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卫星对焦乌克兰,中国黑白照,美国彩色照,谁的技术高些?

白衣说客 2022-11-03 19:55:00
前言

放眼当下,俄乌战争无疑是整个国际社会的焦点。

就在今年2月末,中美两国卫星各自对准乌克兰境内战区进行实时抓拍,没想到发布的照片却一度引起激烈的讨论。

美方鲜亮清晰和卫星照片和我国黑白模糊的卫星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不禁让人感慨:“中国卫星技术还是不行,至少落后美国二十年。”

难道我国的卫星技术真的“技不如人”?中美两国卫星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一、美国所用卫星

既然要将两国的卫星技术拿出来分个高低,那咱们就先来仔细研究一下美国的卫星。

一切都要先从美国公布的这些卫星图开始说起。

美国的卫星照片主要来自于其本土一家商业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租赁卫星,并给买家提供卫星监测地球变化情报。

虽然我方没有办法获取更多有关拍摄这些照片卫星的信息,但是从照片中依旧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

不得不说,美国卫星拍摄的照片看起来确实“高端”。

照片里的树木、道路、基建以及军队都看得一清二楚,各个地点的形状和颜色都有着明显的区分,就像是近距离高清摄像头拍出来的。

这正是光学卫星所能够呈现出来的效果。

美国卫星照片

光学卫星是主流遥感卫星的一种,它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是一样的。

万事万物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不同的自然物对于光波的吸收谱不同,吸收反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物体观察结果的差异,也就是所谓的色彩差异。

而光学卫星就像人体的眼睛一样,依靠光照射在地球表面物体的反射来获取影像,这就也就是它拍的照片能够呈现出鲜亮色彩、比较清晰的原因。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我国是不是没有这种技术的光学卫星。

其实不是,我国也同样有光学卫星。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的第一家遥感卫星商业公司。

早在2015年,该公司已经自主研制出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并将其成功送入太空。

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吉林一号的布局数量已经达到10颗。

2020年9月,吉林一号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疑似拍摄到了一架高速飞行的F22战斗机。

可以看到,吉林一号所拍摄的照片同样是彩色的,也有明暗对比的区分,其中F22战机的形状也清晰可见。

在战机高速飞行的情况进行抓拍,这无疑能够看出我国光学卫星的“技术高超”。

2021年4月,日本宣称要将福岛核电站的废水排入大海。

国际社会对于日本的举动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日本的想法提出严正抗议。

同一时间,吉林一号将拍摄到的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储存罐迅速传回到我国。

从当时吉林一号拍摄到的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日本福岛核电站废水储存罐的布局和位置,众多废水储存罐所具有的不同颜色都呈现得非常鲜亮。

可以说,我国商用吉林一号的成像效果和美国商用光学卫星的成像效果差距不大。

那么肯定会有读者问,既然我国有这样的技术,为何不用光学卫星来拍俄乌战区?

这要提到光学卫星所具有的一个缺点。

前文说过,光学卫星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这照相机也有失效的时候。

光学卫星本身并没有安装合成孔径雷达,故而只能拍摄可见光图像、多光谱图像以及红外图像。

这也就是说,光学卫星只能拍摄有光到达的地方。

就像我们拿照相机无法在云层的遮挡下拍照一样,但凡是在云层厚重和多雾天气,光学卫星的成像效果就大打折扣。

它们甚至无法在夜间工作,因此不能提供全天候的照片。

然而战场上是注定充满着硝烟的地方,到了真正开战的时候,光学卫星也只能歇菜。

既然美国的光学卫星有缺点,那么我国在拍摄俄乌战区时采用的又是哪种卫星呢?

二、我国所用卫星

从我国公布的卫星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拍摄卫星叫做“海丝一号”。

“海丝一号” 是国内首颗商业SAR遥感卫星,它属于微小卫星,重量还不到185公斤。

“SAR”是英文的缩写,即为合成孔径雷达,它所采用的拍摄原理与美国光学卫星不同,采用的是主动遥感成像方式,也可以说是聚束模式。

美国光学卫星成像主要靠光的反射,而我国的“海丝一号”凭借的则是主动多次地发送电磁波脉冲。

这些电磁波脉冲在碰到地球表面物体时,会向监测站进行弹射反馈。

就像盲人摸到什么东西会主动地缩回手,将感知告诉给大脑一样。

监测站会收到各式各样的电磁波脉冲回馈。

当电脑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处理后,就能顺利地形成图像。

简单地来说,美国的光学卫星就像人在用眼睛观察,而我国的“海丝一号”就像盲人用手在感触。

正是因为SAR遥感卫星成像靠的是电磁波,而电磁波没有所谓“颜色”的概念,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照片才会仅有黑白两种颜色。

然而相比光学卫星,“SAR遥感卫星”具有显著的优点。

电磁波脉冲并不会受到云层烟雾的干扰,能够在任何天气、全天候地对观测物体进行观测。

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当恶劣天气和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地面无法及时掌握信息,SAR遥感卫星的优势自然就彰显了出来。

现在我国“SAR遥感卫星”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被广泛用于自然环境监测与抗灾抢险救援之中。

除此之外,SAR遥感卫星的观测范围更广,甚至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卫星接收电磁波的范围,可以划分为L、S、C、X四种不同频率的波段。

其中L是低频段,意味它在这个频段看到的范围更广,只要运行正常,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整个地球的信息。

而X是高频段,虽然看到的范围没有其他段位广,但是能够看到最微端的细节。

此次我国“海丝一号”所用的是C波段,它正好处于波段的中间位置,监测的范围适中,细节也较为清晰。

那么既然“海丝一号” SAR遥感卫星的优点如此显著,为何呈现出来的图像是黑白的不说,还看起来那么模糊,就像是上世纪的老照片。

难道它除了不能彩色成像外,还有着其他致命缺点?

实际上,发布出来的图像的呈现,并不能作为卫星技术到底如何的评判标准。

“海丝一号”拍摄的照片之所以看起来模糊,并不是因为它的技术落后,拍不了那么仔细,而偏偏是因为它拍得太过仔细!

上文说过,SAR遥感卫星不能直接成像。

而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脉冲传回地面,由检测处的电脑进行处理之后,才呈现出最终的图像的。

它监测的范围也很广,同时也具有很多的细节,这就使得这种卫星的最终成像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完成处理之后,监测站得到的将会是卫星传回的一张巨大的成像。

但是要注意的是,卫星拍摄的照片是要通过媒体的排版与公布的。

媒体自然不会将巨大的图像直接放在版面上,而是要对图像进行一定的处理。

新闻媒体又不具备专业的处理能力,为了成功发布新闻,就不得不以将图像做裁剪以及降低分辨率进行处理。

这也就是说,观众们看到的并不是“SAR”遥感卫星所传回的原图,而是经过新闻媒体人士处理过的照片。

这就使得这些图片看起来有些“模糊”,甚至有些地方因为像素的压缩,不得不黑乎乎地积压在一起。

此后专业人员会对图像进一步专业的处理,在后期专门进行公布。

这些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图像虽然依旧没有色彩,但是能够清楚地看见细节。

就比如“海丝一号”最终公布出来的汤加火山照片,火山的各种纹路都清晰可见。

三、持之以恒的较量

在详细地分析过中美两国的卫星之后,相信各位已然对最初的问题有了答案。

虽然我国的卫星技术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追赶与进步之后,我们卫星技术与美国相比并不落后。

他国所拥有的技术我国也有,所以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与此同时,我国也一直走在研制新型卫星、技术革新的坚定道路上。

就在今年4月份,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二氧化碳激光探测卫星“大气一号”,已经搭乘金牌“太空专列”升入太空。

在“大气一号”到岗就职之前,国际上对全球碳排放的监控都采用的是光学卫星的技术,全程需要阳光的参与,非常地被动和麻烦。

而“大气一号”采用的是主动监测技术,凭靠装载的激光雷达进行监测。

这无疑意味着我国大气遥感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关于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利国利民的壮举。

当然我国发射卫星绝不仅仅是为了监测环境和大气,更是为打赢将来的太空空间站做全面的准备。

据有关报道显示,中国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密集发射了大量侦察卫星,仅是负责太平洋方向的卫星,就达到了惊人的260颗。

这些卫星在太空里进行全天候运行,将美国军队在太平洋上的一切作为尽收眼底。

我军不出国门,便直接在天上搜集到了一手情报。

要论卫星侦查站的建立,美国在过去曾占据一枝独秀的地位。

美国在海湾战争以及科索沃战争中的占据上风,离不开太空卫星精准监测的功劳。

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无限下滑,美国在军事技术上可投入的经费已经严重不足。

如今美国的实力,已经不能够支撑该国卫星投放数量的无限增长与技术发展。

美国相关军事人员表示,中国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美国充满了担忧。

然而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初衷在于保障人民安全以及维护世界和平。

拥有武器不一定要时刻亮剑,而在于达到一种平衡。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号正式下水。

这艘航母的性能相较于我国之前的航母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甚至无限接近于美国的福特级航母。

福建号

美国向来对我国航母的发展充满关注,在我国航母的发展历程中还曾对我国进行过数次阻挠。

就在福建号航母下水当日,美国网站第一时间发布了福建号航母的卫星照片。

美国卫星拍摄的照片还是依旧清晰,就连航母上的彩旗都看得一清二楚。

美国发布我国航母的卫星照片肯定不是为了帮着做宣传,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直接示威,借此来展现自家的卫星技术。

那么中国对此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美国卫星拍摄

很快,我国媒体就发布了,停泊在美国诺福克港的尼米兹级航母的图像。

这张照片是由中国卫星“齐鲁一号”拍摄的,“齐鲁一号”是我国的商用雷达卫星。

美国核动力航母不仅被中国卫星拍摄得一清二楚,甚至连甲板缝都在中国发布的照片上清晰可见,可见我国的卫星技术也不是空有虚名。

中方的反应被众多网友戏称为“教科书般的回礼”。

这种点到为止的高妙回击之所以能够产生,当然首先要通过实力做基础。

尾声

中国从来不是盲目自信的国家,而是谦虚进取的国家。

我们并不害怕嘲讽和批评,甚至能够大方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批评。

其中客观的批评能够使我国进行自我审视,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成为今后努力弥补、进步的方向以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但是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中国在努力向前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在于民众集体的自信心。

现在外界有太多的声音在诋毁我们的国家,在妄图用舆论来发动“进攻”。

然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要始终做一个眼明心亮的人。

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固然是重要的事情,而对国家和民族有信心同样很有必要。

身为中国人,我们不畏惧人言,也不畏惧差距,我们要做黑暗里的星星之火,更要做大漠之中的不懈行者。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位国人肩负的使命,国家的富强需要每位国人的努力。

望诸君勤勉踏实共奋进,热血奋斗筑未来。

0 阅读:79

白衣说客

简介:白衣说客,专注人文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