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挂人”成“黑产”,铲断非法产业链刻不容缓|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6-14 01:20:21
“开盒挂人”的出现,提醒网暴及其相关的黑产也在“进化”,相应的治理同样需要及时升级。 ▲相比过去网络曝光个人信息的行为,“开盒挂人”的危害更大,性质也更为恶劣。图/网络视频截图 文 | 杨末

“人肉搜索”泄露隐私,危害不小,但现在还有一种相较于“人肉搜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暴力行为,那就是网络“开盒挂人”。

“开盒挂人”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进行攻击谩骂。

这次央视焦点访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相比“人肉搜索”,“开盒挂人”更呈现出产业化的特征。

如从动机看,有的“开盒者”本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和更多粉丝,由此甚至刻意把名人、网红当作目标,带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成为一条谋求个人“出位”的“捷径”。

此外,还有一些“开盒者”,把“开盒”变成了一门生意,为一些想“开盒”别人又不懂技术操作的人,提供专门的“开盒”服务,收取费用。

这在理论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开盒”服务去“报复”、“攻击”他人。所以,不少人被“开盒挂人”伤害后,甚至很难找到原因和“幕后指使”,处于一种更加防不胜防的状态。

这些特点表明,相比过去网络曝光个人信息的行为,“开盒挂人”的危害更大,性质也更为恶劣。而为了让更多网民参与到“开盒”当中来,一些“开盒者”经常在网上制造矛盾、挑起纷争,引诱网民去“开盒”别人。

这无疑是进一步挑动一种肆意“开盒”他人的不正之风,对不确定的个体带来伤害,影响所有人的网络安全感,也会污染网络生态、带偏网络风气。

由此,对这样的网络“黑产”和“黑手”,必须零容忍。

从治理角度看,尽管“开盒挂人”覆盖多个环节,也具有一定隐秘性,但并非无迹可寻。比如,能够“开盒”他人,首先的一点就是以非法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为前提。如目前警方破获的相关案件中,就有嫌疑人是伙同他人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

这就提醒那些掌握海量个人信息的互联网平台应该守土尽责,切实把好信息安全关。既要从技术上强化信息保护屏障,也要及时将个人信息被盗的情况与监管部门进行共享,以提升跟踪治理的效率,尽量减少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和利用。

同时,“开盒挂人”带来的暴力行为不仅存在于网络上,不少还会延续至现实生活中。如有“被开盒者”的家庭住址被人发布在网上后,陆续收到了一些陌生人寄来的不明物体;有的“开盒者”在清明节时去“被开盒者”家附近,焚烧对方的照片……

鉴于此,加强线上线下的治理联动,监管部门和平台对一些线索加大主动的顺藤摸瓜力度,至于压缩“开盒挂人”的实施空间同样很有必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平台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强化与“开盒挂人”相关的防治科普与普法教育,让更多人对此产生警惕意识,并在遭遇相关情况后,能够第一时间向警方求助,以便于相应的执法处置能够及时介入,增强治理效能。

一个正常的网络空间不容肆意网暴他人的不正之风蔓延,对于在网络上非法曝光他人隐私,并将之作为伤害他人“武器”的行为,就该露头就打。“开盒挂人”的出现,提醒网暴及其相关的黑产也在“进化”,相应的治理同样需要及时升级。

撰稿 / 杨末(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2 阅读: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