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眼惊鸿的五首词,孤独之美,荡气回肠,宛如仙人之境!

墨尘染公子 2024-05-23 07:54:41

他是北宋“文坛领袖”,在文坛上,叱咤风云,与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同一个咖位。

又与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开了一个神级组合,号称“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

苏轼与王安石,相爱相杀,王安石风光之际,也是苏轼浪迹江湖之时。

在江湖之上,苏轼泛舟湖上,雨中徒步,月下遇孤鸿,写下了一篇篇,清雅绝尘的绝美诗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感觉苏轼笔下的江湖,荡气回肠,宛如仙人之境!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yín)啸(xiào)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笔者观点】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去偏远的黄州,做黄州团练副使。

在宋代,团练副使是一种散官,官职很低,俸禄减半,还要受人监视,是一种专门用来安置被贬官员的一种职位。

3月17日,词人在黄州,与朋友远游踏青,却在沙湖道上,赶上了大风雨,有朋友带走了雨伞,剩下的朋友觉得很狼狈。

可我却不那么认为,不一会天晴了,词人很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

词人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指豆大的雨点透过树林子,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这里的“何妨”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词,表示不妨。这里的“吟啸”指高歌吟唱。这里的“徐行”指缓慢前行。

大风雨吹得呼呼作响,词人说不要在意风雨,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声音,不妨放开嗓子,一边吟诗,一边欢唱,从容而行。

词人接下来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芒鞋”指草鞋,这里的“一蓑”指蓑衣,相当于现代的雨衣。

我用竹子当拐杖,穿着一双草鞋,走得比别人骑马还轻松,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旧过我的一生。

词人用“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徐行”的动作,创造了一个隐居江湖,从容淡泊的隐身形象。

风雨过后,词人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里的“料峭”指微寒的样子,这里的“斜照”指偏向西边的阳光。

春风吹来了一股微凉,吹醒我的酒意,感觉有些清冷,抬头间,却看见山头初晴的阳光,迎面而来。

此刻,词人回头一望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向来”指方才,这里的“萧瑟”指风雨吹打树叶的声音。

大雨停了,天晴朗起来了,我回头看了一眼,曾走过来的路,那风吹雨打的地方,使人瞬间心境更加明朗了,我大步向前走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天。

尾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把全篇拉入了宁静超然,旷达潇洒,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jìn)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笔者观点】

103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时年三月春天,诗人到蕲(qí)水县游玩,写下了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词人开篇,来了一个小记,说他去蕲水县的一个清泉寺游玩,寺庙在兰溪河的旁边,溪水向西边,缓缓流淌。

这一路走来,词人在清泉寺,看见了什么?

词人说“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这里的“浸”指泡在水中。这里的“萧萧”形容雨的声音。

这里的“子规”又叫杜鹃鸟,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昼夜不止,声音十分哀切,似乎在盼子归来,所以又叫子规。

清泉寺的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抽出的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小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

到了傍晚,细雨萧萧的下着,杜鹃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凄婉。

词人漫步在山脚下,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和污秽,唤起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回味。

词人说“谁道人生无再少?”

这里的“谁道”是一种反问词,那么词人反问谁呢?

词人在山脚下,看到溪水昼夜不停的流去,像人的青春一样,不停的向前流逝。

宋代诗人陈著也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而词人却偏偏说“不”,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为此,词人做一番解释!

你看“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里的“白发”指老年,这里的“唱黄鸡”黄鸡报晓,表示时光流逝,此处是词人感叹时光流逝。

词人说,你看门前的溪水,都能向西边流去(一般水向东流),我们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了。

3、浣溪沙·渔父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bì)一身青箬笠(ruò lì),

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笔者观点】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途中,看见了一位渔父,由此产生了联想,写下了这首《浣溪沙·渔父》。

词人乘船而下,看见“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这里的“西北塞”是一座山名,又叫“道士矶”。

这里的“散花洲”指一个小洲的名字,位于鄂东长江浠水县江滨。

西塞山的江边,有许多美丽的白鹭,在自由自在的飞翔,散花洲的外滩上,有一片片帆船,在轻轻的飘扬。

在这个水汛期,词人看见鲑鱼长得十分肥美,真是舌尖上的美味。

如此美丽的江湖之下,有一位,洒脱的渔父“自庇一身青箬笠(ruò lì),相随到处绿蓑衣。”

这里的“庇”指遮蔽,这里的“蓑衣”指草做的雨衣,这里的“箬笠”指竹子做的斗笠。

下雨了,渔父并不在意风雨,因为渔父有遮蔽全身的青竹壳的斗笠,除了斗笠还有一件绿蓑衣。

渔父在雨中快乐吗?

词人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斜风夹着细雨的江面,渔翁过着快乐而忘归的生活。

4、临江仙·夜归临皋(gāo)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笔者观点】

公元1082年,是苏轼贬去黄州的第三年,一个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一醉方休,醉酒后返回临皋住所,敲门不应,词人只好靠在门边,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词人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这里的“东坡”指苏轼被贬黄州时,好朋友马正卿为苏轼开辟的一处游玩之所。

词人在东坡一杯复一杯,醉了又醒,醒了又醉,直到深夜,醉眼朦胧,回到林皋住所时,仿佛已经是三更的事情了。

此刻,词人听见“家童鼻息已雷鸣”,家里的仆人睡着了,打起了鼾声,像打雷一样。

词人反复的敲门,可惜“敲门都不应”,没有人回应,词人只好靠着手杖,夜听江声,江水碧波荡漾,来回扑打着沙滩,带来了一声声隐约的叹息声。

回首过往,词人不禁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里的“长恨”指遗憾,这里的“营营”指周旋,忙碌,指追名逐利。

我很遗憾,自己身在官场,这副身体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了,什么时候才能忘记功名利禄,不再巴结有权势的人呢?

词人在官场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已由入世转为出世,开始追求一种自由、宁静的人生。

词人说“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里的“夜阑”指夜已深。这里的“縠(hú)纹”比喻水波细微。

如今夜已深,我想趁着江面风平浪静,架起一艘小船,从此消逝在人间,泛舟江河,以此寄托余生。

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笔者观点】

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去黄州,俸禄减半,生活困难,但他乐观豁达,在定慧院写下了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月夜孤鸿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这天夜里,词人看见窗外,“缺月挂疏桐”,这里的“缺月”指弯弯的月亮。

词人抬头望见一轮弯月,月亮的清辉,从稀疏的梧桐间透露出来,像挂在枝桠间一样。

如此清冷的夜晚,加上“漏断人初静”,就显得更加孤寂了。

这里的“漏断”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夜深人静了,漏壶里的水早就滴光了。

如此孤寂的夜晚,又勾起了词人怎样的情思呢?

词人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词人说自己是“幽人”,这里的“幽人”指独居的人,说明词人一个人生活,身边没有亲朋好友,非常孤独,尤其是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厚重。

词人又说自己像一只“孤鸿”,这里的“孤鸿”指孤单的大雁,一只掉了队的大雁,像极了离乡背井的词人,一股孤独的思乡之情喷涌而出。

周围的夜,宁静孤寂,在万物入梦的时刻,词人独自一人在月光下来回踱步,一只孤单的大雁飞过凄清飘渺的天穹,我的心事又与何人说?

此刻,词人说“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里的“恨”指遗憾。这里的“省”指理解。

词人突然惊起的回过头,感叹心中无限的遗憾,在这孤独的夜里,却无人能理解,孤雁难挨,情何以堪!

而那孤鸿却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拣尽”写出了孤单的大雁,落单以后的惊魂不已,在枝桠间飞来飞去,不肯栖息。

最后,落在寂寞荒芜的沙洲。

词人又何尝不是“孤鸿”呢?词人遭遇了巨大的打击,落难黄州,远离亲朋好友,就像落单的大雁。

词人也孤独惊恐,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拣尽枝桠,寻一处高洁之地,以慰风尘。

1 阅读:24

墨尘染公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