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支点担当”重磅述评⑥丨共同缔造万家灯火暖

湖北日报视频 2024-06-27 10:20:27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朝阳 李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群众的力量一经激活,就能拥有磅礴的智慧和力量。

创新基层治理,我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办成了一批好事实事,探索了一批制度成果,打开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坚实支撑。——题记

中部崛起,湖北奋楫先行。

建设战略支点,没有比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的根基更为坚实;

挺起中部脊梁,没有比从广大群众中汲取的力量更为强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满怀深情,句句重千钧。

武汉江夏区五里界街林语未来村,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环境优美的地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凝聚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最强动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场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革新,在荆楚大地蓬勃展开。

点亮万家灯火,温暖百姓心田,凝聚社会力量……从“一老一小”的现实需求,到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共同缔造以理念之变引发展之变,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了勃勃生机与不竭动力。

理念之变

从“我干你看”到“一起干”

舒适温暖地栖居,是人民群众纯朴而美好的憧憬。

在麻城市阎家河镇石桥垸村,这份憧憬正被一点点实现。

穿梭在古色古香的亭台水榭与曲径回廊之间,村民的房前屋后花木扶疏、绿影婆娑,宛如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村民丁平福的笑容中流露出自豪,“这一切,都是共同缔造带来的福祉。”

时间回溯到2017年。

昔日贫困村——麻城市石桥垸村旧貌换新颜,蝶变为全国“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曾经,石桥垸村是一个经济弱、环境差的村落。在住建部的支持下,麻城、红安开展“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石桥垸村成为首批试点村。

共同缔造,如何将梦想照进现实?

其核心要义是“共同”——通过政府、社会与群众的紧密结合,携手满足各方需求,共同化解矛盾。

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从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做起,发动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集思广益,齐心协力。

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这“五共工作法”如同五根坚实支柱,共同支撑起共同缔造的深刻理念。

群众的事让群众说了算,解决“众口难调”问题;

干部和群众一起干,解决“不关我事”问题;

多方资源共同发力,解决“没钱做事”问题。

拱桥的一砖一瓦怎么铺,群众来拍板。

麻城市阎家河镇石桥垸村,村民们伴着音乐跳起广场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从高拱坡改为低拱坡,从大砖换成小四方防滑砖,桥面从台阶改为缓坡……按村民意愿,设计一改再改,开会不下6次,最多一户上门26次。降的是拱度,去的是台阶,连的是民心,村民点赞为“连心桥”。

广场舞场地“长”啥样,群众说了算。在红安县七里坪镇柏林寺村,10多场塆组会,23户群众家家参与,村民主动投工投劳,短短1个月,建起“思源亭”,花费比正常预算节省近五分之一。

群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干部也从单一的“决策者”转变为“引导者”。这种自下而上的多方参与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

继红安、麻城试点之后,2019年,枝江被住建部列入试点范围,并全域推进。在县城—乡镇—农村三级联动体系下,枝江建成9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试点县市区一步步创新推进,一步步深化拓展,充分证明了共同缔造的强大生命力。2022年6月,省党代会作出部署,在全省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高位推进、高点起势。第一阶段,全省范围内1038个城乡社区成为共同缔造试点。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紧密协作,领导干部带头进行蹲点式调研,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治理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交融,如细雨润泽,无声而深刻。

在入户走访中访出心声,在村塆夜话中汲取智慧,在屋场院子里汇聚建议。

实践证明:把话筒交给群众,通过群众广泛参与,定能激发出社会自治的巨大能量,为党的执政奠定最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行动之变

“急难愁盼”化解在一线

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关键在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塑造群众精神,而其根本在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

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来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

过去一年,我省将共同缔造和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同落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化解在基层,充分彰显了共同缔造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4月18日,照护师朱春华(右一)陪百岁老人张慧芬游汉口咸安坊,张奶奶的女儿展示母亲的照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拉家常、问需求。全省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下基层超过248万人次,收集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问题48万多个、解决43.2万个。

快递进了村,农货送上门。孝感大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以“好用”为标准,率先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有效解决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老助餐,服务到老人心里。荆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委托开办等方式,打造“餐饮企业+幸福里食堂”模式,中心城区基本实现社区“幸福里食堂”全覆盖。

建设工会驿站,变治理对象为治理力量。武汉市汉阳区“阳小驿”撬动大治理,让户外工作者成了新的“治理合伙人”。在全省,4200多个驿站为广大户外劳动者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便捷服务。

老旧小区加梯,幸福“梯升”。运用“五共”方法,通过政府补贴、居民自筹等方式,全省老旧小区成功加装2100多部电梯。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探索出议事型、对话型、共建型、联动型、开放型等议事协商形式,涌现出咸宁市“小区圆桌会”、武汉市“社区对话”、荆州市“居民说事”等典型小区改造案例。

赤壁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里,十多名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和各分子系统管理、调度着整个城市运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聚焦“一老一小”,全省完成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2.7万户,开展青少年暑假托管服务超过10万人次;

政府以奖代补,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捐钱捐物、认管认领,共同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实施以奖代补项目2103个。

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全省及时总结基层首创的好做法,制定出台农村寄递物流、老年人助餐服务、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政策性文件15个。

从“办实事”,到“解难题”,再到“强善治”,幸福生活不断升级。

经过两年多的深入实践,我们更加明确了共同缔造的深刻内涵。“共同缔造,就是大家团结在一起,携手共进。”大冶市大箕铺镇东角山村老屋湾70岁的柯大爷直抒胸臆。

从“隔着门对话”到“请进家门唠嗑”,这是群众的变化。

从“你干我看”到“撸起袖子一起干”,这是干部的变化。

从“你和我”到“我们”,这是干群之间的变化。

变化带来新气象。有数据为证:2023年,全省省级以上登记信访量占比从1月的70.78%降至年底的26.38%,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的满意率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变化带来新动力。今日之湖北,干部群众正共同打开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治理之变

以基层之治夯实省域之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面对这道必答题,湖北以共同缔造为载体,从机制上“解题”,从实干上“破题”。

去年,武昌、枝江、大冶、南漳等14个县(市、区),开展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越来越多的改变正在发生。

武汉江夏区五里界街林语未来村,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环境优美的地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城市里,“陌邻”变“睦邻”,通过细化治理单元,实现服务供给和居民需求的精准、高效对接。

武汉市武昌区创新打造“组邻为里、精细网格”的治理体系。按照楼上楼下、左邻右舍10到20户标准,武昌区划分出2.5万余个“小邻里”,形成“网格长—楼栋长—邻里长”三级网格治理架构,打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商务楼宇里,党建指导员驻点楼宇提供“全科”服务,成立楼宇理事会,不断完善楼宇治理体系,放大楼宇经济的集聚效应。

大街小巷里,外卖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穿梭不息,工会驿站建起来,变治理对象为治理力量,让他们成为新的“治理合伙人”。

在农村,建起了“村民小组服务点”,构建起“乡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体系,将党组织延伸至屋场。

南漳县推行“红色屋场”,将细小的屋场嵌入基层治理体系,并建立“小事屋场自办、大事村屋联办、难事乡镇帮办”的三级办事体系。过去看病报销要去镇卫生院,如今通过“红色屋场”,医保业务延伸到了村。

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聚焦于基层治理中亟待突破的难点堵点,着眼于打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实践创新。

光谷智苑社区举行端午节主题活动,广大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治理单元在逐渐变小,治理队伍在不断壮大。致力于重构基层,赋能基层,加厚基层底板——基层,正一天天强起来。

眼下,武昌区、南漳县、枝江市等8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完善县负主责、县乡村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明确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四级功能定位,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应时代之变革而来,为解答新时代课题而奋进。

从“办实事”的起步,到“解难题”的深入,再到“强善治”的飞跃——

共同缔造正成为我们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鲜亮旗帜,引领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书写新时代的湖北篇章。

· 典型故事 ·

quot;空中花园”打开善治密钥

政府变“包办”为“赋能”

居民从“观众”到“主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李精明 钱康康

“从拆违到开工建设,‘空中花园’打造过程中的‘硬骨头’,都是街坊们有商有量地解决。”5月28日,看着四楼平台的违建被拆除,大冶市东风路街道康乐社区金穗小区1号楼居民张林生感触颇深,“再过不久,‘空中花园’就能建好,我们又多了个休闲场所。”

金穗小区建于2004年,小区1号楼4楼有一处平台,被私搭棚子堆放杂物。居民们提出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休闲场所,楼栋长杨带娣和楼栋自管委成员张林生、冯文柯上门劝说,违建的住户拆了棚子。居民们受到鼓舞,集众智为“空中花园”献计出力。

东风路街道生活着大冶市区约一半的居民,类似“空中花园”的故事还有不少。

康乐社区有一套《民情台账》,不仅登记着每位居民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还详细记录着他们的兴趣爱好、困难诉求以及对小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6月8日上午,起义门社区开展“粽情相约迎端午,团结花开一家亲”活动,品味端午文化意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鸿 通讯员 魏玉萍 谢丹)

“为建立台账,社区工作人员花了一个多月展开多轮走访,与居民交朋友。”康乐社区党委书记赵锁梅说,社区将金穗小区居民的诉求梳理形成26个共性问题和9个个性问题,发动居民与街道、社区共同解决。

随着一项项诉求的解决,一套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康乐社区通过开展各类联谊联欢活动,让小区居民从陌生变熟悉,并引导他们按照共同的爱好、需求等自发建立各类群众性组织,为小区治理贡献力量。按照有时间、有意愿、有威望、有能力的标准,发动居民选出楼栋长、业委会成员等社区治理骨干力量。同时,通过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业委会与楼栋长之间交叉任职,实现各类组织紧密联系,方便对小区事务共商共谋、共管共治。

随着自下而上汇集意见、自上而下通报讨论结果、重大事项全体居民代表票决的议事机制建立,东风路街道转变角色定位,变决策为参谋,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基层,变“包办”为“赋能”。

“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后,如何推动资源、服务、平台有效下沉,是我们重点思考的工作。”东风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说,该街道根据居民需求先行先试,积极推动政务服务“三进”改革,将交通违章处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等2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按需下沉,在小区建立“政务小屋”,在商圈打造“政务V站”,在沿街商铺开设“政务小店”。

如今在东风路街道,居民群众不仅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服务对象”,更是重要的“治理力量”。在船机厂小区的老旧社区改造过程中,居民陈达主动收集邻居们的意见,并为改造画出设计草稿;锡通购物中心主动申请将门店兼作“政务小店”,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面对小区游园改造、停车场划线等公共事务,居民们主动当起“邻里协调员”“质量监督员”,从“观众”变成“主角”。

· 访谈 ·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全芳

以共同缔造解答新时代基层治理之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近年来,湖北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激发社会自治活力,构建基层治理长效机制,产生了很多有益经验。作为基层治理创新,它既是理念和方法的突破,也是行动和实践的探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全芳认为,共同缔造实践深刻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期待,深刻回应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需求。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游人站在武汉市江夏区上涉湖畔,只见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湖面不时有鸟儿飞过,仿佛走进了鸟的天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共同缔造实践落脚于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目标。”在全芳看来,共同缔造不断将党的组织和领导延伸到底、党员干部力量下沉到底,通过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切实在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发现矛盾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关系,以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共同缔造是扎根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象转化。”全芳认为,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到村庄发展的难事要事,共同缔造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尊重群众主体性,信任群众力量,发挥群众智慧,将群众需求和群众利益转化为基层治理创新的动力源和激励源,转变干部和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

武汉汉阳龙阳湖公园半岛园区,作为龙阳湖公园景观中心的半岛园区,已成为周边市民热门打卡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共同缔造解答新时代基层治理之问。”全芳认为,针对改革开放后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的现状,湖北省通过共同缔造实践的逐渐深入,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各项体制机制,探索明确县域四级职能定位,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调动社会治理中各方力量自主自治的积极性,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础上,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链接

“中部崛起 支点担当”重磅述评①丨能级跃升 砥柱立中流

“中部崛起 支点担当”重磅述评②丨流域治理 绿动楚天阔

“中部崛起 支点担当”重磅述评③丨强链补链 产业向新进

“中部崛起 支点担当”重磅述评④丨双向奔赴 城镇竞风流

“中部崛起 支点担当”重磅述评⑤丨数字赋能 四化同步行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