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枚小导弹竟与核武器并肩,获得国家特等奖,为何要感谢越南

不知名的普通人 2024-06-20 10:00:07

文|不知名哲学家

编辑|不知名哲学家

如果说一等功是国家和人民对军人的最高肯定,那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就是检验该武器项目,是否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或国家安全等具备重大意义。

比如我们熟悉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东方红一号等等。

可你知道吗,在1987年一枚不起眼,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默默无闻的小型武器,却获得了198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甚至该武器项目的成功,有一半都要感谢越南。

一个不起眼的获奖者,却解决了中国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困境

这个看似不太起眼的获奖者,就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半自动制导反坦克导弹——红箭-8

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现代战争的迅猛发展,坦克开始在战场上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一度成为陆军横扫战场的杀手锏。

与此同时,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对于扭转战场局势、遏制敌军坦克部队的进攻也变得愈加重要。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科技落后的困境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加之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与打压,我国在反坦克导弹等尖端武器领域一直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只能被动地依赖于别国的供应和技术支持。

这一点在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就充分暴露出来,在那场中苏边境冲突中,我军当时穿甲能力最强的56式85毫米加农炮和59式坦克的100毫米坦克炮也无法顺利击穿前来进攻的苏联T-62坦克。

只得采取地雷战的笨拙方式,而正是这次战役使我军深知没有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反坦克武器,将极大制约未来现代化战争的胜算。

因此,自主研发出性能优异的反坦克武器,就成为当时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痛定思痛,在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军方下达了研制半自动制导反坦克导弹的任务,代号"红箭-8"工程。

然而,这项工程的起步异常艰难。当时的中国正处于“10年黑暗动荡时期”,科研力量遭受重创;加之长期受到西方技术封锁,国内在导弹制导、控制等关键领域几乎一片空白。

研发团队犹如摸着石头过河,在制导原理、控制系统、动力选型等诸多技术难题面前屡屡碰壁。

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无数次试验,却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工程进展缓慢,前景一度相当黯淡。就连资深专家都对导弹的自主研发能否最终成功表示怀疑。

万难之后还有万难,就像原子弹那样,中国人民始终相信只要肯坚持,灼热的阳光总会 照射中华大地。

1984 年,在国庆 35 周年阅兵式上,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装备水平的红箭-8 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以第一方阵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并于 1987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最大射程4000米,是解放军目前反坦克导弹的主力,可以使反应式装甲成为摆设,大大提高了制导精度,并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此外它各部分的尺寸、重量更适合单兵使用,并且操作简便,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射手的暴露,有效提高战场生存力。

红箭-8:与核武并肩获奖的精妙之处

先前我们有讲过,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的都是大国重器,红箭-8虽能弥补我国反坦克武器上的不足,但核武比肩是否有些夸大了?

这就像穿衣服一样,穿了上衣,必定要穿裤子,不然就是光腚乱跑了,所以别看红箭-8不显眼,它在我国武器榜上的贡献可不小。

红箭8导弹自问世以来,便为中国军队的实战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款先进的反坦克武器不仅拥有卓越的射击性能,更兼具便携机动、后勤简单等优点,完全适应未来战场的需求。

更难能可贵的是,红箭8代表了中国在精确制导武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它所凝聚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启发,将为后续的武器研发注入强大的动力。

首批列装部队对红箭8的反响十分热烈。由于其远程打击能力出色,部队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外对敌发起精确打击,极大提高了生存性。

而弹体的高机动性,则使它能够规避敌方反导预警系统的捕捉,从根本上降低了被拦截的风险。

在实战演练中,红箭8也展现出了惊人的作战适应能力。由于携带简便、设计紧凑,它可以在各种复杂地形环境下快速投放,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机动空间。一旦发现目标,几秒钟之内就能火力全开,确保了战机决胜的时效性。

正是凭借着这些独特的战术优势,红箭8很快就成为陆军反坦克作战的"利剑"。无论是哪一个对手的主战坦克,只要一旦捕捉到了它的身影,就意味着难逃一劫。

想象一下,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一支敌坦克营正在讨论着如何打击我们。

这是我们的一架无人机悬停在他们上空,瞄准了坦克的方位,我方班长利索地拉开红箭8发射器的保护罩,几声炽热的火光自导弹筒中迸射而出。

紧接着,一枚枚导弹如炽焰般贴着地面飞驰,最终精准命中了敌军的坦克阵地!

不费吹灰之力结束战斗,任谁看了都得不说上一句:小母牛坐飞机——牛B上天了!

毫无疑问,红箭8的逐步列装,使中国军队的反坦克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然而,这枚导弹对未来战场格局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

事实上,红箭8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在精确制导武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坦克导弹,它充分展现了中国军工科技的创新实力。更为重要的是,红箭8背后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为后续更多尖端武器的研发铺平道路。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以红外制导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必将广泛应用于各类制导武器之中,从陆地延伸到天空,乃至太空。

那么耗费我国心力自主研发出来的国之利器,和越南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不得不说越南战争下的机缘巧合了!

越南的无意之助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后,越南人民军将从美军手中缴获的一批BGM-71A“陶”式反坦克导弹无偿转交给了中国。这批"陶"式导弹犹如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为中国科研人员指明了方向。

研发团队如获至宝,立即对这批导弹进行了全面解体和深入研究。他们对导弹的各个部件和结构进行了反复测试和仔细分析,逐步掌握了包括红外线制导、飞行控制等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原理。

然而,仅仅依靠对外国产品的模仿远远不够。研发团队深知,要想真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他们开始大胆尝试,在导弹的制导系统、火工装药、推进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为了解决导弹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科研人员反复进行了数百次风洞试验,一次次调试和优化导弹的空气动力设计;为了提高导弹的射程和穿甲能力,他们不断改进弹头结构、探索新型装药配方;为了确保导弹的可靠性,他们在极端高温和严寒条件下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野外测试……

一次次的失利并未击垮研发团队的斗志,反而激发了他们永不言弃的决心。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他们取得了一个个突破性进展,最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箭-8导弹,并于在1984年正式列装部队。

推动中国军火出口

红箭系列导弹的问世,其本身的精准制导、反应装甲的强大杀伤力也开始遍及海外。

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就纷至沓来。从东南亚的一些新兴国家,到中东部分富裕能源国,再到一些非洲热点地区,红箭导弹系列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爆款"。

对于中国军工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有了实战案例的有力背书,再加上性价比优势,他们终于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中国还将借助红箭导弹的"通行证",在部分国家推广其他优秀武器装备。如坦克、火炮、战机等都进入了买家的视野,为我国培植了一批忠实的军火客户。

然而,这股军火出口的热潮并非没有争议。一些西方国家对此反应强烈,指责中国在"火力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质疑,这些先进武器最终将落入谁的手中?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局部冲突?

面对舆论压力,中国政府予以坚决回击,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中方出口武器是合法的是负责任的、是严格遵守联合国制裁条例的。同时也呼吁,不应将军火出口政治化,那是对主权国家的不当干涉。

写在最后

承接红箭家族在硬件上的创新,智能化无疑将成为其发展的新方向。在未来战场,单兵武器、载具武器、防空武器等各个层面都将融入智能技术元素,大幅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在不久的将来,红箭系列导弹还可能与无人机、机器人等其他智能装备形成联合作战体系,发挥整体协同合力。届时,由高度智能化武器组建的"钢铁方阵"将成为未来战场上最强大的打击力量。

参考资料:

俄媒:中国红箭8导弹出口20国 还有更先进型号

2017年01月17日09:24 | 来源:环球网

王兴治:自主创新,30 多年前我国红箭-8 导弹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2-06-01

[ 字号  大 中 小 ]

来源:光明网    2022-05-29 16:28

“红箭”导弹家族又增新宠 中国再添反装甲利器

“红箭”导弹家族又增新宠 中国再添反装甲利器

2006-08-30 09:25 来源: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0 阅读:0

不知名的普通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