,就连最基本的政令下达也做不了,互相拖后腿,仿佛两个拳击手比赛,对手身边一大批辅助人员,弘光这边别说辅助人员了,还有人拉扯自己后腿,这个结局还要说吗?

弘光元年(1645年)3月局势

对于朱由崧来说,如今的朝廷哪还有什么忠心为国,全部是一帮自私自利的家伙罢了。

本来自己权威就不高,在一帮人的泼脏水下,甚至还有人夺取皇位,朱由崧能怎么办呢?

只能当和稀泥的角色了,也尽力不得罪各方势力,这个大臣说这样,那个大臣说那样,朱由崧都一律批准,当然不批准也不是不行,问题是没人听他的,也因此,朱由崧时常感慨:

燕居深宫。每徘徊诧叹,谓诸臣无肯为我用者,于吴姬亦罕近也——李清《南渡录》

吴姬是江南美女,朱由崧都不怎么亲近,可见朱由崧并非口中的好色之徒。

说实话,朱由崧算是好脾气了,面对东林党的百般攻击,都不以为意,直接导致后面的谣言越来越荒谬。

弘光通宝

比如福王蒸太后,比如邹太后是马士英的母亲冒充的等等,朱由崧都忍了下来,在他眼里,这些都不是事,只要能维持朝堂稳定就行,就连阮大铖想要让他整东林党,都被他压了下来。

只是朱由崧虽然有振兴大明之意,但大明宗室制度,让他从小接触的并非政务,而且朱由崧此前当福王还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从未接触过王府的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政治才能。

因而他虽然有心光复大明,但在能力不足加上四分五裂的弘光一朝,只能任由局势糜烂。

而为了争权夺利,这帮人丝毫不顾清军南下的事实,反而大打出手。

在“假太子案”不久,黄澍和侯方域就鼓动左良玉带着“太子密诏”征讨马士英,徒增内讧,整个长江防线彻底崩盘,直接导致清军南下都没什么抵抗。

弘光帝被俘

弘光二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攻入南京,以魏国公徐文爵为首的勋贵和钱谦益为首的文臣带头剃发降清,至于朱由崧的逃亡芜湖,最终被俘,最后被斩杀于菜市口。

钱谦益

永历十一年(1657年),朱由榔给朱由崧上了“简”的谥号,谥法里,一德不懈曰简,意为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虽然朱由崧能力一般,但德行方面,的确没有东林党编排的那么差的!

简而言之,朱由崧虽然不是什么明君,但也并非无道的昏君,只是在东林党的编排和有心人的抹黑下,加上内讧不断,最终身死。

参考资料:

【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一

【明】李清:《南渡录》

侯涛:“被荒淫”的弘光帝.《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2010

张玉兴:南明弘光帝“失德”驳议.《文化学刊》.2008

3 阅读:925
评论列表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