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3-03-14 08:01:35

特别声明:本人行文中提到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执政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的这段时间。

由于上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故而中华文明持续时间难以计算,有说轩辕黄帝继位时间是距今6600年,也有说是公元前26世纪,如此说来,中华文明持续时间4000年以上,时间跨度非常之久。这也是无数中华儿女特别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虽然时间跨度极其久远,但中华文明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虽然中华文明助推中华民族战胜困难、自强不息,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其关注的焦点、研究的方向却极其单一,那就是“人心”。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中华文明的字典里,“人心”始终是压倒一切的主宰一般的存在,而与之对应的“劳动”、“技术”则是小儿科,地位上远低一等,始终不受待见。

如主宰后世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代表人孔子和孟子就认为:“治人”是上乘的大道,是劳心者的事业;“治物”是下乘的小术,是劳力者小民的本分,上不得台面。孔子曾责骂请求“学嫁”、“学为圃”的学生樊迟为没有出息的小人。

当然研究“人心”,回报也是极其诱人的。研究人心到了炉火纯青地步的司马懿就曾说过:“得天下民心者可以为天子,得天子民心者可以为诸侯,得诸侯民心者只可为大夫。”一针见血地袒露出了中华文明研究人心的真实目的和巨大回报。

孟子曾直言不讳说道: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认为读书人就应该走入仕途,进而修身齐家治国,辅佐君王,为帝王制定平天下的政策,这是儒家思想的最高理想人格。由此可见,司马懿是深谙中华文明精髓的一代“得心”高人,也是践行儒家思想非常到位的“大儒”,最终司马家篡位成功和一统天下建立西晋王朝,不得不说给无数野心家树立了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也充分道出了中华文明的导向:研究人心,成就治国平天下的伟业,留名后世。这也就是儒家思想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中华民族历史车轮行走的痕迹充分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华文明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虽然孔子和孟子的儒学思想很完备、对外口碑也甚好、执行起来也不难,但却难以达到孔子设想的那种理想状态:只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能激发老百姓的羞耻心,进而约束自己的私心,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得整个社会运转有序、上下有力,华夏大地一派文明之象不是梦。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没有达到孔子所设想的美好景象,反而陷入了300年的一恐怖大轮回:每任王朝末期,天下大乱,地方诸侯格局而治,争夺地盘;老百姓揭竿而起、战火遍野。

对于此种乱象,倘若孔子、孟子在世,一定还会顽固地固执己见:做君王的、做老百姓的都没有按照他的“礼”行事是主因,要完全无条件的按照他说的做,准没事。

王朝三百年一乱象的根源还是那句话: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中华文明将人心置于压倒一切的高度本就是一种极其偏执的做法,因为它会带来两个恶果:

一是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为什么就不能是我做天子而是你来做?捞取民心、博取好感谁不会?古代老百姓别说什么政治抱负,生存都成问题,我对老百姓好一点、施舍一点粮食给他们,少骚扰他们,他们肯定对我感恩戴德、箪食壶浆,我不就能成天子了吗?

但问题是偏偏天子就一个,供过于求,这必然会引爆民心搞定、都想做天子的野心家之间的战争。

二是对“治物”的态度决定了中华文明与科学绝缘。既然“治物”层次太低,那还搞什么科技、发展技术。如此一来,引爆人类文明大变革的科学自然也就不会在华夏大地破土而生了,不仅不会生根发芽,反倒还会备受阻止。

即便近代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以翁同龢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传承人还是对科技持极其鄙夷的态度,认为它是奇技淫巧,不如自己绚丽多彩的道德文章高大上。当其担任户部尚书之后,便对宿敌李鸿章多方打压,致使北洋水师1888年之后再无军费,这也为6年后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贡献了不小的绵薄之力”。

所以说,中华文明成也“人心”、败也“人心”,将全部目光集中在了“人心”之上,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悲哀。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 2023-03-14 14:44

    中华文明败了吗?显然不是!中华文明能延续数千年,到现在仍屹立于世界,怎么在小编的心中就败了呢?!!这篇的小编是怎么哪,老是胡说八道的!

  • 2023-03-31 23:06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笑],其实恰恰相反,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读书人干别的不行,搬弄是非第一名。